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之前,商品短缺,不缺的是虱子、跳蚤、臭蟲。它們與人為伴,須臾不離,令人不勝其煩。現在的年輕人對它們沒啥印象,可五六十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一提起這些玩意兒,無不深惡痛絕。
虱子:

虱子的體長三四毫米,灰白色。我們從“虱子多了不咬人”“渾身癢癢,不差那個虱子了”,以及“拿不淨的虱子,抓不淨的賊”等如此常見的俗語中,足見虱子和人的關系密切,曆史久遠。
虱子大多在人的貼身衣服的縫隙裡居住,既安全、舒适,又無飲食之憂;食物就在嘴邊上,覺得餓了,就趴到人身上飽餐一頓,等到把肚子撐圓了,就翻過身去睡覺。
有時候,身上的虱子太多了,産生了擁擠現象,就有虱子爬到頭發裡安營紮寨,其吃、住,乃至生兒育女也很友善。
身上有了虱子,讓它喝點血,倒在其次;重要的是讓它弄得渾身癢癢,很不舒坦。是以,當人們閑着的時候,就有了一項抓虱子的活動。魯迅在《阿Q正傳》裡就有王癞胡和阿Q抓虱子的描寫,并且阿Q覺得自己捉的虱子不如王癞胡捉的多,咬在嘴裡也不夠響,而深感失落,為此,兩個人還大打出手。
虱子一旦在人身上安了家,想抓幹淨是很難的。虱子藏在衣縫裡,非常隐蔽,同時它們還在衣服上産了卵,溫暖的人體就像一個孵化器,幾天的功夫,小虱子們就孵化出來,其隊伍不斷壯大。
藏在頭發裡的虱子,如果用篦子慢慢地梳理,就可以把它們從叢林中清理出來,噼裡啪啦地跌落到桌面上,然後逐一消滅;不過它們産的卵,在頭發上粘得很牢固,剃個光頭,是個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有道是,“秃子頭上的虱子,明擺着。”不過,虱子真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那一定會驚恐萬分,逃之夭夭。
想把衣服上的虱子斬草除根,隻有放在開水裡煮才行,但這也不過是短期效益,因為,即使你把所有内衣都煮了,棉襖上還有散兵遊勇,頭發裡還藏着大部隊,被子上,其他家人身上都還有數不清的虱子,過不了多久,它們就會遷徙過來,重新安家落戶。
虱子與人親密接觸,抓不淨,燙不絕,如果想使用殺蟲藥之類的消滅虱子,那就有點投鼠忌器,有點常識的人,不敢貿然去做。我有位同僚,小時候住在鄉下外公家。有一天,舅母看見有一虱子正從小家夥的脖子往頭上爬,趕緊用手捏住,放進嘴裡咬死。接着脫下他的棉襖一看,隻見裡面滿是虱子,想抓都沒處下手。棉襖又不能放在水裡煮,舅母就把農藥抹在棉襖的衣縫裡,想把虱子藥死。小家夥穿上棉襖後,坐在熱炕頭上玩,不一會兒功夫,就有點昏昏欲睡,坐立不穩,接着口吐白沫,言語不清。慌得家人趕緊送醫院,也算孩子命大,給搶救過來了。
跳蚤:
跳蚤的個頭比虱子小,褐色。跳蚤,顧名思義,善跳。跳蚤身高不足兩毫米,奮力一跳,足有五六十厘米,是身高的三百多倍。若人能按照這樣的比例來跳,一家夥能跳五百多米,落下來,定摔個粉身碎骨。可跳蚤沒事,從高處落下來,至多翻幾個跟頭,站穩了後亮相,毫發無損。我想,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因為跳蚤的身子骨特别硬朗,是以非常抗摔。
跳蚤非常靈活,當你發現了它以後,悄悄地伸出手指,想去按住它時,它早跳得無影無蹤了。有時候,你碰巧按住了它,但它在你手指下奮力掙紮,毫不示弱;你使勁按了老半天,覺得它已經被壓得奄奄一息了,想移動一下手指,把它捏住時,它卻趁機逃走了。
跳蚤不像虱子那樣與人親密接觸,它以土炕為家。到了晚上,人們熟睡了,它以自己的身體非常抗壓的特點,在人身與炕席之間毫無顧忌地鑽來鑽去,讓人覺得身下有無數條小蟲子在蠕動,奇癢無比,而跳蚤們則在下面非常歡快地大飽口福。
跳蚤不像虱子那樣貼身,可以用殺蟲藥來滅殺;還可以在炕前放一盆水,當跳蚤蹦起來之後,運氣不好的話,會落入水中。
臭蟲:
臭蟲,顧名思義,其身上有股臭味。出來咬人的臭蟲,個頭大小不一,爺爺孫子皆有,那些重量級别的喝飽了血之後,就像一粒壓扁的紅小豆。
臭蟲最喜歡居住在床闆或者其他木制家具的縫隙裡,也有的爬到天花闆上,找個隐蔽的地方安家。臭蟲一般不會在炕席下面居住,因為它的身體柔軟,沒有骨骼支撐,炕上的人一翻身,就會使它們斃命。
臭蟲目标較大,行動遲緩,極容易被逮住。是以,臭蟲一般是晝伏夜出,趁着人熟睡的時候,急匆匆吃上一餐,然後迅速撤離。
臭蟲很狡猾,有人發現,居住在天花闆上的臭蟲,半夜時分,要下來覓食的時候,為了友善、省力、快捷,竟直接從住的窩裡跳落下來,掉到熟睡中的人們身上,等到吃飽了,再慢慢地爬回去。
臭蟲食量很大,又很貪婪,每次吸血時,都把肚子快要撐破了,方才罷休。另外,臭蟲咬人時,不像虱子、跳蚤那樣,隻是癢癢的;被臭蟲咬了,是又癢又痛,忍不住抓上幾下,玉米粒大的疙瘩就鼓起來了。
臭蟲的生命力很頑強,一兩年不吃東西,餓得隻剩下一張皮了,照樣死不了,一旦吃飽了飯,又會活力四射。另外,臭蟲躲在家具的縫隙裡,也很難抓住它們。消滅臭蟲的最好辦法,是把家具弄到院子裡,用開水燙。
虱子、跳蚤、臭蟲這些家夥曾經與人相伴,令人深受其害。随着人們的居住環境的改善,生活水準的提高,衛生習慣的改變,漸漸地銷聲匿迹了。看來物質文明的進步,對于人們過上舒适、安逸和有尊嚴的生活,實在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