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迅先生的詩可以比一比唐詩嗎?讀讀他22歲時寫的一首詩吧為什麼必須稱“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的那些提點好詩都有溫度《自題小像》初讀難懂魯迅先生的詩可以與唐詩比一比

愚魯詩詞課第十三講:魯迅先生《自題小像》_劉宇隆的二心集_新浪部落格

魯迅先生的詩可以比一比唐詩嗎?讀讀他22歲時寫的一首詩吧為什麼必須稱“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的那些提點好詩都有溫度《自題小像》初讀難懂魯迅先生的詩可以與唐詩比一比

魯迅先生穿兩件毛的照片。53歲時攝于上海。據其子周海嬰回憶:這是徐廣平最喜歡的一張照片,毛衣是她織的。

孩子們:

對爸爸來說最特别的一位詩人,是今天要講的魯迅先生。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 data-track="4">為什麼必須稱“魯迅先生”?</h1>

過去我們講李杜、蘇轼等天大的文學家,爸爸也直呼其名并心安理得,今天這位文學家爸爸必須稱其“魯迅先生”。李杜、蘇轼是文學天國裡的神祇,爸爸不敢把他們算自己的先生。先生的敬稱包含極大的信任和親近:魯迅先生是爸爸的嚴師、密友、親愛的長輩。

愚:“魯迅先生是長輩,像太爺爺、太外公。”

“非常對:不過怹比太爺太外公大多了,如果活到現在正好140歲,比毛主席還大12歲。”

魯迅先生的一生跨了三個朝代:生在清朝光緒年,正式寫作并得大名于北洋軍閥時期,又在國民政府時期度過晚年。魯迅先生寓世僅55載,怹的一生和中國近代史中國家最亂、民族最衰敗的一段高度重合:在今天的孩子國小剛畢業的年紀,怹遇上甲午戰争中國慘敗;剛上高中的年紀,八國聯軍沖進北京中國幾乎亡國;剛上班沒兩年,清朝皇帝下台,國家性質劇變;人到中年,一個姓張名勳的北洋軍頭又找來廢帝塞進龍椅,北京城滿是紙糊龍旗;後來軍頭們一番激戰,終于暫時決出其中最大的那個,魯迅先生也快五十歲了;生命的最後幾年,怹不斷聽到同志朋友被那個赢得了軍頭之戰的浙江同鄉扔進黑牢甚至直接殺掉的噩耗,又:日本的全面侵華之戰密雲不雨……

魯迅先生的詩可以比一比唐詩嗎?讀讀他22歲時寫的一首詩吧為什麼必須稱“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的那些提點好詩都有溫度《自題小像》初讀難懂魯迅先生的詩可以與唐詩比一比

出發留學時的魯迅,還是一張稚氣的少年臉。先生生在晚清,仕在北洋,死在民國。一生都在中國最亂的時代。

愚:“那個軍頭是不是蔣介石啊?”

“正是。後來讓魯迅先生的幾個學生,毛主席他們,攆到台灣了。這才有我們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爸爸為什麼對魯迅先生感情最特别?

魯:“為什麼呀爸爸?”

魯迅先生的作品爸爸很喜歡,幾乎都讀過。魯迅先生的人生不長,但卻留下大量作品:小說、雜文、講稿、論著、戲劇、書信、日記……還有詩——接下來我們會讀幾首,加起來至少八九百萬字。什麼概念?魯迅先生二十歲左右開始正式寫作,到他去世隻有三十五年,每天要寫七八百字:還是利用業餘時間寫的。魯迅先生的本職工作是政府的公務員、大學教授、報刊編輯,出名後又經常要參加社會活動,作為家中長子及全中國青年的導師又要應付數不清的雜事,每天還要寫出七八百字……鐵人也熬化了,勿怪怹五十五歲就去世。

魯迅先生的詩可以比一比唐詩嗎?讀讀他22歲時寫的一首詩吧為什麼必須稱“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的那些提點好詩都有溫度《自題小像》初讀難懂魯迅先生的詩可以與唐詩比一比

魯迅先生社會活動很多。圖為上海莫裡哀路宋慶齡住宅門口,怹與蕭伯納、史沫特萊、蔡元培、宋慶齡等人合影。

李杜、蘇轼留下的作品爸爸沒讀全,不敢稱其為老師。魯迅先生出版的作品爸爸幾乎都讀過,是以怹是爸爸的老師——還是嚴師。爸爸每次寫作,總感覺魯迅先生背着手站在後面,嘴角挂一抹慈善的笑意,但空氣中卻彌散着他心裡的歎息:後繼無人,無人……這樣的魯迅,作為老師經常指導我,作為朋友經常陪伴我。而作為長輩,怹對爸爸遇到的幾乎所有問題從不唠叨,早準備好了至少一句十足透辟的提點,讓爸爸踩着度過去。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 data-track="67">魯迅先生的那些提點</h1>

離開你們這個年紀,認真讀了一點書,爸爸迷茫于要做個什麼樣的人,魯迅老爺爺便對我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将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以爸爸決定不再糾結:把眼界放開闊,努力成為這四種人的一種,為國家和社會切切實實做點事。

想做點事怎麼就這麼難呢?爸爸有時也會陷入自我懷疑:還要不要堅持下去?魯迅老爺爺馬上找到爸爸:“國人的事業,大抵是專謀時式的成功的經營,以及對于一切的冷笑……是以我時常害怕,願中國的青年都擺脫冷氣,隻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熱風·四十一》)。——那還胡思亂想什麼呢?做事暫時不行就發聲,發聲之後繼續做事。日拱一卒,不要放棄。誰在邊兒上吹冷氣,就當人家自己想涼快涼快——誰教我心裡的火那麼熱?

你們倆出生的時候,爸爸一度陷入喜悅裡不願出來,又怕自己是不是太沒出息了?魯迅先生讓我安心,好好享受你們的新生,這和出不出息毫無關系:

無情未必真豪傑,

憐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興風狂嘯者,

回眸時看小於菟。

對子女就該充滿感情,憐愛孩子就大大方方的。知不知道山林裡稱王稱霸的老虎還不時回顧他們的小老虎呢?許壽裳先生曾在懷念魯迅先生的《懷舊》一文中說過:這首《答客诮》的寫作,“大概是為他的愛子海嬰活潑可愛,客人指為溺愛而作”。——怎麼樣?和爸爸當時的情形一模一樣。想來也是羞愧:坦坦蕩蕩愛我所愛,也需魯迅先生百忙中教一教:爸爸實在是個愚讷的晚輩。

魯迅先生的詩可以比一比唐詩嗎?讀讀他22歲時寫的一首詩吧為什麼必須稱“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的那些提點好詩都有溫度《自題小像》初讀難懂魯迅先生的詩可以與唐詩比一比

魯迅先生毫不掩飾對兒子周海嬰的愛。

更多的例子不說了,太多太多了。今天爸爸就把這位老師、朋友、長輩介紹給你們,等你們将來讀了更多魯迅先生的作品、與怹漸進熟悉之後,你們自己決定和先生之間的緣分。

愚:“爸爸愛魯迅。”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 data-track="75">好詩都有溫度</h1>

《答客诮》是孩子們遇到的先生的第一首詩,多說幾句:這種以堅定的否定為開頭的詩不多,否定會産生雄辯的氣勢,把吹冷氣的那些位死死摁住:你們都錯了,憐子當然真丈夫!第三、四句接以自問自答,更不給“正人君子”繼續吹氣的空間:知不知道虎為百獸之尊,呼嘯山林有多威風?唯親子之情,可令其步步回顧。——其實怎麼寫也是次要,這首詩關鍵的力量之源在魯迅先生真得有情。孫連奎《詩品臆說》裡講:“有真情,故有真詩……惟自豪放之氣,乃有豪放之詩”。我們接下來重點讀怹的《自題小像》,雖不以否定方法寫,但和這首《答客诮》一樣:發自真情,自有豪氣。

(休息一會兒)

我們一起讀《自題小像》:

靈台無計逃神矢,

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薦軒轅。

你們先不管這首詩什麼意思,讀一遍是不是感覺它很沉、很冷?

魯:“有血。是流血了嗎?”

魯魯找得很準确,爸爸接下來會講。

好詩都是有溫度的。譬如這首《自題小像》:不管是流血、寒星,還是全詩的節奏韻律……共同給人造出:這是一首低溫的詩。高溫的詩呢?你們都會背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愚:“是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這首詩很熱吧?官軍大敗叛軍,作者一家歡呼雀躍,讀來和他們一起冒了場大汗。還有不那麼熱,溫溫的詩,比如蘇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蒌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作者寫的本就是開春、大地回暖的景象。所選擇的意象:桃花、春水、鴨子、水草、河豚,都内賦一個“暖”字。讀來如含一口溫度适中的白水,不像讀《自題小像》似的默然飲冰,也不像《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那般大口喝酒。最重要的原因:彼時作者藏在詩背後的心溫度不同。彼時杜甫是熱的,蘇轼溫的,魯迅先生冷。否則:即便同樣是寫在春天,杜甫的《春望》怎麼就比深秋還冷:“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更複雜的:即便都是溫溫或熱烈的詩,溫、熱程度不同詩人也很不同。不展開說了。張豈之《中國傳統文化》說得好:“無情不叙”。沒有情别硬寫,故作深情隻會滿紙尴尬。反過來:情之所起,詩之天成;感情不同,詩便不同。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4" data-track="87">《自題小像》初讀難懂</h1>

說回魯迅先生的《自題小像》。大概什麼意思?我的心無法逃避中箭的疼痛:唉,國家風雨飄搖、災難深重。這份情感寄托給天上的星星卻被寒光淹沒,我誓将一腔熱血報給民族和祖國。

爸爸前面講過:魯迅先生的一生全部纏進中國近代史的累累傷痕裡。尤其對于作這首詩時年僅22歲的先生:繼之甲午慘敗,庚子國難幾乎壓垮中國,作為一名微不足道的家國破敗的書生,“幾何不從汝而死也”?22歲的魯迅先生毅然發表《斯巴達之魂》,敦促中華民族快快覺醒。主動剪了象征舊中國的辮子,自豪地拍張照片寄給好友許壽裳:照片背後就提的這首詩。這首詩本無題目,許壽裳根據它的來曆加了《自題小像》的題目。我們現在知道這首詩的大概意思了,其實就是魯迅先生無比堅決的心志:為國為民,不死不休。怹沒有絲毫爸爸在相近的年齡對人生大方向的迷茫。

魯迅先生的詩可以比一比唐詩嗎?讀讀他22歲時寫的一首詩吧為什麼必須稱“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的那些提點好詩都有溫度《自題小像》初讀難懂魯迅先生的詩可以與唐詩比一比

魯迅先生與好友許壽裳、蔣抑卮的合影。

這首詩之是以初讀難懂,至少有兩點原因。其一,不敢懂。裡面的決心太大,用情太重,像魯魯說的“冒着血氣”。不管誰拿到這種文字,都會吓一跳,一遍一遍地求解作者為何如此。其二,不易懂。幾乎每句用典。第一句“靈台無計逃神矢”還兩處典:“靈台”是古人比喻内心,出自《莊子》;“神矢”出自希臘神話,說的是丘比特之箭能控制人的意識。第二句無典,但“風雨如磐暗故園”的一個“暗”字沉澱全詩情感:它是全詩降溫的開關,片言明百态。第三句又兩處典:“寄意寒星”化用宋玉《九辯》裡的“願寄言夫流星兮”,“荃不察”化用屈原《離騷》裡的“荃不察餘之衷情兮”。第四句最有名,情感到了極緻。一般詩人情抒緻極時不用典,怕影響情感的連貫,但魯迅先生才高不拘:“軒轅”是中華文明的元祖之一黃帝,指代民族和祖國。“我以我血薦軒轅”一氣長虹,催人魂動。

怎麼樣,有沒有明白一些?

魯:“魯迅血……”

愚:“要愛國!”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5" data-track="92">魯迅先生的詩可以與唐詩比一比</h1>

很好,孩子們:很好。今天你們算認識魯迅先生了,以後有的是機會慢慢熟悉。其實你們想躲也躲不掉,從國小到大學,魯迅先生的作品是國文書選用最多的。怹的作品有點像今天的“四書五經”:必讀必考。當然,古代的“四書五經”今天也必讀必考:考得沒那麼多那麼深而已。但魯迅先生的作品考得又多又深。魯迅先生是近現代中國作家裡的第一人,不論作品的水準還是影響。這可不是爸爸因為愛怹說的話:每次有人嚷着要把魯迅清理出國文書,你們看看社會上下的激烈反應。魯迅先生親筆寫:希望自己“速朽”,希望中國隻管往前去他好盡速住進曆史的冰窟。但他寫出了某種永恒的東西,文筆又極好,怎麼也朽不了。

最後,随便聊幾句就下課。孩子們發現沒有:《自題小像》是我們讀的詩裡離今天最近的。詩詞的高峰當然在唐宋,近一百多年的詩詞創作——别說比唐宋,明清也比不了。文學史上基本沒位置。但有兩個現代人,其詩作不論藝術性還是普及度,一點不比唐宋人低:毛主席和魯迅先生。毛主席的詩會背吧?

愚魯:“會!會!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

魯迅先生的名篇佳句也很多:“無情未必真豪傑”、“我以我血薦軒轅”等等放在唐詩宋詞旁邊:毫無可懼。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也絲毫不懼與古人比:今天我們說起《沁園春》的詞牌會立即提到《沁園春·雪》,就如同說起《水調歌頭》就是蘇轼那阙、《聲聲慢》就是李清照那阙。魯迅先生的《自題小像》作為全體“自題詩”的封面,想必也沒大的争議吧。

下課喽。

寫于北京家中

2021年10月31日星期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