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奕昊,為您簡說曆史,點選上方“關注”,為您分享有趣和鮮為人知的曆史故事。本文一共有2918字,閱讀需要5分鐘,内容很精彩,敬請留意!
今天我們要說的主角是鹹豐帝,鹹豐是他的年号,他的真實姓名為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是清朝曆史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也是清朝通過秘密立儲登基的最後一位皇帝,道光帝的第四子,生母為孝全成皇後,養母為孝靜成皇後(恭親王奕訢的生母),在位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死于承德避暑山莊,廟号清文宗,谥号協天翊運執中垂谟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葬于清東陵的定陵之中。

鹹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
身為皇四子的奕詝為什麼能登上皇位呢?我們先了解下道光帝的後妃及子嗣的情況,道光帝先後立過三位皇後,分别為孝穆成皇後、孝慎成皇後、孝全成皇後,還有一位孝靜成皇後是追封的。其中,孝穆成皇後、孝慎成皇後兩位皇後沒有生育就撒手人寰了。孝全成皇後生育了奕詝,但在奕詝十歲的時候就駕鶴西去了,鹹豐帝即奕詝由靜貴妃(恭親王奕訢的生母,死後追封為孝靜成皇後)撫養,待鹹豐帝視為己出。是以,從根本上說,鹹豐帝和恭親王是一起由孝靜全皇後帶大的,可以說是比同父同母的親兄弟還要親的兩人。再來看看道光帝子嗣的具體情況見下表。
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甯)
道光帝諸子情況表
<col>
姓名
皇子位次
終年
生母
谥号
備注
愛新覺羅·奕緯
皇長子
24歲
和妃那拉氏
隐志(多羅郡王)
愛新覺羅·奕綱
皇次子
5個月
孝靜成皇後博爾濟吉特氏
和(順郡王)
奕訢的親大哥
愛新覺羅·奕繼
皇三子
出生不久病死
質(慧郡王)
奕訢的親二哥
愛新覺羅·奕詝
皇四子
31歲
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
協天翊運執中垂谟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
鹹豐皇帝
愛新覺羅·奕誴
皇五子
58歲
祥妃鈕祜祿氏
勤(惇勤親王)
愛新覺羅·奕訢
皇六子
65歲
忠(恭親王)
愛新覺羅·奕譞
皇七子
51歲
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賢(醇親王)
光緒帝生父
愛新覺羅·奕詥
皇八子
25歲
端(多羅鐘郡王)
愛新覺羅·奕譓
皇九子
32歲
敬(孚郡王)
通過上表,我們不難發現,道光帝共有9個兒子,前三個兒子除了統一的字輩為“奕”之外,都是絞絲旁,但好像這個偏旁并不适合他的兒子們,并沒有給兒子們帶來較長的壽命(筆者猜測),是以道光帝決定從他的第四子開始統一用了“言”字旁,正是如此,鹹豐帝成了名義上的長子,也是嫡子,可以說是理想的皇位繼承人,但是并不是僅憑這點就能順理成章的成為皇位繼承人?隻能說他即位的先天條件比較優越,而不是一定能成為皇位繼承人,因為清朝的皇位并不是延續嫡長子繼承制,而是立德立賢為主,可以參照《清帝的谥号、廟号及其規定》一文中的對應表來說明。皇四子奕詝在諸子中年齡最大,又孝順又仁愛;皇六子奕訢,雖然是庶出,但清朝家法傳位并不分嫡庶,關鍵是奕訢天資穎異,能文能武。是以在道光帝的兒子中,最看重的主要是皇四子和皇六子。換句話說,皇位很可能在這兩個兒子中進行選擇,那為什麼最後勝出的是皇四子奕詝呢?這就要從幾個小故事說起!
一、藏拙奪位
清朝是一個尚武的王朝,不論是在關外還是在關内,每年秋天都會組織一定規模的狩獵活動,稱為“木蘭秋狝”,這一傳統在道光朝也不例外,但對于奕詝而言卻是悲劇啊!因為他不論是在朝政亦或打獵方面均不如自己的弟弟奕訢,但是上天永遠是公平的。雖然天資不高,但他有一個好老師——杜受田,其家世顯赫,久有"書香官宦門第,進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師太保"的高官。他又是道光三年會試第一名,殿試二甲第一名,選庶吉士,授編修,後為山西學政。他在奕詝六歲時,就開始教授奕詝,朝夕不辍,教以正道及孝道,曆時十數年之久,可謂奕詝的良師益友,也為奕詝以後的為人之道定好了主基調。
當時身為皇子老師的杜受田,一心想着自己的學生奕詝即位,誰都明白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道理,學生做了皇帝。作為帝師,他的地位肯定差不了。是以杜受田非常認真的分析了奕詝和奕訢的長處和短處,隻有揚長避短才能順利奪得太子之位。他認為,奕詝的優勢在于宅心仁厚,劣勢在于不善于朝政和狩獵。奕訢的優勢在于腦子反應快,容易接受新事物,劣勢在于不夠仁厚。而處于晚年的道光帝最需要的是一位宅心仁厚的兒子來繼承皇位,他牢牢地抓住了道光帝的心理,開始為了奕詝的太子之位謀劃着。
機會說來就來,又到了秋狝的時節,諸皇子跟随父皇去郊外打獵,論狩獵奕詝肯定不是奕訢的對手,杜受田從旁授意奕詝不要射殺任何獵物,并将解釋告知奕詝。結果不出所料,奕訢射獵最多,奕詝空手而歸,道光帝責問奕詝,答道:奕詝說:“現在是春天,是鳥獸們繁殖的季節,我不忍心在它們繁殖的時候去傷害它們,這樣有違自然規律。道光帝很高興得說:這才是真正的當皇帝的人啊,回來後就秘密立為儲君人選。”他的回答深深打動了道光帝,道光帝一心想為天下百姓選擇一位仁厚的皇帝,奕詝自然比盛氣淩人的奕訢更合道光帝的胃口。道光就密寫了奕詝的名字,放在錦匣之中。
二、病榻示“孝”
道光三十年,道光帝自感身體違和,纏綿病榻,自思執政三十年的功過得失,将不久于人世。皇太子之位仍然空缺,雖有心儀之子,但未免有些擔心,是以決定再次試探奕詝和奕訢,以便下最後的決心。此舉早已在奕詝師傅杜受田預料之中,他事先已告知奕詝。不論道光帝問政也好,問計也罷。隻要一味哭泣,無須作答,待道光帝問起時,再道出原委。果真道光帝召見奕詝和奕訢,開始問政,奕訢滔滔不絕地談論各種施政方略,而奕詝按照此前老師教授的方法了一遍,隻在病榻旁哭泣不發一言。
事罷,道光帝問奕詝為何不發言,奕詝說道:“父皇病體不豫,兒臣無心朝政,一心隻想父皇恢複健康,重理朝政,再震朝綱,繼續教導兒臣治國馭民之策,故而未發一言”。此言一出,和奕訢的侃侃而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堅定了道光帝立奕詝的決心了,但自覺對不起皇六子,便有了以下诏書的内容了。
道光帝傳位诏書
這份傳位诏書是清朝曆史上最為特殊的傳位诏書,沒有之一。說它特殊是因為它是唯一一份出現兩位皇子名字的傳位诏書,以往的诏書隻有一位皇子的名字,而它卻有兩位。
<h1 class="pgc-h-arrow-right">個人觀點</h1>
個人覺得道光帝此舉雖名為大清朝選擇了一位“仁孝”的皇帝,但實際上也為清朝的最終滅亡奏響了序曲,可以這樣說:清朝雖亡于溥儀,實亡于鹹豐一朝。因為鹹豐帝不論在治國理政方面也好,還是在馭民養廉方面,都遠遠遜色于奕訢,這是道光帝的失誤,也是清朝的損失,是以道光帝對于清朝的滅亡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回過頭來,再說說杜受田,個人覺得他應該可以算得上是“奸臣”,為了一己之私,輔助一個無德無才的皇子登上皇位,給黎民百姓帶來莫大的災難,是以堪稱“清朝第一罪臣”。
<h1 class="pgc-h-arrow-right">寫在結尾</h1>
為什麼說清朝實亡于鹹豐一朝呢?這跟鹹豐帝的一些愛好有關,世人有個人愛好無可厚非,但所謂愛好,不能禍國殃民,斷送國家前途。我們來看看鹹豐帝的其中的一個也是最後斷送國家前途的愛好——好色。為什麼好色會斷送一個國家的前途,這要就從一個女人說起,她又會是誰呢?鹹豐帝為什麼最後又沒有殺她呢?下一篇文章我們将為大家繼續分享,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