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5年,毛主席有意授粟裕元帥,為何周總理反對,現在方知真高明01203

1955年9月27日14時30分許,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人民解放軍将官授銜儀式。

在這次類同梁山好漢排座次,又像唐太宗下令繪制二十四功臣像懸于淩煙閣的儀式上,産生了新中國的十大元帥和十大大将。在這十大大将之中,粟裕名列榜首。對于這個榮譽,這位年輕的軍事奇才态度十分淡然:“把我評為大将,已經夠高的了。我隻嫌高,不嫌低。”然而,和粟裕大将本人的态度相反的是,有很多人為他鳴不平。

1955年,毛主席有意授粟裕元帥,為何周總理反對,現在方知真高明01203

當時的重量級民主人士黃炎培就說,以粟裕的才幹,完全當得起元帥的榮譽。除了時人,許多軍政兩界的後人也對粟裕大将未能挂帥感到遺憾。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01</h1>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一貫惜才愛才的周總理,竟然在毛主席提出要将粟裕列入元帥時首先态度堅決地投了反對票。

那麼,呼聲如此之高的粟裕,究竟為什麼未能挂帥呢?周總理又為何要“橫刀奪帥”?且聽我細細道來。

關于粟裕大将未能挂帥的事實,目前史學界有幾種推測。第一,粟裕大将本身性格謙和,為顧全大局,不願争功,自請退出元帥行列。從粟裕大将“隻嫌高,不嫌低”的言論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位青年才俊确實是一位謙和自守的将領。其實,辭帥,在粟裕這裡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期間,粟裕就曾經兩度辭去司令員職務,甘居副位。領袖本來十分欣賞這位可畏的後生,放出話來要給粟裕評一個元帥,結果粟裕倒是“不領情”,把送到眼前的名譽就這樣推掉了,授銜儀式結束後還對為他鳴不平的老部下們發火,讓他們别再讨論這種“低級趣味”的話題。粟裕大将其人,不可謂不淡泊。

1955年,毛主席有意授粟裕元帥,為何周總理反對,現在方知真高明01203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2</h1>

第二種可能,就是粟裕大将與元帥失之交臂,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在當時,評定元帥有五大标準,而粟裕恰恰沒能達到第二條:在紅軍中擔任過軍團級别的上司職務。這一條明顯就是道資曆題。南昌起義時,粟裕還隻是一個不起眼的班長。在整個革命戰争時期,也就是紅軍接受整編改番号之前,粟裕的最高職務就是紅七軍團的參謀長,還不是軍團級的上司。即便粟裕軍事天分過人,日後甚至有“戰神”之稱,要在短短的十年時間内從一個班長升遷為軍團級别的幹部,也确實有些強人所難。同樣地,第三條原則也是在資曆和既往軍銜問題上卡了粟裕的脖子。是以,要教條一些,嚴格地卡評定标準,粟裕大将确實輸在資曆上,隻好屈居第一大将,無緣元帥頭銜。

1955年,毛主席有意授粟裕元帥,為何周總理反對,現在方知真高明01203

其實,分析一下不難看出,周總理的“橫刀奪帥”正是針對粟裕大将資曆不足的“缺陷”。早在解放戰争淮海戰役時期,粟裕就因為資曆淺、年紀輕,飽受上下級的質疑,頗受了些委屈,有一次實在氣急了,還鬧到了中共中央那裡。惜才愛才的陳毅元帥和周總理并未開罪于這個憤憤不平的年輕将領,好言相勸,給了粟裕許多的關懷和安慰,讓遭受失利又受了委屈的粟裕精神為之一振,一鼓作氣大破國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03</h1>

如今評定十大元帥和十大大将,全國上下億萬雙眼睛都在盯着評斷結果。十個元帥名額實在有限,給了一個人,就有相應的一個乃至幾個人被擠下去。如果給了粟裕這個資曆較淺的帥才一個名額,難免就要使得一位資曆老、勞苦功高的老革命被擠下元帥之位,這對粟裕的影響并不好。俗話說得好,謙受益,滿招損,樹大招風。對于粟裕後來居上又受到重用,黨内和軍隊内部一直有着質疑的聲音。周總理希望在授銜時讓粟裕“後退半步”,名列大将之首,既不埋沒了粟裕的才能,又不至于為這位與世無争的後生招來無端的麻煩,而這正是總理識人用人的高妙體貼之處,不得不說是真高明。

1955年,毛主席有意授粟裕元帥,為何周總理反對,現在方知真高明01203

縱觀新中國第一次授銜儀式,我們感慨良多。就像授勳之地的名字一樣,面對名利,授勳者和受勳者如若都能做到“克己複禮”,在才幹之外更是心懷仁德,何愁黨和軍隊内部不團結、不和諧?何愁将領不能各安己位,放下争一個功名的“低級趣味”,擁有為人民服務的“進階趣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