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遊玩過四川許多古鎮,有些古鎮還去過多次,但記憶中川南的古鎮卻很是模糊。細細想想,這麼多年還真沒有特意專程去遊玩過川南的古鎮。再仔細想想之是以如此,應該是以下兩個原因:以往遊玩川内的古鎮多因夏日避暑而去,既遊覽了古鎮,又躲避了炎炎酷暑。而地處夏日較為炎熱的川南古鎮則失去了這個選項。還有許多古鎮則是在遊覽名山大川、古刹寺廟、彩林紅葉時順道遊玩,而川南原生态的大美山水顯然不多。

但川南卻實實在在擁有許多曆史悠久且儲存完好的有名古鎮,這些古鎮是值得專程前去探尋遊玩的。于是就有了這次專程的川南古鎮遊。

仙市古鎮-中國鹽運第一鎮

晚上華燈初上時下自貢高速,駛入進入市區的迎賓大道,道旁價格不菲的高大的景觀路燈一眼望不到頭的向前延伸;道路中間的綠化帶冷光、暖光射燈交織成彩色的光影,映射着綠地、枝葉。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現在國内所有的城市都有許多這樣的造價高昂的迎賓大道、景觀大道、工業大道。國家真這麼富有了?真有必要這麼高調奢華?

仙市古鎮就在自貢城邊上,晚上就在古鎮停車場露營。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一早起來,遊覽仙市古鎮。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仙市古鎮有四街、五棧、五廟、一祠、三碼頭、一鯉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之說。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碼頭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栅欄門樓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南華宮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江西廟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陳家祠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這座位于滏溪河邊始建于1400多年前隋代的古鎮曆經千百年的風風雨雨還能儲存有今天這樣的風貌實在是一件慶幸的事情。

四街五棧還保留原來的布局,五廟天上宮、南華宮儲存完好,後來也成為福建會館和廣東會館;江西廟隻留下了門臉。陳家祠儲存完好。東南西北的栅欄門樓還在;碼頭還在,但繁榮的鹽運碼頭景象早已消散于曆史的煙雲中。

今天的仙市古鎮有古迹、有原住民、有恰到好處的商業、煙火氣值得點贊!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房車上的第一頓午餐。

艾葉古鎮-今天旅遊休閑度假的地方

在曆史上,艾葉古鎮也曾是有名的東鹽運碼頭,但今天的艾葉古鎮基本已難尋古風、古韻。一條馬路橫穿老街,馬路兩邊的老街建築也早已不複當年的模樣。

但老街餐館很多,古鎮周邊有許多花海、荷塘,又有著名的艾葉灘,是郊遊、度假、拍照的好地方。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艾葉灘

而我們就隻能打卡而過。

路過三多古寨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曆史上三多古寨是有名的鹽商寨堡,但今天人們來此遊玩則是因為如雪的漫山梨花和生态農業園林。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牛佛鎮-曆史上人口密集、商業繁華延續至今的古鎮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傍晚時分抵達牛佛古鎮,在古鎮牌坊對面的新鎮廣場露營。

有諺語“九街十八巷,中間有個牛兒氹”來形容當時牛佛鎮巷子衆多,人口密集,而這種古時的街道布局到今天仍儲存完好,有名的吃食有牛佛烘肘、牛佛蒸籠。

一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品嘗牛佛蒸籠,去了這家鎮上有名的江從明巴适蒸籠。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遊覽牛佛古鎮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因鹽而興的自貢古鎮-仙市 、艾葉、牛佛

這個義渡章程碑介紹觸動了我,所謂義渡是指來往于沱江兩岸不向渡客收取分文的擺渡船,擺渡船、擺渡船工、船隻維修等等費用都由當地富有的鄉紳、商人和官府承擔。而這種義渡自清朝康熙年間出現,有記載的是清同治年間到上世紀50年代一直延續了80多年。

牛佛古鎮面積在古鎮中算是很大的,街道的布局基本保留了諺語中九街十八巷的布局,各個曆史時代的建築都能見到。走在街道上,凝望身旁不同時期爬滿苔藓、印迹斑斑或全或殘的建築,仿佛行走在曆史的煙雲迷霧中,萬分感慨的情緒在心中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