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被稱作“魚中的人參”,具有滋陰、壯陽、補氣血的作用,而用紅糟煨制成的泥鳅面,不但好吃,還能治療痔瘡、浮腫等。柘榮的泥鳅面已經有600多年的曆史了,柘榮泥鳅面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喜愛。這就因為柘榮泥鳅面有其獨到之處:一是選用本縣肥沃田塊的泥鳅,其肉質肥厚鮮美,脊椎骨小而柔軟。二是煮法講究,把抓來的泥鳅洗幹淨後,放進塑膠桶裡,先打個雞蛋進去,攪拌均勻,再倒入适量的菜油和紅酒,雞蛋讓泥鳅的肉質更加滑嫩,菜油使泥鳅排出體内的雜質,而紅酒能去除泥鳅的腥味。
蓋上塑膠桶的蓋子,生腌幾個小時,等泥鳅都“醉”了,這時候,燒好一鍋水,用篩子将泥鳅瀝出來,下鍋,放一些紅糟、筍絲、姜絲、蒜蓉等配料,慢火煨制一個小時左右。三是配料的多樣性,主料為面條和甘薯粉扣,其它配料如鹹菜、鮮筍絲、蒜頭、泥鳅菜、姜絲、蔥頭蔥花、味精和辣椒等,更有人加些紅色素,就成了色香味俱全的泥鳅面了。最後,将煨好的紅糟泥鳅,加入煮好的面湯裡,一碗香噴噴的泥鳅面就做好了。
烏米飯,每年農曆三月三,柘榮人都有蒸黑飯的習俗。 黑飯之由來久矣古稱青精飯、烏飯、青飠迅飯、南燭飯,是一種民間食療食品,流俗于江浙皖贛兩湖等地,原料多用烏飯樹葉或南燭葉,抑或有用楊桐葉的。青精飯最早見于晉陶弘景的《登直隐訣》,開始隻是道家炮制服食的方劑,作為“辟谷”的方法,傳說久食不饑,身體輕健,延年益壽。唐代陸龜蒙詩曰:“烏飯新炊莼臛香,道家齋日以為常。”杜甫《贈李白》詩雲:“豈無青精飯,令我顔色好。”《本草綱目》記其作法,浸、蒸、曝反複多次乃得。又記載:“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釋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耳。”可見也列為佛家食品。
油卷面,一般沒有固定的販賣點,商家僅僅靠一根扁擔,兩個竹籃,走街串巷的叫賣着。油卷面的主要材料為大米,有帶肉的和無肉之分,口味有辣與不辣之别。将大米磨成米漿,在磨成的米漿裡添入佐料,用鐵盤蒸出薄薄的一層後即可出鍋。
扁食,柘榮的扁肉皮與水面均是手工擀制。柘榮的扁肉吃的并不是餡,而在于扁肉皮。柘榮的扁肉皮異常的薄,出鍋後幾乎透明,肉口潤滑,加上少許肉味的點綴,尤其美味。富溪的扁食在柘榮是遠近聞名的。
來源:柘榮縣人民政府
ND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