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恸哭六軍俱缟素,沖冠一怒為紅顔”,一首《圓圓曲》讓久經沙場的吳三桂加上了深情的濾鏡,吳三桂與陳圓圓之間聽起來像是令人感動的愛情故事,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h1 class="pgc-h-arrow-right">要準确認識并評價一個人,得從他成長背景去看。</h1>
公元1612年萬曆四十年,吳三桂出身于遼西将門世家,自幼習武,善于騎射。七八歲的時候就能帶着家丁獨闖山林,與野獸搏殺。十歲時,其父吳襄娶了祖大壽的妹妹為續弦。祖大壽是世居遼西的望族,吳襄成為祖大壽的妹夫,吳三桂成了祖大壽的外甥。祖、吳兩家的聯姻,使吳襄、吳三桂父子找到了堅強的靠山。兩家族狼狽為奸,結成利益集團,在遼西瘋狂斂财,圈占數千畝土地,開始培養私人武裝。

靠着祖大壽的背景,其父吳襄的官位迅速上升,從祖大壽手底下的一個參将,很快提拔到了都指揮使。崇祯四年,更是升到了錦州總兵。在此過程中,其父吳襄攀附上了大太監高起潛,并讓吳三桂認其做了幹爹。
天啟七年,吳三桂15歲,中了武舉人。之後很快,吳三桂就在其舅舅手下出任了中軍官。其後很長一段時間,一直鎮守遼東,和後金(也就是後來的清)一直默契地配合打打殺殺。後金來了,就磨叽前去應戰,等到時,後金早已撤退,于是撿幾個後金的人頭混混軍工,有時人頭不夠就将滿村的百姓屠殺剃頭換服當作後金将士。在此期間,吳三桂的官位也穩步提升。
崇祯十二年(1639年),薊遼總督洪承疇、遼東巡撫方一藻、總督關甯兩鎮禦馬監太監高起潛,報請朝廷準許,吳三桂被擢為甯遠團練總兵,時年27歲。
崇祯四年,吳三桂30歲,皇太極圍錦州,被任命為八大總兵之一,八月兩軍決戰松山。
松山之戰 松山激戰,曆時十天,明軍大敗,清軍獲勝。屢立戰功的洪承疇被皇太極招降,吳三桂的老舅祖大壽未做過多抵抗,舉城投降,接受剃發易服,并獲得漢軍正黃旗總兵的位置。至此松山防線土崩瓦解,明朝在關外隻剩下甯遠一座孤城,清八旗的鐵蹄離山海關越來越近。對于吳三桂,一收到兵敗消息,吳三桂倉皇逃竄。其麾下3000家丁絲毫未損,還将祖大壽潰敗的關甯鐵騎,盡數收留。要知道,關甯鐵騎可是精銳中的精銳。
關甯鐵騎
于是手握重兵的吳三桂,由于當時四面受敵的大明,朝廷也不敢追責,還将吳三桂進行提拔。不久之後,京師再次告急,崇祯招吳三桂馳援北京,但接到指令的吳三桂行軍行的,就跟蝸牛一樣磨磨唧唧。當吳三桂到達時,清軍早已撤退。崇祯為感謝其前京勤王,賜予尚方寶劍。同年九月,清軍十分友好地繞過了吳三桂所在的甯遠,打下了後所前屯位中前所,七八天時間三座城池全部失陷。此時吳三桂卻在北京飲酒歌舞,真可謂“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就在一衆美貌的舞姬中,為首的美人天生麗質宛如天仙下凡,陳圓圓出場。吳三桂被迷得神魂颠倒,安排此酒局的田弘遇就順水推舟将陳圓圓許給吳三桂。
貌美的陳圓圓
總結
從吳三桂逐漸掌握重兵可以看出,他一直依附在腐敗的官僚集體上,謀取自己的利益。吳三桂作為典型的軍事官僚,一直想的不是保家衛國,忠于君主,而是想着如何在戰争中奪取最大利益,儲存自己最大實力。那麼可想而知他會為了一個貌美的女子而降清背漢嗎?更何況他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将父親抛棄緻死。
<h1 class="pgc-h-arrow-right">那麼吳三桂降清背漢的主要原因是?</h1>
我認為,主要是農民階級與大地主官僚階級的沖突。
李自成攻入北京後,為籌措軍饷将豪紳士族用夾棍挨個拷打,一下子就弄出7000多萬兩白銀。要知道,崇祯當時窮得揭不開鍋時,号召文官勳貴們捐款,沒想到他們集體哭窮,最後隻拿出了十幾萬兩白銀。于是,這麼一來李自成就徹徹底底站在了文官士紳的對立面。而作為典型的大地主官僚,吳三桂又是自身利益高于一切,李自成打的旗号還是均田賦打土豪,自然是不會歸降李自成部。而滿清此時卻表現得“聖主明君”的樣子,同意保留吳三桂故土,并封王。
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自己在京的家眷,他要保住自己的兵力來為自己的政治前途做階梯,是以他周旋在明 清 順 三方之中,最終做出了選擇。至于陳圓圓,隻是後人給他的一個借口罷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吳三桂作為漢奸,對同胞下手兇殘</h1>
最殘忍的不是敵人,而是那些了解我們的叛徒。
本來已經張榜投降的吳三桂,扭頭就去偷襲了已經投降李自成的唐通部,山海關也就此落入了吳三桂的手中。于此同時,他也給自己的父親寫了一封信,表明斷絕父子關系并怒罵父親苟且偷生。吳三桂接手山海關以後,積極聯絡清軍,并幫滿清規劃好了行軍路線,于是滿清帶着全國湊起來的12萬多人,堵上國運,準備入關。
李自成在山海關之戰前夕,不斷向吳三桂勸降,并許諾了官階以及豐厚的财物。然而,吳三桂開始布陣準備随時開戰。雙方在山海關石河灘激戰兩天,打得有來有回。而清軍并不急于出手,看着兩軍手足相殘。在吳三桂和多爾衮談清條件後,清軍入關并襲擊大順軍,李自成部瞬間潰敗,之後吳三桂剃發留辮,改穿滿服歸順滿清。
入關之後,他身先士卒,跟随清軍在北方攻擊明朝同僚、攻擊順軍,掃蕩百姓,偶爾屠城,并且不承認萬曆皇帝後代福王的合法性,敵視南明,史可法派出的使者去找他上拜帖,他不收,擺臭臉羞辱史可法、羞辱南明。順治四年(1647年),清政府又調吳三桂入關,與八旗将領李國翰同鎮漢中,剿殺西北地區的抗清義軍餘部。在此期間,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清朝的忠誠,不但對農民軍殘部進行殘酷的鎮壓,動辄屠城,而且,對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後裔,他也不遺餘力地去斬盡殺絕。吳三桂思想和行動的轉變使得清朝中央政府對他更加倚重,西北地區抗清義軍殘部被剿殺殆盡。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藩之亂,自立為王</h1>
當滿清通過漢人掌控天下時,位置已經坐牢,康熙便開始着手削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再次為了自己的利益,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讨兵馬大元帥,提出 “興明讨虜”,起兵造反。
最後兵敗,病死。
而對于陳圓圓因年老色衰,加之與吳三桂正妻不諧,且吳三桂另有寵姬數人,于是日漸失寵,遂辭宮入道,“布衣蔬食,禮佛以畢此生”(《天香閣随筆》)。一代紅妝從此豪華落盡,歸于寂寞。
<h1 class="pgc-h-arrow-right">寫在最後</h1>
永曆責問吳三桂,“汝非漢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為漢奸叛國負君至此?”
中國人從古至今對忠烈都很緻敬,忠君憂民的屈原、牧羊北海的蘇武、精忠報國的嶽飛、慷慨赴死的文天祥等都受到了後人的敬佩。
李自成的餘部一開始被明清雙方夾擊,但最終聯合明朝,放棄過去仇恨,為了保住漢人的江山,打到最後李自成山窮水盡,帶着全家自焚,甯死不投降。張獻忠餘部李定國,兩厥名王,血戰南方,為了存續漢人的政權,為了保護中華的道統而死掉了。
沒有原則隻有利益的吳三桂,不管從什麼角度來說,都是一個卑鄙的曆史人物,隻管自己的權勢,背叛了自己的民族和國家,一個狡猾的野心家,最終隻會被釘在恥辱柱上,後世所唾棄。
創作不易,感謝點贊關注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