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南的東海之濱,一個鎮以礦為名,它的明礬礦儲量為世界之最,它就是蒼南縣礬山鎮。
礬山鎮被稱為“世界礬都”,有650多年明礬采煉史。鎮内的溫州礬礦成立于1956年,建礦初期礦區生産總值占溫州地區工業生産總值的38%,後來受體制、技術、市場等瓶頸制約,礬山的核心企業逐漸衰落。
近年來,為擺脫“不工、不農、不商”的困境,礬山鎮圍繞“文化立鎮、旅遊興鎮”的轉型發展定位,朝着打造“國家工業遺産旅遊基地”和“國際工業遺産旅遊目的地”的目标不斷探索,浙南邊陲一座獨具特色的工礦旅遊小鎮逐漸成型。

幸福礬山在這裡,工礦遺存總讓你朝思暮想
650多年的明礬采煉史共為礬山留下了5大類、100多處礦業遺址。在工業轉型的今天,礬山仍保留了大量的煉礬高爐、勞工大禮堂、蘇式辦公樓等特色建築。礬礦遺址見證了從古代、近代直至現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程序,它所蘊含的豐富工業遺産是中國工業文化遺産彌足珍貴的組成部分。
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礬山礬礦遺址于2017年被工信部列為首批“國家工業遺産”、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并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工業遺産保護名錄”,被稱為仍在生産的工業活遺址。
立足礬山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近年來,礬山鎮圍繞“文化立鎮、旅遊興鎮”的轉型發展定位,投入1.577億元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和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為城鄉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累計投入4000多萬元,開展福德灣曆史文化名村保護開發工程,福德灣于2013年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2014年入選第六批“ 中國曆史文化名村”、2016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榮譽獎”、2019年獲評“省級曆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示範村”;利用煉礬舊廠房、古民居,打造茶通天下、半山麗舍、古道客棧、礬都左舍等精品民宿,投資5000萬的五号工廠中的房間旅遊集散中心和工礦風情主題酒店馬上正式營業;以采煉礬遺址為依托,建成投資2810萬的“礬山印象”燈光夜景工程,打造溫州地區月光經濟的亮點品牌;利用溫州礬礦舊廠房,打造“礬客工廠”,短短兩年内獲“全國中國小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國家及省市級榮譽十餘項。同時,持續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全域推進“垃圾革命”,礬山鎮獲評“國家級衛生鄉鎮”、“省級曆史文化名鎮”、“省級旅遊風情小鎮”、“省級美麗鄉村示範鄉鎮”,還入選第四批“國家礦山公園”建立名單。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全鎮遊客達10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20%。
其中,礬山旅遊發展,最核心、最寶貴、最具有開發前景的工礦遺址是地下礦硐。溫州礬礦礦區按地形地質特征分為五大礦區,分12層,走向綿延10公裡,含礦面積達12平方公裡。目前,以礬山礦硐為核心的“世界礬都旅遊總體策劃及重點空間詳細規劃”已推向國際招标,亞洲最大硐穴酒店、礦硐“迪士尼”等具有系統性、獨特性、完整性的工業遺産旅遊綜合體項目正逐漸從藍圖變為實景圖。未來的礬山,将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一處獨具工礦特色的旅遊勝地!
幸福礬山展新顔,自然風光讓你不虛此行
春賞杜鵑采新茶,夏入礦硐避熾暑,秋登古道觀蘆葦,冬攬星河慶佳節。礬山擁有豐富的生态自然景觀,海拔1005米的蒼南第一高峰鶴頂山、有着“浙南張家界”之稱的筆架山以“雲海、花海、石海”著稱。從山腳到山頂有一道曲折盤旋于懸崖峭壁上的霧海天梯,清明時節數千畝野生杜鵑盛開漫山遍野,重陽期間山間蘆葦又形成林海雪原,吸引了各地遊客前來觀光。在鶴頂山上有近萬畝的生态茶園,地處高山、環境優越,近年來獲評“全國三十座最美茶園”、“浙江省中醫藥文化養生旅遊示範基地”等稱号。依托該茶園,建成“茶通天下”體驗中心,設立陳宗懋(mào)院士工作站,打造集生态休閑康養與産學研一體的體驗基地。
因礬山地處四面環山的葫蘆形盆地,古時交通閉塞,明礬運輸均以肩挑步行的方式,逐漸形成了總長約60公裡的3條“挑礬古道”,這3條古道沿路分布着古橋、古亭、古樹、古民居、古碑刻、矴埠頭等一大批生态、人文景觀。其中礬藻挑礬古道居“溫州十大特色古道”之首,也是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機關之一,深受戶外休閑旅行遊客所喜愛。
立足于本鎮的自然風貌,2018年礬山鎮投入6647萬,開展“世界礬都·休閑觀光”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示範帶全長17公裡,起始于礬山鎮埔坪村,終點為鶴頂山的“茶通天下”,沿線分布有埔坪和嘉祥美麗鄉村、福德灣曆史文化名村、礬都博物館群、礬山政務服務中心、肉燕産業小微園、生态老土茶基地等7個重點項目。依托于鄉村振興示範帶,近年來本地鄉村旅遊、農家樂等項目發展勢頭越來越強勁,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礬山的生動實踐。
幸福礬山步履堅,人文底蘊會讓你常看常新
礬山是“鐵軍将才”朱程的故裡、黨的“七大”代表劉先的故鄉、海軍政治部創作室主任黃傳會和著名女作家張翎的家鄉,有着悠久的革命曆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
六百多年的采煉礬曆史,造就了這座小鎮獨有的靈氣。抗日戰争時期,礬山礦區大批礦工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湧現出朱善醉、陳百弓、吳毓、張傳卓、陳正鶴、朱程等一批革命烈士,矢志救國、前赴後繼、為國捐軀,尋求革命真理。其中,抗日名将朱程,由朱德介紹入黨,身經百戰,為抗日戰争作出了突出貢獻,犧牲時年僅33歲,楊得志将軍親筆題詞稱其為“鐵軍将才”,其位于礬山鎮的故居被評為 “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礬山除了紅色底蘊深厚,世代礦工在這裡繁衍生息,造就了礬山獨特的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礬山鎮于2016年被評為“浙江省曆史文化名鎮”。
礬山民間工藝——礬塑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還有礦工号子、挑礬歌、礬業民謠、傳統小吃肉燕等。其中:礦工号子又稱“号歌”,與采礦工藝“軟錘”形成組合,凝練出“軟錘号歌闖天下”的礦工精神,是礬山人奮力拼搏、團結協作、勇于開拓的精神象征。現如今,礬山人憑借這“軟錘号歌闖天下”的精神和專業的采礦工藝,走南闖北,足迹遍布全球,全鎮年均有2.6萬以上勞務輸出大軍在外從事礦山井巷工程,承包了全國近70%的有色金屬礦開采,為礦山井巷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幸福礬山韻味足,美味佳肴會讓你魂牽夢萦
礬山不僅是浙南最悠久的礦山集鎮,同時也是蘊藏着無限美食的風情小鎮,來礬山旅遊,不僅能享受視覺上的盛宴,也能感受舌尖上的美味。山裡、河中、田間、地頭的食材,在聰慧的礬山人手中,化成了一道道勾魂的“難忘味道”——礬都十二味應運而生,礦工方肉、埔坪鹵鵝、雞胗丸、礬山肉燕、礬山拌面、井巷太平蛋、雞酒、軟羹、糕哩肉、礬山年糕、花燒卷、枇杷魚等礬山特色美食,背後蘊涵着豐富的礦工故事。
如礬都十二味之一——礬山肉燕,因礦工采礬煉礬過程中會吸入粉塵,喉嚨會幹痛,而礬山肉燕的口感恰好起到了潤喉作用,是以深受礦工喜愛。礬山肉燕最大的特點是“肉包肉”,不僅包的餡是肉,包的皮也是肉,而且精華都出在那張薄薄的肉燕皮上,做肉燕皮的肉必須是豬後腿精肉,配合番薯粉反複敲打揉捏,入水煮開以後,形似飛燕,故稱為“肉燕”。近年來,礬山肉燕企業不斷規範提升,連續獲得了“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 中國名小吃”、“浙江十大名小吃”等榮譽稱号,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吃,年産值超2億元,實作“小肉燕”帶動“大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