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鋼鐵大國,衆多老牌鋼企各有絕活,今天故事的主角——包鋼,則是全球鋼軌生産行業裡絕對的“老大哥”。
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包鋼股份(内蒙古包鋼鋼聯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正是成立于1954年的包鋼集團。

這座老牌鋼企,是新中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的第一個大型鋼企,也是唯一一個由周恩來總理親自為其投産剪彩過的鋼鐵企業。
最近,連接配接中國雲南昆明和寮國首都萬象的中老鐵路全線鋪軌完成,全線1000多公裡。我國國内設計時速200千米,寮國境内設計速度160千米,計劃于今年年底通車營運。建成通車後,從雲南昆明至景洪僅需3個多小時,至寮國萬象有望實作直達運輸、當日通達。
其中,包鋼作為全球鋼軌生産能力最強的企業,向中老鐵路供應了3.8萬噸的鋼軌,用于寮國境内的路段鋪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稀土鋼”的過人之處</h1>
與其他鋼企相比,包鋼最大最獨特的優勢,就是資源方面的先天優勢。控股股東包鋼集團擁有的白雲鄂博礦是世界聞名的資源寶庫,已探明的鐵礦石儲量為14億噸;稀土折氧化物儲量3500萬噸,居世界第一;螢石儲量1.3億噸,居世界第二;铌儲量660萬噸,居世界第二。白雲鄂博礦尾礦庫,資源儲量2億噸,稀土折氧化物儲量約1382萬噸,居世界第二;螢石儲量4392萬噸。
白雲鄂博鐵礦,同時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曾一度生産了全球80%的稀土
依托白雲鄂博鐵和稀土共生的資源禀賦,造就了包鋼股份獨有的“稀土鋼”特色,這讓包鋼生産出的材料擁有良好的延展性、耐磨性、耐腐蝕性、耐低溫性、韌性及抗拉拔性,廣受下遊使用者的認可和好評,産品廣泛應用于京滬高鐵、青藏鐵路、三峽工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并遠銷歐美等60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包鋼是中西部地區最大的闆材生産基地;是我國品種規格最為齊全的無縫管生産基地之一;是世界裝備水準最高、能力最大的高速軌生産基地;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高端線棒材生産基地。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齊心協力建包鋼</h1>
1927年,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團員,中國地質工作者丁道衡在途徑白雲鄂博時,首次發現白雲鄂部落客峰裸露的鐵礦體。但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在内蒙古地區開采和建立鋼鐵企業是完全不可能實作的。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決定在内蒙古地區建設國家大型鋼鐵企業和工業基地,開發和利用内蒙古地區的豐富礦産資源。
要把包鋼建設成為一座現代化的鋼鐵聯合企業,絕非易事。1953年,中央制定了 “一五”計劃,明确提出了包鋼作為我國三大鋼鐵企業之一,成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黨中央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工業建設布局中的重大項目。
1958年,包鋼正處于大規模建設時期,一号高爐建設卻遇到了裝置和建設材料供應不足的難題。
中央提出“要想辦法為包鋼解決困難”,于是全國上下,各地區、各企業、各部門積極行動,掀起一場全國支援包鋼的熱潮。平均每天有10多個車皮的裝置和材料從全國各地運到包鋼,最終有8萬多名創業者紮根邊疆。
當時包鋼建設地還是一片荒灘,環境艱苦,物資匮乏。但在“包鋼為全國,全國為包鋼”口号的感召下,從中央和華北局等黨政機關抽調的管理幹部、鞍鋼技術骨幹、大專院校的知識分子和榮民,毅然放棄了舒适的生活條件,滿懷激情地投身于包鋼的建設中。
在全國支援的熱潮下,包鋼的建設以超常的速度進行着。1959年9月26日5時55分,包鋼一号高爐流出第一爐鐵水,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年時間。
包鋼的建成投産,有力地支援了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包鋼不僅是包鋼人的包鋼,更是全國人民的包鋼。1963年董必武參觀包鋼,曾寫下了“鋼鐵于國,工業化基。赫赫包鋼,開創甚奇”的詩句,盛贊包鋼開創了我國工業化建設奇迹。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老包鋼的新發展</h1>
截止今年至9月份,包鋼集團合并營業收入預計940.99億元,合并利潤總額預計79.95億元,創曆史同期最好水準。如今,包鋼正向着全年力争實作營收1200億元、利潤過100億元奮鬥目标全力沖刺。
經過60多年的發展,包鋼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稀土工業基地和我國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包鋼股份上市20年來,資産總額增加了20倍,股權融資規模達459.35億元,總市值由71億元增長至880多億元,期間最高超千億元,成為我國西部最大的鋼鐵上市公司。
近期,額濟納疫情十分嚴重,作為内蒙古的工業長子,包鋼義不容辭,第一時間捐贈了500萬元抗疫資金,并委托采購60萬元抗疫物資向額濟納旗捐贈,成為自治區内國資監管的首家捐贈企業,以實際行動展現了老牌國企的責任與擔當。
參考資料
“包鋼制造” 飛架中老鐵路
黨史故事 | “齊心協力建包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