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演義》,為何要選擇明代狀元楊慎的《臨江仙》,做開篇詞?

作者:青城雪未暖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濤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礁江諸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這首詞廣為人知,是為毛氏父子選為《三國演義》的開篇之詞。

這首詞的作者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楊慎。是《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篇詞。

詠史的詩詞很多,可不管是作為秦漢的開篇詞,還是三國演義的開篇詞,都如此之契合的确實很少見。

因為他沒有一個字,具體地描述某一場場戰役,某一個曆史事件,卻又讓人覺得全部都描述了。幾十個漢字,如此之凝練,勾勒出宏大的場面,這宏大的場面,又不是具象的,似乎套在任何曆史場景都契合。這就非常強大了。

對比蘇轼的《念奴嬌》蘇詞,确實宏大深遠,從遣詞造句上來說更勝一籌。可他還是描述了具體的事件,讓人一讀就知道說的是赤壁之戰。

《三國演義》,為何要選擇明代狀元楊慎的《臨江仙》,做開篇詞?

而《臨江仙》沒有具體的曆史事件,卻又能概括所有的曆史場景。不但如此,還能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毛氏父子很有眼光。選的這首詞壓得住整部《三國演義》,而且讓人驚豔。

在中國文學史上,對于這首詞的評價并不算太高,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它的直白。

中國人喜歡委婉,喜歡曲徑通幽,即使是以豪放風格著稱的詩詞,往往也不是過分的直白。似乎感情必須是多層次的,具有豐富性的才有内涵,豪放中也必須帶一點委婉。

這首詞恰恰沒有那麼多層次的感情。語言也是通俗易懂,直來直去。有些人就不喜歡了。

而其實直白恰恰是這首詞所需要的表達形式。就像郭靖的降龍十八掌,隻是簡單的招式,卻恰恰威力無比。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簡單的,恰恰最美。就像頂級美女,随便什麼發型、什麼服裝都是美的,而普通的美女要通過服飾打扮才能向美女的标準靠攏。

如果不是直白,這首詞一定需要更多的文字來表達它的含義,那就沒有這麼凝練了。

人生經曆如楊慎這般複雜,大起大落,才領悟到這番道理。所謂的從“看山不是山”,到“看山還是山”,返璞歸真了。

《三國演義》,為何要選擇明代狀元楊慎的《臨江仙》,做開篇詞?

楊慎,明代名臣楊廷和之子,從小就有神童之稱,正德六年,23歲的楊慎高中狀元。

被封為翰林院編修一路高升,人生達到巅峰。嘉靖時期,因為大禮儀之争,率百官直谏,皇帝是以被罷黜到雲南永昌。

那時的雲南不是現在的令人向往的旅遊之地,而是蠻荒之地。不但偏僻,未經開發,還有着漳氣。

36歲的楊慎來到雲南,沒有就此一挫不起。而是博覽群書,著書立說,臨江仙,乃是他暮年之作。

作為一首開篇彈詞,這并不是楊慎的主要著作,他一定也沒想到,他留下的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卻是這首。

正是因為不同尋常的經曆,才使他有了不同尋常的感悟,寫出如此氣象宏大又凝練直白的詞作。從這首詞裡,我們可以讀到人生之短暫,宇宙之永恒。充滿了對世事的沉澱與反思。有一種曆史的豁達感。

有人拿楊慎臨終前所寫詩作中流露出的對朝廷的眷戀來反駁這種豁達感,這是不妥的。

一個人的人生境界并不是一直不變的,甚至有的時候本人并沒有達到這種思想境界,而作品中卻達到了。這就是文學的魅力。總之,這首詞确實有着曆史的豁達感。

《三國演義》,為何要選擇明代狀元楊慎的《臨江仙》,做開篇詞?

從詞句上來賞析,“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濤盡英雄。”開篇就氣吞寰宇。沒用文學上慣用的抑揚先抑的手法。因為對于這篇詞來說,并不需要。這兩句很有畫面感,定出了全篇的基調。

“是非成敗轉頭空。”這是一句大白話,直白而凝練,作為這首詞轉折的詞句,正需要這樣。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又是一幅多彩的畫面,青山與夕陽,濃墨重彩。描繪出江山的壯美。

“白發漁礁江諸上,慣看秋月春風。”這裡用到了對比漁樵,是指隐士,與英雄相對。江渚則與朝堂相對。這裡暗含了一組對比,是出仕與歸隐。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這是全詩的高潮又戛然而止,讓人意猶未盡。一個喜字尤其用的妙。

一個喜字,我們似乎看到周瑜的雄姿英發,小喬的風流婉轉。諸葛亮的舌戰群儒,曹操的詭計多端,各路英雄豪傑都歡歡喜喜的粉墨登場。演繹着人生和曆史的悲歡離合。一個喜字,我們似乎看到了。故國的雕梁畫棟,朱顔與紅妝,萬千宮阙,風流無限。而楊慎一定也想起了自己的巅峰時期。

“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一切歸于平淡,不喜也不悲。整首詞妥妥的上帝視角,所謂的無我之境。

《三國演義》,為何要選擇明代狀元楊慎的《臨江仙》,做開篇詞?

因為部分字詞相似,有人會拿這首和陳與義的《臨江仙》做對比。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可以說,陳的歌詞更雅緻。而意境完全不同。雖然有北宋滅亡,南逃,思念故國這樣的宏大背景。陳與義的詞還是偏于個人感情的抒發,感情上層次更豐富與委婉。楊慎的詞偏于對曆史的概括與總結。

藝術的表達形式是由表達的思想内容所決定的。楊慎的詞表達形式确實并不如陳詞豐富。因為他并不需要豐富,就是需要字詞的直白與凝練。

陳與義的詞是個人視角,所謂有我之境,楊慎的詞是上帝視角,所謂無我之境。作為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楊慎的《臨江仙》确實是豔壓全篇的不二之選。

筆名:織錦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