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人愛吃、懂吃、會吃,吃面尚且如此,吃肉更是絕不含糊。對于鮮肉,蘇州人更是有着自己的執念。湯團、青團、月餅、生煎……但凡需要包餡的食物,都少不了鮮肉的身影。

這份對于鮮肉的熱愛,并沒有止步于點心界。在蘇州家常菜中,肉餡被演繹為一種獨特的烹饪技法,叫“塞肉”,這個叫法倒是很接地氣。如果用烹饪中的專業詞彙,實際上是一種“釀”的技藝。 油面筋塞肉、田螺塞肉、銀芽塞肉……蘇州人“塞肉”真不是說着玩的!
油面筋塞肉//家常菜中的翹楚
在蘇州,油面筋塞肉算是一道家喻戶曉的家常菜。蘇州人過年超豐盛的餐桌上總少不了這道飄香百裡的油面筋塞肉,雖說配料和流程都很簡單,但卻有一種其他菜無可比拟的味道。
@吃貨的胃藝術
說起來,油面筋塞肉餡也是考驗耐心的活兒,把面筋開個小洞,裡面掏空又不能把薄脆的表皮戳破,将調好的肉餡一點點塞進去,角角落落撐滿,摁緊實,再把洞口封上。
不同烹饪,不同滋味。喜歡淡一點的,直接上鍋蒸;口味重一些的,可以紅燒。肉餡、湯汁和面筋皮的滋味互相浸潤、不分彼此。鮮香的面筋皮軟韌多汁,咬開後,唇齒便又與滋味濃厚的肉餡相遇。兩隻油亮噴香的“肉釀面筋”,一碗最樸實無華的白米飯,就能讓人滿足感爆表。
@芝之ChiiChii
青椒塞肉//記憶中的蘇州味道
青椒塞肉,蘇州話叫:辣虎澀肉,最好不用鹽而用醬油調成味,煮出來菜濃油擦醬。
做之前先掏空籽和蒂,在肥厚碩大的青椒中釀入調好的肉糜,以重油濃醬烹之。盛盤後,醬色的湯汁表面是分了層的油,青椒在旺火熱油中皺縮出所謂的“虎皮”,略帶尖澀的微辛微辣被肉香所中和,葷素相宜。一口下去,不僅有青椒的清香味,又滲透着濃濃的肉鮮香,超下飯~
@YEYE1211
扁蒲塞肉//夏季的一道家常菜
扁蒲是一種類似絲瓜和生瓜的長形瓠瓜,有地方叫“西葫蘆”。蘇州人在吃上是比較作的,從這道扁蒲塞肉就能看出。好端端的扁蒲清炒、紅燒都覺得沒啥吃頭,非要往裡塞點肉。
整條的扁蒲刨盡表皮,切成四五厘米的段,然後将肉糜塞進空了心的扁蒲内。可清蒸亦可紅燒。紅燒要略煎一煎,放醬油和糖慢燴。再考究點的會加點蝦仁,營養美味,更适合夏天。
@茱籽白蘭
田螺塞肉//季節限定,鮮掉眉毛
蘇州人喜歡吃螺蛳,吃法也有很多。最常見也是最簡單的做法是,直接處理好下鍋紅燒,而稍微講究一些的人家就更願意把它做成另一道稍複雜的家常美食——田螺塞肉。
田螺塞肉這道菜的季節性很強,清明節前的螺肉最為肥美。制作起來也相比麻煩,把田螺肉拿出來,剁碎了跟豬肉攪拌,再塞回去。塞好的田螺入鍋燒制,最後放糖收汁。
@管家的日子
這道菜還有一個訣竅,要買青殼田螺,殼比較厚,入鍋時不易破。對于有些人來說,吃起來有些費力,藏在殼深處的肉常是嘬得面皮紫漲都吃不到,但隻要入口,鮮掉眉毛。
@周莊
茨菰塞肉//很“江南”的美味
秋末冬初,是茨菰上市的時候。蘇州人吃茨菰,用了一些精緻的小心思,可以切成極薄的片,上鍋油汆成松脆味美的茨菰片;因為茨菰的苦,吃它常離不開濃油赤醬的燒肉做法。
@師祖
拌好的肉餡,塞進茨菰裡,燒出的整道菜稱得上是肥而不膩、鮮香可口。茨菰一根可以産12顆,多的到15顆,年節時飯桌上常能見到它,想來是離不開“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
樂活6點檔
銀芽塞肉//慈禧的摯愛
蘇州有道名菜,是慈禧的摯愛,叫銀芽塞肉。所謂“銀芽”,其實就是豆芽。豆芽這麼細,肉怎麼可能塞進去?久聞大名的人多,但真正吃過的人少,原因就是這道菜做法實在麻煩。
先用針将豆芽挑成空管,再用針将火腿肉塞進豆芽芯裡。慈禧太後喜歡吃肉是除了名的,但晚年時因為牙齒不好吃不動肉。于是禦膳房為了她“吃肉不見肉”的要求苦思了這麼一道菜。清代掌故遺聞《清稗類鈔》中寫到:镂豆芽菜使空,以雞絲、火腿滿塞之,嘉慶時最盛行。
《國寶檔案》截圖
蘇州人塞肉,依然沿襲着“精緻”的傳統。烹饪手法雖然不難,卻是獨特的蘇州風味。有了它們,蘇州人家招待客人時,既不必手忙腳亂,又有幾個拿得出手的體面小菜。
蘇州這麼多“塞肉”菜系,有你喜歡的嗎?你還知道那些“塞肉”美味?歡迎文末留言~
圖文資料來自看蘇茶網、蘇州情調、樂活6點檔、三聯生活周刊等,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部分圖檔來自微網誌、攝圖,看見蘇州綜合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