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中的那些事之二 學英語的故事

初二那年,學校取消了自然課,在國文、數學、實體、體育和生理衛生的基礎上,又開了化學和英語兩門課,除體育外,這幾門課都是中考必考課程,是以學校很重視這些課程的師資安排,調整了部分課程的任課教師,這些課程都配備了學校最有資曆,教學水準最高的教師。英語是新開設的課程,賈寶厚老師是全校唯一一名英語老師,他當仁不讓地成了我的英語老師了。賈老師本不是科班出生的英語教師,為了開設英語課,上級部門組織師資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英語教育訓練,賈老師就是經過教育訓練後第一批上崗的英語老師了。

三個月的英語教育訓練,賈老師縱然天資聰明,可短暫的三個月,是以英語教學能力和水準也僅是能教課而已,這本身也是上級教育部門緩解英語教師稀缺的臨時措施罷了。

同學們對英語的學習充滿了期待和想象,單純的我們也知道掌握兩種語言的好處,小時候村裡偶爾放映的電影中,那挎着盒子炮,走路圈着兩條腿的翻譯官還是給同學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盡管感覺是負面的,但也覺得掌握一門外語是很牛的一件事。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從來沒有像學習英語那樣的積極過,第一節英語還沒有上,好多同學就做好了準備,即使座位在後邊經常上課不聽講的同學,也準備了紙和筆,我們都天真的認為,隻要聽聽老師的講課,就可以叽哩哇拉在說一些英語,好在父輩和其他同學面前展示自己與衆不同的另一面。同學們美好的想象很快就被賈老師的第一節英語課打得支離破碎,希望破滅的最終後果就是破罐子破摔,二十六個字母催眠着學生漸漸地爬在了桌子上,直到初二結束,大多數學生隻是完成了二十六英文歌曲的:Now you see,I can say my A B C。

我們上英語了,我們上的是漢化版的英語課,老師如此,同學們也是如此。老師說:綠色就叫green;同學們回答:綠色就叫哥瑞英。老師說:你好嗎?念作How are you;同學們答曰:你好嗎?就念:好喝油。

于是我們在每個英文單詞的下邊進行了漢化,你看那英語課本的單詞下,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形式各異的漢字,英語會不會,全靠漢字綴。同一個單詞,漢化的版本各不相同:jeep的漢化版有:及普;雞脯;計撲;級噗等等,豐富的漢字同音字,讓我們的英文單詞的讀寫有着無限的可能,沒有最多,隻有更多,别讓二十六個字母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英語課如火如荼地進行着,同學們把What’s your name?漢化為:王持要你母;汪次要奶母……。老師上課提問時:你叫什麼名字?同學一:王持要你母;同學二:汪次要奶母。整個課堂熱烈而富有生氣。

從此許多同學都有了一個英文的綽号,哥瑞英;雞脯;好喝油;奶母等,這些英文綽号都是老師提問時,他們回答時得到的。這些綽号,一直陪着他們幾十年,隻要同學相見,都會用這些漢化版的英文綽号。記得當時得到英文綽号的同學還極度不滿,甚至因為叫這些綽号還出現互毆現象,多少年過去了,當在叫起這些綽号時,有的是親切,有的是回味,更多的是那濃濃的同學情。

初二的英文漢化課,一直困擾了我幾十年,上高中時的炒面漢化音,讓我在同學們面前出盡了風頭,每當老師讓我讀英語時,總是惹得課堂大笑,感覺到自己難堪萬分,當時還困惑地想;是不是老師有意讓我來活躍課堂氣氛,現在想來,也許是老師有意為之,想讓我改變讀音。後來到了大學,英語是選修課,我的英語隻要能得六十分就萬歲了,炒面漢化音也沒有動力改變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