新京報訊(記者 楊亦靜)今天是農曆三月初三,“壯族三月三”是廣西少數民族節日之一。近日,在廣西桂林龍勝縣江底鄉建新村,村民采摘植物原料,将糯米染色,做成五色糯米飯慶祝傳統節日。
據了解,“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年臨近農曆三月初三,廣西大部分地區都有做五色糯米飯的習俗,有“無米不成席”的說法,五色糯米飯也是廣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據龍勝縣宣傳部從業人員介紹,五色糯米飯又稱青精飯或花米飯,一般是黑、紅、黃、紫、白5種顔色,除了農曆三月三外,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當地都會制作五色糯米飯,既表達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寓意,也是一種團結友愛的象征。

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江底鄉建新村,村民制作五色糯米飯。吳生斌 攝
3月24日,龍勝各族自治縣江底鄉建新村的村民就開始為制作五色飯做起了準備,村民到附近的山間采摘“植物染料”。據村民介紹,将糯米染成黑、紅、黃、紫色,分别需要采摘楓葉、紅藍草、黃飯花和紫蕃藤。這幾種顔色的糯米中,黑色最難制作,需要将楓葉打碎,加入一些水後,反複揉搓浸泡一晚,第二天将水中的植物殘渣過濾,再放入糯米進行浸泡。另外三種顔色無需浸泡,但方法也是将糯米倒入植物“染料”中上色。之後将五種顔色的糯米一起上鍋蒸熟,就可以享用了,這是節日招待客人的必備食品。
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江底鄉建新村,村民在采摘用于制作五色糯米飯的植物原料。吳生斌 攝
三月初三對于廣西來說是一個重要節日,除了食用五色糯米飯外,作為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廣西還有在三月三舉辦“歌圩”的傳統,熱愛唱歌的男女老少聚集在約定俗成的“歌圩點”,一起唱歌,表達節日的喜悅之情。而“歌圩點”附近的村寨,村民會以蒸五色糯米飯、做米粉、備菜肴等方式,歡迎大家的到來。
2014年開始,“壯族三月三”節日期間,廣西壯族自治區全體公民放假兩天,但今年受疫情影響,取消了假期,傳統的聚集活動也大多改在了線上進行,通過“雲遊”、“雲看”等方式,參與三月三的活動,欣賞春日美景。
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編輯 穆祥桐 校對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