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遠流長的曆史文化長河中,文人畫家與隐逸情結有着不解之緣,其中“漁父”這個看似平凡的勞動者形象,備受文人畫家們的青睐。
在畫壇宗師黃君璧先生的白雲堂珍藏中,就曾收藏了一張明代蔣嵩的《歸漁圖》,黃君璧先生于1985年将此畫捐贈給台北故宮博物院。
<h1 class="pgc-h-arrow-right">畫家其人</h1>

蔣嵩,生卒年不詳,嘉、萬年間,金陵人,号三松,善畫山水、人物,宗法浙派吳偉,用焦墨枯筆,最入時人之眼。然行筆粗莽,多逾矩度,與當時鄭颠仙、張複陽、鐘欽禮、張平山等輩,往往筆呈狂态,目為邪禮。蔣嵩出身于書香門第。受家族文化影響,蔣嵩的山水畫有濃厚的文人色彩。
<h1 class="pgc-h-arrow-right">畫家其畫</h1>
明 蔣嵩《歸漁圖》軸 絹本 水墨 縱141公分 橫94公分
如蔣嵩的《歸漁圖》中,筆觸非常粗犷、潇灑、淋漓,整幅畫的景物充滿大氣氤氲的效果。此畫采用了“一河兩岸”的構圖,近景的坡石、樹叢與上方的遠山隔着空闊的江面遙遙相對,營造出疏簡平淡的氣氛。一派秋影清涵水,煙痕澹著山的秋天美景。
在蔣嵩的筆下,山水似乎是為了襯托人物而存在,漁父的出現,仿佛給畫面注入了精神靈魂。畫中漁父手握釣竿,彎腰蹒跚前行,從其文人服飾,以及整個畫面上的意趣,都把漁父的身份指向隐遁之士,表達了隐士徜徉山水之間享受平淡之樂。
<h1 class="pgc-h-arrow-right">君翁筆下的“漁父”</h1>
作為文人畫家,黃君璧先生筆下也不乏畫漁父題材的佳作。他們或是隐逸之士“漁父”:
黃君璧《停舟覓句》(局部)
小舟泛于江面,一人閑坐其上,陶醉于眼前之景,似在醞釀詩句,讓人心生無限向往。
《尋幽垂釣》(局部)
濛濛雲影戀青山,谷隐忘機意自閑。
喜聽泉聲和鳥語,尋遊垂釣不知還。
又或是帶有世俗化傾向的勞動者“漁夫”:
《風雨歸舟》(局部)
暴雨降臨之際,風雨交加,江面上小舟颠簸擺蕩,船尾的漁夫身裹蓑衣,迎風而行,奮力搖橹,畫面氣勢撼人。
山水畫是文人畫家們抒情言志的載體之一,漁父也成了畫中常有的表達方式,豁達超脫的人生境界由此被完美展現在山水氤氲的虛實變化之間。
轉載請注明出處,否則視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