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她隻活了29歲,死後在國外火了200餘年,而國人卻對其一無所知

《十朝新語外編》中這樣贊美她:“嘉定錢大昕重其學,以為班昭以後一人而已。”王貞儀自幼即一位才女,雖其默默無聞和早逝,但對國家所做之功不可磨滅,她雖于我們,是陌生的,但她卻驚豔世界二百餘年,足為吾學。

她的一生就像一場盛大的煙火一樣,短暫而又璀璨,照亮了天空,定格在了人們的心裡,雖然隻有短短的一瞬間,但那一刹那間的美麗卻成為了永恒,震撼了人的心靈,永遠也抹不掉。她被尊崇為“中國古代的居裡夫人”,她就是王貞儀。

她隻活了29歲,死後在國外火了200餘年,而國人卻對其一無所知

王貞儀出生于1768年,是清代的著名女科學家。在中國,可能會有很多人不熟悉這個名字,但她在國外卻是一顆不可多得的光彩照人的明珠。令國人驚訝的是,他們還用她的名字命名小行星,為她寫贊歌。她身上有太多的寶藏,正等着我們去挖掘。

王儀貞的祖父是宣化太守王者輔,良好優越的家世背景,讓她有了博覽群書的條件,再加上她驚人的天賦,從小就帶了頂天才少女的帽子。她的祖父精曉曆算,收藏了許多關于這方面的書。在她十一歲時,和祖母一起去吉林為祖父奔喪,在那裡居住了5年,使她有機會閱讀祖父的大量藏書,在這些書的影響下,她對天文地理曆算産生了巨大的興趣,進而為她之後的科研之旅奠定了基礎。

她隻活了29歲,死後在國外火了200餘年,而國人卻對其一無所知

在她十八歲的時候曾跟祖母和父親一起去遊學,去過北京、湖北等多個地方。遊學讓她浏覽了許多的名勝古迹,深入接觸了許多社會現實,帶給了她很大的感觸,并增長了見識,積累經驗,同時也邂逅了她的丈夫詹枚。

她對科學的熱愛并沒有因為與丈夫成親後而消失,也沒有像普通婦女一樣在家相夫教子,反而是樂此不疲地刻苦學習,不斷的進行科學實驗。她在進行實驗的時候,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一坐就是好幾天,常常忘記吃飯。在那個時候是沒有精密的科學儀器的,但這并沒有難倒她,她拿起工具,就對現有的材料制造了起來。

她隻活了29歲,死後在國外火了200餘年,而國人卻對其一無所知

據說,有一天,王儀貞在房間裡做實驗,已經有好幾天了,都不曾出門吃飯,她母親擔心極了,就好奇從門縫往裡面看,就看到了桌上的燈被懸挂在房梁上當作太陽,小圓桌放在燈下當作地球,而梳妝台上的鏡子被拿在手裡當作月亮。她就利用這些簡陋的工具,不停地反複實驗,弄清了月食等天文現象。她留下的作品《月食解》中就闡述了這一天文知識。

她不僅對天文感興趣,還對數學有着濃厚的興趣。在十七、十八世紀時,我國形成了以梅文鼎、梅珏為代表的安徽數學學派,而祖籍安徽的王儀貞也是其中的一員。她在數學研究上,結合中西算法的長處,不受當時舊方法和舊思想的影響,對其進行改進,使數學算法更加的簡單化。而她留下的作品《勾股三角解》講述了她在數學研究中的看法和思路。

她隻活了29歲,死後在國外火了200餘年,而國人卻對其一無所知

王儀貞作為一名古代科學家,這條路走起來無疑是艱辛的,她不僅要克服科學儀器上的問題,還要同封建社會和封建倫理思想作鬥争。在那個封建的年代,作為一位學貫中西,兼通古今的才女,在當時的社會算是一個異類了,是以遭到了許多封建衛道士的嘲笑,他們認為,作為一個女孩子應該在家相夫教子,做飯縫紉,而不是整天癡迷于科學實驗中,這些事應該是男生該做的。聽了這些嘲笑後,王儀貞并沒有屈服,反而越挫越勇,在科研這條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是有很多人不了解她,覺得她在胡說八道,但她依舊堅持自我,還為婦女的地位發聲,在自己的文章中反駁這些人的觀點,為自己正身。她這種堅持自我,堅持本真的精神,在今天也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她隻活了29歲,死後在國外火了200餘年,而國人卻對其一無所知

就是這樣一位不屈服于世俗眼光的大才女,在她二十九歲時就因病去世了。這是當時科學界的損失,同時也是中國未來的損失。如果生在現代社會的話,那她将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學家,但卻生在了封建時代,隻能将自己的研究理論寫在書中,就算分享出來也沒有多少人了解她。

雖然她為我們留下的理論著作有很多都已經失傳,但她為我們留下的精神卻是不可磨滅的,她曾寫下的一句話就是對她精神最好的注解:“同是人也,則同是心性。”而且令人欣慰的是,在今天資訊網絡發達的時代,她的故事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她的精神也會随着時代發展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