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畫大師齊白石的成都逸事

作者:讀者報
國畫大師齊白石的成都逸事

著名學者蕭公權先生在四川前後居住了23年。1938年冬季梅花開放時節,在春熙路上一家花店裡,他偶然看中一束綠萼梅,一問,老闆索價奇昂。還說:“花有幾品,人有幾等”,意思是高貴之人方能賞識高貴之花。這些往事,讓我經常在春熙路上張望,不但想看到這樣的賣花人,也渴望遇到這樣的賞花者……

齊白石與胡開文筆墨店

國畫大師齊白石與春熙路有着不解之緣。這要略微講一講“胡開文筆墨店”。

胡開文的創始人是安徽績溪人氏胡天柱(1742-1808年),原名胡正,字柱臣,号在豐,績溪縣上莊村人。據說有一次他從老家績溪上莊村省親回來,經過一座溪源山。爬到半山腰,天已黑盡,隻得摸到附近一座山神廟裡宿夜。睡至半夜,忽見一位白發老翁手托一墨,飄然而來。老翁在他面前站定,問道:“你就是休甯汪氏墨店的胡天柱嗎?”胡天柱說:“正是。老翁怎知賤名?”老翁笑道:“我便是南唐李廷圭,知你接替汪氏墨店,店業待興,特來轉達神明旨意。”胡天柱從夢中驚醒,朦胧間見廟堂正上方有一塊斑駁的匾額,胡大喜過望,回到休甯後,當天就挂出了胡開文招牌。他根據夢中的幻境,融合徽州山水的風光,花了九九八十一天時間制作了一套墨模,用它制出的墨立刻震動了制墨界和文壇。胡開文墨店很快興旺起來。胡天柱以墨業緻富後,曾捐官而匹獲從九品意在銜,被賜予奉直大夫。

翰林出身的方旭做過四川提學使,辛亥革命後退隐,工詩善文,書畫皆精,尤其是書法,連尊經書院的山長王闿運都贊譽不已。他有一個同鄉李潤伯,專做筆墨生意,他便出主意叫李潤伯在成都開一家“徽州胡開文”的筆墨店。李潤伯販運來許多安徽筆墨,遂于1924年在青石橋開設“徽州胡開文筆墨莊”。

1926年之後,成都市商業熱點逐漸移至新開辟的春熙路,胡開文筆墨店于是在春熙路開設了分店。不久将青石橋老店停業,專心經營春熙路北段的商店。

胡開文筆墨店為了結納文人名士及在文化界中有影響的人物,又為金石、書畫家代收潤例。這對愛好并需求金石書畫的社會人士,也起到一定的媒介作用。當時,與該店建立了代收潤例的書法、金石、國畫等藝壇人士先後有:謝無量、盛光偉、鄭曼陀、林君墨、唐耕耘、施孝長、姚石倩、陳亮清、張嵩容、周申甫、木魚等名家。

鑒于齊白石的書畫影響力甚大,成都書畫愛好者紛紛要求通過胡開文筆墨店求索齊白石墨迹。經該店在北京的人和白石老人反複聯系溝通後,白石老人同意書字作畫,這不僅友善了顧客,也是以使白石老人與成都結下了翰墨之緣。1933年齊白石讓三子齊良琨到四川,以印畫廣泛交友。

據《齊白石年譜》記載,1935年5月下旬的一個上午,齊白石不小心撞到屋前為加緊門戶自裝的鐵栅,戳傷了腿骨,數月方愈。1936年3月初,應四川省主席王缵緒之邀,他攜寶珠及良止、良年三位美女翩然入蜀,後來還在“詩婢家”刻印作畫。白石來成都,求書購畫者絡繹不絕。由于胡開文筆墨店的宣紙、畫料、筆墨應有盡有,為齊老揮毫提供了友善,滿足了需求。之後齊老還親臨店堂和該店人員親切交談,并興緻勃勃地為全店人員作畫留念。他随後還去了新都、青城、峨眉山等地,9月5日才回到北平。

齊白石兩遊春熙路

時任《新新新聞》記者的鄧穆卿先生,為我們記錄了白石老人遊曆成都以及春熙路的情況,時隔70餘年,依然是那樣清晰可感——

白石山翁到成都三天,以身體疲乏,尚未揮毫作畫。昨日(5月30日)午前八點,記者剛要出街的時候,恰逢他老架着眼鏡,光着頭偕其姬人移步踱入本報社來,蓦然看見,高興至極,便請他老偕其姬人,在本報客室裡坐坐。飲茶後,他索本報看,當奉上一份,過目數行,他說一時看不完,便交其姬人帶回寓再看。他老向記者說,他要買些零星物件,請為他作個向導,同時也來見見面。

在室裡坐了一會兒,談了些話,他便約記者出街,向春熙路北段走去。他老精神頗佳,步行甚健,隻上下階沿時,姬人恐其費力,稍用手攙扶。

在春熙路上,他老向記者說,成都飲食,他是食得慣的,不過他是在鄉裡住得久的人,喜歡吃“鄉味”,廚師弄的菜味濃又辛辣,有時加入些“味素”更不好吃,且不合養生之道。他很喜歡吃蔬菜,隻是放點鹽,用水煮熟便是好食品。他說他作客異鄉,弄菜殊感不便,他要買汽爐、小鐵鍋,好自己烹饪。

記者知道他要買汽爐等具,便同他到春熙路百貨店去看。在路上,他問我病好了沒有,因為記者前(廿九日)天拜訪他的時候,曾着涼頭痛,他問清楚後又談了藥方,叮咛珍重,令人感到他老對人的親切。

在“萬利長”百貨店買汽爐,索價每個十元多,鈔價較上海高一倍以上,貨又不好。又看了兩家後,同他老到“益大”商店,貨色稍好,結果他老以六元八角鈔購汽爐一個,他取中央銀行十元鈔券一張,囑商店找補點角票以便坐街車,店中答無角票找補,記者也向店裡人說,請找些角票以便此老零用。店裡人稱實無辦法。他老不禁喟然而歎:“人人都說成都好,誰知道拿着錢都不好用。”店裡人聽他老口音是異鄉人,才多方設法,找補了五角票六張,二角票一張。他的姬人看中了“益大”的檀香木折扇,想買一柄,他老看見便說,檀香木折扇上截是竹子接成,下截才是檀香木,不耐用,香味也香不多久,他老說竹子折扇要好得多。他的姬人也便未買了……

這個買煤油爐子的細節,倒是很能展現白石老人的性情。鄧穆卿先生又在1936年6月26日《新新新聞》裡進一步披露新聞:

他偕其姬人散步春熙路,沙白的長髯,手裡搖把白紙未書畫的折扇。他說他日前曾去新都一遊。當天便轉成都。他說灌縣青城山風景秀麗,暑氣稍減時,他是要去一遊的。劉君(啟明)當時向他介紹成都古迹,諸葛武侯觀星台(在天府中學内)、外西撫琴台以及趙子龍洗馬池(在和平街)、子雲亭等處。他說他一定要去一遊,并請做向導。齊說:當時天熱,他清晨作畫或雕刻。午後一熱便休息,作畫與治印成時,便為人取去,寓所裡無餘留,每天必畫,從未間斷。

談到吳昌碩、黃賓虹諸氏,他未表示意見,不過在他的談話間,對吳有大醇小疵之感。談到一般作畫的,他表示失望,他說:“作畫與讀書一樣,要讀畫多,才能有得,動辄下筆實少希望。”他說他的畫,一般人恐怕看不來,因為不守成法,不落昔人窠臼,不勝曲高和寡之慨。他很稱贊成都餘中英。他說餘近來畫竹甚佳,治印亦好,頂有希望。

大家談到王湘绮先生(他的老師)清末對四川文化之功,他老極尊崇湘绮,他說湘绮真是大家,喜怒笑罵皆成文章。他說他早年湘绮在時,每有疑難,曾多請益于湘绮……

2004年5月1日,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小女兒齊良芷和外孫女齊媛媛,重走當年齊白石的蜀遊之路,并為新畫作收集素材。74歲的齊良芷老人一出雙流機場,就迫不及待地前往春熙路鬧市等處,尋訪父親當年入蜀刻印的百年老店“詩婢家”。當晚,齊良芷還和岑學恭等四川書畫界名家共同作畫,聊起父親齊白石當年的一些生活點滴,齊良芷感慨萬千。

……

著名學者蕭公權先生在四川前後居住了23年。1938年冬季梅花開放時節,在春熙路上一家花店裡,他偶然看中一束綠萼梅,一問,老闆索價奇昂。還說:“花有幾品,人有幾等”,意思是高貴之人方能賞識高貴之花。這些往事,讓我經常在春熙路上張望,不但想看到這樣的賣花人,也渴望這樣的賞花者。

國畫大師齊白石的成都逸事

(來源:《成都筆記》蔣藍/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