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點選右上方“關注”,可随時分享到本号精彩内容。

<h1>《中庸》介紹:</h1>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産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就是既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h1>《中庸》(第十六、十七章) 原文及注解:</h1>
【原文】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1),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2)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3)如此夫!”(第十六章)
【注釋】
(1)齊(zhai):通“齋”,齋戒。明,潔淨。盛服:即盛裝。(2)“神之格思……”:引自《詩經;大雅。抑》。格,來臨。思,語氣詞。度,揣度。矧(Shen),況且。射(yi),厭,指厭怠不敬。(3)掩:掩蓋。
【譯文】
孔子說:“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它卻展現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天下的人都齋戒淨心,穿着莊重整齊的服裝去祭祀它,無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頭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詩經》說:‘神的降臨,不可揣測,怎麼能夠怠慢不敬呢?’從隐微到顯著,真實的東西就是這樣不可掩蓋!”
【讀解】
這一章借孔子對鬼神的論述說明道無所不在,道“不可須臾離。”
另一方面,也是照應第十二章說明“君子之道費而隐”,廣大而又精微。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是“隐”,是精微;但它卻展現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是“費”,是廣大。
作一個形象的比喻,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氣一樣,看不見,聽不到,但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任何人也離不開它。
既然如此,當然應該是人人皈依,就像對鬼神一樣的虔誠禮拜了。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廟飨之(1),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2)而笃(3)焉。故栽者培之(4),傾者覆之(5)。《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6)故大德者必受命。”(第十七章)
(1)宗廟:古代天子、諸侯祭祀先王的地方。飨(xiang):一種祭祀形式,祭先王。之,代詞,指舜。(2)材,資質,本性。(3)笃:厚,這裡指厚待。 (4)培:培育。 (5)覆:傾覆,摧敗。(6)“嘉樂君子……”:引自《詩經·大雅·假樂》。嘉樂,即《詩經》之“假樂”,“假”通”嘉”,意為美善。憲憲,《詩經》作“顯顯”,顯明興盛的樣子。令,美好。申,重申。
孔子說:“舜該是個最孝順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聖人,地位上是尊貴的天子,财富擁有整個天下,宗廟裡祭祀他,子子孫孫都保持他的功業。是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得到他應得的長壽。是以,上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詩經》說:‘高尚優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讓人民安居樂業,享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給他以重大的使命。’是以,有大德的人必定會承受天命。”
天生我材必有用。
隻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居易以俟命”,總有一天會受命于天,擔當起治國平天下的重任。到那時,名譽、地位、财富都已不在話下,應有的都會有。就像前蘇聯劇情片《列甯在十月》裡的主人公瓦西裡說的:“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由此看來,儒學并不是絕對排斥功利,而隻是反對那種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換言之,儒學所強調的,是從内功練起,修養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後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地獲得自己應該獲得的一切。
這其實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鋒,不走極端,而是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
歡迎轉發、留言、點贊,以及添加關注,閱覽本号的其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