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成都逸事

作者:读者报
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成都逸事

著名学者萧公权先生在四川前后居住了23年。1938年冬季梅花开放时节,在春熙路上一家花店里,他偶然看中一束绿萼梅,一问,老板索价奇昂。还说:“花有几品,人有几等”,意思是高贵之人方能赏识高贵之花。这些往事,让我经常在春熙路上张望,不但想看到这样的卖花人,也渴望遇到这样的赏花者……

齐白石与胡开文笔墨店

国画大师齐白石与春熙路有着不解之缘。这要略微讲一讲“胡开文笔墨店”。

胡开文的创始人是安徽绩溪人氏胡天柱(1742-1808年),原名胡正,字柱臣,号在丰,绩溪县上庄村人。据说有一次他从老家绩溪上庄村省亲回来,经过一座溪源山。爬到半山腰,天已黑尽,只得摸到附近一座山神庙里宿夜。睡至半夜,忽见一位白发老翁手托一墨,飘然而来。老翁在他面前站定,问道:“你就是休宁汪氏墨店的胡天柱吗?”胡天柱说:“正是。老翁怎知贱名?”老翁笑道:“我便是南唐李廷圭,知你接替汪氏墨店,店业待兴,特来转达神明旨意。”胡天柱从梦中惊醒,朦胧间见庙堂正上方有一块斑驳的匾额,胡大喜过望,回到休宁后,当天就挂出了胡开文招牌。他根据梦中的幻境,融合徽州山水的风光,花了九九八十一天时间制作了一套墨模,用它制出的墨立刻震动了制墨界和文坛。胡开文墨店很快兴旺起来。胡天柱以墨业致富后,曾捐官而匹获从九品意在衔,被赐予奉直大夫。

翰林出身的方旭做过四川提学使,辛亥革命后退隐,工诗善文,书画皆精,尤其是书法,连尊经书院的山长王闿运都赞誉不已。他有一个同乡李润伯,专做笔墨生意,他便出主意叫李润伯在成都开一家“徽州胡开文”的笔墨店。李润伯贩运来许多安徽笔墨,遂于1924年在青石桥开设“徽州胡开文笔墨庄”。

1926年之后,成都市商业热点逐渐移至新开辟的春熙路,胡开文笔墨店于是在春熙路开设了分店。不久将青石桥老店停业,专心经营春熙路北段的商店。

胡开文笔墨店为了结纳文人名士及在文化界中有影响的人物,又为金石、书画家代收润例。这对爱好并需求金石书画的社会人士,也起到一定的媒介作用。当时,与该店建立了代收润例的书法、金石、国画等艺坛人士先后有:谢无量、盛光伟、郑曼陀、林君墨、唐耕耘、施孝长、姚石倩、陈亮清、张嵩容、周申甫、木鱼等名家。

鉴于齐白石的书画影响力甚大,成都书画爱好者纷纷要求通过胡开文笔墨店求索齐白石墨迹。经该店在北京的人和白石老人反复联系沟通后,白石老人同意书字作画,这不仅方便了顾客,也因此使白石老人与成都结下了翰墨之缘。1933年齐白石让三子齐良琨到四川,以印画广泛交友。

据《齐白石年谱》记载,1935年5月下旬的一个上午,齐白石不小心撞到屋前为加紧门户自装的铁栅,戳伤了腿骨,数月方愈。1936年3月初,应四川省主席王缵绪之邀,他携宝珠及良止、良年三位美女翩然入蜀,后来还在“诗婢家”刻印作画。白石来成都,求书购画者络绎不绝。由于胡开文笔墨店的宣纸、画料、笔墨应有尽有,为齐老挥毫提供了方便,满足了需求。之后齐老还亲临店堂和该店人员亲切交谈,并兴致勃勃地为全店人员作画留念。他随后还去了新都、青城、峨眉山等地,9月5日才回到北平。

齐白石两游春熙路

时任《新新新闻》记者的邓穆卿先生,为我们记录了白石老人游历成都以及春熙路的情况,时隔70余年,依然是那样清晰可感——

白石山翁到成都三天,以身体疲乏,尚未挥毫作画。昨日(5月30日)午前八点,记者刚要出街的时候,恰逢他老架着眼镜,光着头偕其姬人移步踱入本报社来,蓦然看见,高兴至极,便请他老偕其姬人,在本报客室里坐坐。饮茶后,他索本报看,当奉上一份,过目数行,他说一时看不完,便交其姬人带回寓再看。他老向记者说,他要买些零星物件,请为他作个向导,同时也来见见面。

在室里坐了一会儿,谈了些话,他便约记者出街,向春熙路北段走去。他老精神颇佳,步行甚健,只上下阶沿时,姬人恐其费力,稍用手搀扶。

在春熙路上,他老向记者说,成都饮食,他是食得惯的,不过他是在乡里住得久的人,喜欢吃“乡味”,厨师弄的菜味浓又辛辣,有时加入些“味素”更不好吃,且不合养生之道。他很喜欢吃蔬菜,只是放点盐,用水煮熟便是好食品。他说他作客异乡,弄菜殊感不便,他要买汽炉、小铁锅,好自己烹饪。

记者知道他要买汽炉等具,便同他到春熙路百货店去看。在路上,他问我病好了没有,因为记者前(廿九日)天拜访他的时候,曾着凉头痛,他问清楚后又谈了药方,叮咛珍重,令人感到他老对人的亲切。

在“万利长”百货店买汽炉,索价每个十元多,钞价较上海高一倍以上,货又不好。又看了两家后,同他老到“益大”商店,货色稍好,结果他老以六元八角钞购汽炉一个,他取中央银行十元钞券一张,嘱商店找补点角票以便坐街车,店中答无角票找补,记者也向店里人说,请找些角票以便此老零用。店里人称实无办法。他老不禁喟然而叹:“人人都说成都好,谁知道拿着钱都不好用。”店里人听他老口音是异乡人,才多方设法,找补了五角票六张,二角票一张。他的姬人看中了“益大”的檀香木折扇,想买一柄,他老看见便说,檀香木折扇上截是竹子接成,下截才是檀香木,不耐用,香味也香不多久,他老说竹子折扇要好得多。他的姬人也便未买了……

这个买煤油炉子的细节,倒是很能体现白石老人的性情。邓穆卿先生又在1936年6月26日《新新新闻》里进一步披露新闻:

他偕其姬人散步春熙路,沙白的长髯,手里摇把白纸未书画的折扇。他说他日前曾去新都一游。当天便转成都。他说灌县青城山风景秀丽,暑气稍减时,他是要去一游的。刘君(启明)当时向他介绍成都古迹,诸葛武侯观星台(在天府中学内)、外西抚琴台以及赵子龙洗马池(在和平街)、子云亭等处。他说他一定要去一游,并请做向导。齐说:当时天热,他清晨作画或雕刻。午后一热便休息,作画与治印成时,便为人取去,寓所里无余留,每天必画,从未间断。

谈到吴昌硕、黄宾虹诸氏,他未表示意见,不过在他的谈话间,对吴有大醇小疵之感。谈到一般作画的,他表示失望,他说:“作画与读书一样,要读画多,才能有得,动辄下笔实少希望。”他说他的画,一般人恐怕看不来,因为不守成法,不落昔人窠臼,不胜曲高和寡之慨。他很称赞成都余中英。他说余近来画竹甚佳,治印亦好,顶有希望。

大家谈到王湘绮先生(他的老师)清末对四川文化之功,他老极尊崇湘绮,他说湘绮真是大家,喜怒笑骂皆成文章。他说他早年湘绮在时,每有疑难,曾多请益于湘绮……

2004年5月1日,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小女儿齐良芷和外孙女齐媛媛,重走当年齐白石的蜀游之路,并为新画作收集素材。74岁的齐良芷老人一出双流机场,就迫不及待地前往春熙路闹市等处,寻访父亲当年入蜀刻印的百年老店“诗婢家”。当晚,齐良芷还和岑学恭等四川书画界名家共同作画,聊起父亲齐白石当年的一些生活点滴,齐良芷感慨万千。

……

著名学者萧公权先生在四川前后居住了23年。1938年冬季梅花开放时节,在春熙路上一家花店里,他偶然看中一束绿萼梅,一问,老板索价奇昂。还说:“花有几品,人有几等”,意思是高贵之人方能赏识高贵之花。这些往事,让我经常在春熙路上张望,不但想看到这样的卖花人,也渴望这样的赏花者。

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成都逸事

(来源:《成都笔记》蒋蓝/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