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心中的詩經——将仲子

作者:月婷軒

文\月婷軒 出鏡\乖妞妞

版權所有,盜圖必究

詩經——風——鄭風——将仲子

将仲子兮,無逾我裡,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無逾我牆,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我心中的詩經——将仲子

将(qiāng):願,請。一說發語詞。仲子:兄弟排行第二的稱“仲”。

逾:翻越。裡,居也,五家為鄰,五鄰為裡,裡外有牆。越過裡牆。

杞(qǐ):木名,即杞柳。又名“榉”。落葉喬木,樹如柳葉,木質堅實。樹:種植。一

樹桑、樹檀,即桑樹、檀樹,倒文以協韻。

愛:吝惜。

懷:思念。

檀:木名,常綠喬木。一名“紫檀”。

我心中的詩經——将仲子

仲子哥啊你聽我說,别翻越我家門戶,别折了我種的杞樹。

哪是舍不得杞樹啊,我是害怕我的父母。

仲子哥實在讓我牽挂,但父母的話也讓我害怕。

仲子哥啊你聽我講,别翻越我家圍牆,别折了我種的綠桑。

哪是舍不得桑樹啊,我是害怕我的兄長。

仲子哥實在讓我牽挂,但兄長的話也讓我害怕。

仲子哥啊你聽我言,别越過我家菜園,别折了我種的青檀。

哪是舍不得檀樹啊,我是害怕鄰人毀讒。

仲子哥實在讓我牽挂,但鄰人毀讒也讓我害怕。

我心中的詩經——将仲子

訊了今天的詩,不禁讓我對詩經有了一些新的認識,詩經之是以謂之為經,有其必然之處,當然,更重要的是它所闡述的道理,對于當時的社會一定有着一些不可磨滅的作用,當然,必然是一些正面的意義在裡邊,以前讀詩經,一直都是以詩的角度去讀,是以我将其名字命名為我心中的詩經,就是要用我的本心去讀,去了解,可是今天讀了這篇,我覺得我錯了,詩經之是以能流傳三千年而不朽,其一點是因為他有極為重要的曆史價值,足以反映當時的社會片斷,而另一點則是因為它作為經的部份。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本篇給我帶來的改變吧。

全詩三章,依然是重章疊句的形式将文章本意層層遞進,向我們一點點表現出作者内心所想。那麼,先看看題目吧,

将仲子,仲,原意是中間,這裡指排行第二的人,詩以女子口吻寫出,那麼就說是二哥吧。将,這裡有請的意思。就是請二哥,那麼,請二哥做什麼呢,我們看下文。

逾,逾越,僭越;裡、牆、園,用以表示地域,《周官·地官》:“五家為鄰,五鄰為裡。”,這裡應該指的是鄉裡,牆,家的圍牆,園,家中小園,從三個地域詞來看,那個逾越者越來越近了;杞、桑、檀都是樹名。

那麼全詩的基本意思就很顯了,詩中所描寫的是一對年輕情侶,男子欲見女子心切,進而逾越鄉裡,圍牆,園子來與女子相見的故事,文是從女子的角度來寫的,是以應該是如下解釋:

我心中的詩經——将仲子

請我的小二哥呀,不要逾越鄉裡(圍牆、園子),不要魯莽地弄壞我種的樹啊。不是因為心疼樹木,而是怕你的魯莽讓我的父母(兄弟、鄰裡)得知。我的小二哥喲,我也是想你的,隻是我不得不聽我的父母之言,兄弟之言啊,更主要的是人言可畏啊

全詩一直以一種勸說的口吻在跟女子心中的小二哥訴說,勸他不要魯莽,要知道我也有我的苦衷啊,我也有父母兄弟的阻礙啊,還有鄉裡的風言風語啊。我不是不心疼你,但實在是人言可畏啊。

詩中所描寫的活脫脫的一對小情侶的愛情故事,用現代人的審美,可以說是一部言情劇的劇情,但要知道,這件事是發生在三千年前的古代啊,為禮制所不容,為什麼能夠被收入詩經而流傳三千年了,隻是因為愛情的永恒嗎?

古今有很多人對本篇進行過注解及翻譯,最得我心的是這樣的解釋

我心中的詩經——将仲子

此篇所講是鄭莊公時期,是一件大臣勸鄭莊公,對其兄弟段的行為加以制止,因為段的行為有僭越,不符禮制,卻未被鄭莊公采納,甚至鄭莊公用父母兄弟說來反駁。最後兄弟兩人兵戈相見,鄭莊公與其母也是不至黃泉,終不相見。

是以《詩序》說此詩是“刺莊公”的,為什麼?是因為鄭莊公對段的放任,其實是在害段,作為鄭國的國君,“段”也就是他的臣子,對臣子也沒有教導,也沒有控制,反而采取了縱容、旁觀、促使“段”自取滅亡的做法。莊公”害“段”,是可“刺”的原因之一;“祭仲谏而公弗聽”,是可“刺”的原因之二;

其實,本詩所講與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有一些關系,我是指大義。所謂修身,齊家,治國,之道。

無逾我裡,不要逾越我的鄉裡,這裡是指大臣進谏說他的兄弟,而鄭莊公卻告訴大臣說這是我的親族,不要逾越。

無逾我牆,不要逾越我家的圍牆,這裡是指大臣的進谏侵犯了他的家庭。

無逾我園,這裡是指國家,鄭莊公認為國即是家,而隻是他家,大臣們隻是看家護院的罷了。

我心中的詩經——将仲子

是以,這裡所講的修身之道,是已身不正,放縱兄弟,父母,是指其家不平,何談治國。與大義背道而馳。

是以,這也是我對詩經的全新認識,詩經之是以稱之為經,定有其傳唱千年而不朽的大義,中國曆朝曆代傳為經典,那一定不是因為兒女之私情。是以,詩經,有很多學問,隻待我們慢慢發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