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南的东海之滨,一个镇以矿为名,它的明矾矿储量为世界之最,它就是苍南县矾山镇。
矾山镇被称为“世界矾都”,有650多年明矾采炼史。镇内的温州矾矿成立于1956年,建矿初期矿区生产总值占温州地区工业生产总值的38%,后来受体制、技术、市场等瓶颈制约,矾山的核心企业逐渐衰落。
近年来,为摆脱“不工、不农、不商”的困境,矾山镇围绕“文化立镇、旅游兴镇”的转型发展定位,朝着打造“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和“国际工业遗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不断探索,浙南边陲一座独具特色的工矿旅游小镇逐渐成型。

幸福矾山在这里,工矿遗存总让你朝思暮想
650多年的明矾采炼史共为矾山留下了5大类、100多处矿业遗址。在工业转型的今天,矾山仍保留了大量的炼矾高炉、工人大礼堂、苏式办公楼等特色建筑。矾矿遗址见证了从古代、近代直至现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程,它所蕴含的丰富工业遗产是中国工业文化遗产弥足珍贵的组成部分。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矾山矾矿遗址于2017年被工信部列为首批“国家工业遗产”、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被称为仍在生产的工业活遗址。
立足矾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矾山镇围绕“文化立镇、旅游兴镇”的转型发展定位,投入1.577亿元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城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开展福德湾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开发工程,福德湾于2013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入选第六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6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2019年获评“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村”;利用炼矾旧厂房、古民居,打造茶通天下、半山丽舍、古道客栈、矾都左舍等精品民宿,投资5000万的五号车间旅游集散中心和工矿风情主题酒店马上正式营业;以采炼矾遗址为依托,建成投资2810万的“矾山印象”灯光夜景工程,打造温州地区月光经济的亮点品牌;利用温州矾矿旧厂房,打造“矾客工厂”,短短两年内获“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国家及省市级荣誉十余项。同时,持续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域推进“垃圾革命”,矾山镇获评“国家级卫生乡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还入选第四批“国家矿山公园”创建名单。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镇游客达1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20%。
其中,矾山旅游发展,最核心、最宝贵、最具有开发前景的工矿遗址是地下矿硐。温州矾矿矿区按地形地质特征分为五大矿区,分12层,走向绵延10公里,含矿面积达12平方公里。目前,以矾山矿硐为核心的“世界矾都旅游总体策划及重点空间详细规划”已推向国际招标,亚洲最大硐穴酒店、矿硐“迪士尼”等具有系统性、独特性、完整性的工业遗产旅游综合体项目正逐步从蓝图变为实景图。未来的矾山,将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一处独具工矿特色的旅游胜地!
幸福矾山展新颜,自然风光让你不虚此行
春赏杜鹃采新茶,夏入矿硐避炽暑,秋登古道观芦苇,冬揽星河庆佳节。矾山拥有丰富的生态自然景观,海拔1005米的苍南第一高峰鹤顶山、有着“浙南张家界”之称的笔架山以“云海、花海、石海”著称。从山脚到山顶有一道曲折盘旋于悬崖峭壁上的雾海天梯,清明时节数千亩野生杜鹃盛开漫山遍野,重阳期间山间芦苇又形成林海雪原,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光。在鹤顶山上有近万亩的生态茶园,地处高山、环境优越,近年来获评“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等称号。依托该茶园,建成“茶通天下”体验中心,设立陈宗懋(mào)院士工作站,打造集生态休闲康养与产学研一体的体验基地。
因矾山地处四面环山的葫芦形盆地,古时交通闭塞,明矾运输均以肩挑步行的方式,逐渐形成了总长约60公里的3条“挑矾古道”,这3条古道沿路分布着古桥、古亭、古树、古民居、古碑刻、矴埠头等一大批生态、人文景观。其中矾藻挑矾古道居“温州十大特色古道”之首,也是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深受户外休闲旅行游客所喜爱。
立足于本镇的自然风貌,2018年矾山镇投入6647万,开展“世界矾都·休闲观光”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示范带全长17公里,起始于矾山镇埔坪村,终点为鹤顶山的“茶通天下”,沿线分布有埔坪和嘉祥美丽乡村、福德湾历史文化名村、矾都博物馆群、矾山政务服务中心、肉燕产业小微园、生态老土茶基地等7个重点项目。依托于乡村振兴示范带,近年来本地乡村旅游、农家乐等项目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矾山的生动实践。
幸福矾山步履坚,人文底蕴会让你常看常新
矾山是“铁军将才”朱程的故里、党的“七大”代表刘先的故乡、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黄传会和著名女作家张翎的家乡,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六百多年的采炼矾历史,造就了这座小镇独有的灵气。抗日战争时期,矾山矿区大批矿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涌现出朱善醉、陈百弓、吴毓、张传卓、陈正鹤、朱程等一批革命烈士,矢志救国、前赴后继、为国捐躯,寻求革命真理。其中,抗日名将朱程,由朱德介绍入党,身经百战,为抗日战争作出了突出贡献,牺牲时年仅33岁,杨得志将军亲笔题词称其为“铁军将才”,其位于矾山镇的故居被评为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矾山除了红色底蕴深厚,世代矿工在这里繁衍生息,造就了矾山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矾山镇于2016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矾山民间工艺——矾塑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还有矿工号子、挑矾歌、矾业民谣、传统小吃肉燕等。其中:矿工号子又称“号歌”,与采矿工艺“软锤”形成组合,凝练出“软锤号歌闯天下”的矿工精神,是矾山人奋力拼搏、团结协作、勇于开拓的精神象征。现如今,矾山人凭借这“软锤号歌闯天下”的精神和专业的采矿工艺,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全球,全镇年均有2.6万以上劳务输出大军在外从事矿山井巷工程,承包了全国近70%的有色金属矿开采,为矿山井巷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幸福矾山韵味足,美味佳肴会让你魂牵梦萦
矾山不仅是浙南最悠久的矿山集镇,同时也是蕴藏着无限美食的风情小镇,来矾山旅游,不仅能享受视觉上的盛宴,也能感受舌尖上的美味。山里、河中、田间、地头的食材,在聪慧的矾山人手中,化成了一道道勾魂的“难忘味道”——矾都十二味应运而生,矿工方肉、埔坪卤鹅、鸡胗丸、矾山肉燕、矾山拌面、井巷太平蛋、鸡酒、软羹、糕哩肉、矾山年糕、花烧卷、枇杷鱼等矾山特色美食,背后蕴涵着丰富的矿工故事。
如矾都十二味之一——矾山肉燕,因矿工采矾炼矾过程中会吸入粉尘,喉咙会干痛,而矾山肉燕的口感恰好起到了润喉作用,所以深受矿工喜爱。矾山肉燕最大的特点是“肉包肉”,不仅包的馅是肉,包的皮也是肉,而且精华都出在那张薄薄的肉燕皮上,做肉燕皮的肉必须是猪后腿精肉,配合番薯粉反复敲打揉捏,入水煮开以后,形似飞燕,故称为“肉燕”。近年来,矾山肉燕企业不断规范提升,连续获得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中国名小吃”、“浙江十大名小吃”等荣誉称号,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吃,年产值超2亿元,实现“小肉燕”带动“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