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熹很經典的一首哲理詩,一直被誤解為春遊詩,短短28字回味無窮

文/ 空青

人生該是追求美的旅程。

靜下來,讀讀詩吧。

【緣起】

一天下午,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坐在自己的書房裡。

正是初春時節,窗外繁花滿眼,慢慢就把朱熹的眼光從書上吸引了過來。

盯着院子裡百花争豔,朱熹的心思,卻随着春風,漸漸飄向遙遠的北方。

飄到那曾經是大宋土地,身為宋人卻沒資格駐足的長江以北、中原大地上。

畢竟是南宋,汴京早已經失陷了多年,曾經隻為“臨時安定”的“臨安”被一群苟且偷生的貴族占據住,就差改名“永安”了。

想到這些,朱熹内心一震,但随即又聯想到了更加重要的東西。

朱熹很經典的一首哲理詩,一直被誤解為春遊詩,短短28字回味無窮

想到了儒家的至聖先師——孔夫子。

孔夫子是在齊魯大地上活動的,那是朱熹這一輩子都沒去過的地方。

但這不妨礙他暢想,暢想自己在河邊聽孔子的講學,就像諸位聖人聽鴻鈞講道一般虔誠又沉醉。

就這樣暢想着,想到動情處,朱熹萬分感懷,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春日》。

朱熹很經典的一首哲理詩,一直被誤解為春遊詩,短短28字回味無窮

【詩篇】

春日朱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很經典的一首哲理詩,一直被誤解為春遊詩,短短28字回味無窮

【誦析】

單看這首詩的題目以及主題,很多人會先入為主把它當成一首春遊詩。

就連注釋千家詩的文人王相也把這當成一首含義簡單的踏青春遊詩來解讀;還有人認為内容中“勝日”兩字暗示了作者朱熹的好心情。

有這種觀點,都是因為詩歌鑒賞時候的細節沒有把握到位。

袁行霈先生曾為我們介紹過欣賞詩歌的要領。最基礎是要搞清楚寫作背景,其次弄懂字句、典故、藝術手法,其次看全篇行文結構,最後再試着結合個人經曆了解作者的情感與意境。

朱熹很經典的一首哲理詩,一直被誤解為春遊詩,短短28字回味無窮

我們先來說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首先,泗水是古代河流名字,在山東省。

其次,朱熹從來沒去過山東省。是以“勝日尋芳泗水濱”這句詩在現實中不成立,隻能是朱熹坐在書房裡的想象。

是以朱熹為什麼要這樣寫呢?我們再來看詩歌的具體内容。

朱熹很經典的一首哲理詩,一直被誤解為春遊詩,短短28字回味無窮

趁着大好的春光去泗水岸邊踏青。因為春天的到來,大地上也一掃冬日之沉寂,無邊無際的花草樹木受了春風的吹拂,也是生機勃勃、煥然一新。

河岸兩邊,春光滿眼,很容易就能看到春風留下的痕迹。這一句與第二句相呼應,說明春光之盛。

第四句則更進一層,說明春風給大地帶來了多麼翻天覆地的變化:“萬紫千紅總是春”,到處都是春天。

單從内容來看,确實像遊春詩。

但前文已經否定了這種可能性,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詩人筆下這些春天的景物,到底有着怎樣微妙的含義。

朱熹很經典的一首哲理詩,一直被誤解為春遊詩,短短28字回味無窮

“泗水之濱”,那是孔夫子曾經講學的地方。

是以,“尋芳”即是追求聖人之道;“無邊光景”即道之混沌無際;“一時新”即常學常新。

長輩教育的好,對我們很溫柔,常用“春風拂面”來形容。這裡的“東風”也是類似含義。最後一句“萬紫千紅總是春”,則是在說孔子之道包容萬物,任何事物都是道的反映。

朱熹這首詩的本意,就是将孔夫子的聖人之道比喻成春風,寓理趣于形象之中。

當然了,上面這一大堆分析也隻是我的一家之言,大家如果有什麼不同意見、覺得分析哪裡有問題,歡迎提出來大家一起讨論!

文中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煩請聯系,我會立即删除!

你的關注與評論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編輯 空青

排版 空青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空青詩詞月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