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上學時期,文言文是同學們不能回避的痛苦。文言文很多句子看起來和我們平時說的話意義差不多,其實并不相同,很多時候可能是背道而馳。

同學們在文言文翻譯上鬧出的尴尬場面也不少,其實這也可以了解,畢竟文言文表達簡潔買很多時候經常容易誤會,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文言文翻譯的神級現場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文言文“零分”翻譯現場,伯牙和鐘子期談戀愛,項羽是劉邦的?</h1>
上學的時候關于項羽和劉邦的文章是必學文章,其中有一段說劉邦說:“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是以為我擒也。”
這句話的原意本來是劉邦在運籌帷幄的表示自己有張良,韓信和蕭何等猛将。但是項羽隻有一個範增還對他有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
上學的時候學生一看就是沒有認真聽課,連曆史人物的背景關系都不知道,就把原話翻譯成:“劉邦要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你項羽是我的。”
好家夥,同學這一個文言文翻譯恐怕要把曆史老師給氣死,你讓虞姬情何以堪?項羽最後烏江自刎是因為不喜歡劉邦,被逼無奈嗎?
還有同學因為不熟悉曆史人物而鬧出笑話,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想必同學們都學習過。這個翻譯也被同學翻譯成:“伯牙想,一定要得到鐘子期。”
好好的知音,被同學翻譯之後怎麼感覺基情滿滿?同學你知道他們兩個都是男生嗎?同樣被同學把性别弄錯的無獨有偶。
這位同學翻譯“将軍向寵”,他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是将軍一向受到寵愛。這是什麼将軍啊?一想到古代将軍威風凜凜的樣子,忽然變成了換發粉紅氣息受寵愛的小女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5">“零分答案”能有多優秀,讓人哭笑不得</h1>
以前上學的時候是分文科班和理科班,理科老師去給文科生上數學,實體化學課的時候肯定很頭疼。這種頭疼也發生在給理科班,上國文課的老師身上。
理科班的一堂國文課上,翻譯的文言文:“老翁年逾八旬,卒。”結果同學給出的答案是:“老翁年齡過了八十歲,去當兵了。”
能想象當時國文老師肯定是滿臉黑線,這個老翁是廉頗嗎?趙王想再次啟用廉頗之時都要考慮“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位同學肯定是象棋下多了。
上學時候關于孔孟的文言文學得很多,其中有這樣一句話翻譯出來是這樣的:“孔子在四川說:死去的那個人好像是我的丈夫,部分白天還是晚上”。
孔子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在一千多年後的新時代,有位同學給他找了個丈夫,還死了。不分晝夜地站在河上,這件事聽起來還有點凄涼。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6">文言文沒有那麼簡單,和白話文差别很大</h1>
關于差距還展現在很多古詩詞上,李清照是我們都熟知的才女。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裡有一句:“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本來表達的是一種凄涼孤獨的情緒,自個人守在窗前,獨自一個人怎麼熬到天黑。結果變了味道,同學覺得是這樣的:“望着外面的人,怎麼隻有我長得這麼黑”。
不光是李清照被迫曬黑,上學時候《出師表》想必同學們都背過。裡面諸葛亮一句:“臣本布衣”,被同學翻譯成:“諸葛亮本是布依族”。
不但文言文和古詩詞被同學們翻譯錯了,連人名都沒放過。高漸離的意思是高高興興地漸漸離開,真的是被這些同學氣的哭笑不得。
很多時候不單單是一個人名,可能一個朝代就被同學這麼給翻譯沒了。“鬥折蛇行,明滅可見”被翻譯成:小路蜿蜒曲折,就是明朝滅亡的原因。
很多同學上學時候背誦過千裡馬那篇文章,這位同學就厲害裡。千裡馬吃草,愣是讓同學翻譯過後,千裡馬被吃了。
筆者寄語:
看過了同學們翻譯的文言文和古詩詞,筆者也想提醒同學們,雖然這樣拿出來看還挺好笑的。但是文言文和古詩詞翻譯在考試裡是一個重要環節,同學們要認真學習,不要是以丢分。
今日話題:你怎麼看待文言文的翻譯?
(圖檔均來源于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