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社會治理之“路”!重慶白石:“院壩善治”開啟鄉村振興新引擎

作者:飛格電話大賽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攝影|楊懿

經過3年深度脫貧攻堅,白石村人居環境全面提升,全村69戶270名貧困群衆高品質脫貧。未來将持續深化“院壩治理”建設,提升黨建引領農村治理的效能,為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奠定基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新時代語境下,重慶市武隆區後坪鄉白石村在以“院格化”治理促進脫貧攻堅的探索實踐中,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發動群衆、問題導向、因地制宜,克服山高地貧、居住分散,項目開發、沖突增多,單級治理、活力不足的“三大瓶頸”,把10戶左右傳統院落作為“突破口”,劃小治理單元、靠前志智雙扶、推進三治融合、激活治理細胞,團結群衆跟黨走、齊努力、加油幹,讓白石村成功甩掉“貧困帽”。如今,白石村成為遠近聞名的人居環境靓村、基層治理活村、内生動力強村、産業發展富村,從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不斷邁進。

社會治理之“路”!重慶白石:“院壩善治”開啟鄉村振興新引擎
社會治理之“路”!重慶白石:“院壩善治”開啟鄉村振興新引擎

院壩善治如今,白石村成為遠近聞名的人居環境靓村、基層治理活村、内生動力強村、産業發展富村。圖1:癞子南瓜、貝貝南瓜、生态蘿蔔喜獲豐收。圖2:群衆自治,自己的事情自己議、自己的事情自己辦。

黨建築基,院壩“三走”為群衆領向

堅持黨建引領,把黨的主張通過“院壩”貫徹到農家“最後一米”。

一是黨建統籌,建設跟着規劃走。在市委政法委駐鄉工作隊和後坪鄉黨委政府上司下,制定出台了《“院壩治理”建立方案和規範體系》,将16個深度脫貧攻堅項目規劃、資金、資源有效整合,一體化确定10個示範院壩建設的思路、路徑,确立“活院、強社、壯村、育人”的總體目标,確定基層治理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村社把關,支部跟着幹勁走。村社具體指導,把“院壩治理”作為教育群衆、脫貧攻堅、基層治理、産業發展的重要抓手,确定黨支部的上司地位和村、社、院的層級治理機制,確定村民自治始終在黨的上司下運作。村社根據院壩群衆的積極性和院壩示範性,明确資源投入的程度和方式,形成“多幹得助”的導向。

三是幹部帶頭,群衆跟着黨員走。建立“幹部聯社、黨員聯院”機制,院壩配備黨建、産業、法律三個指導員,要求全村59名黨員亮身份、明責任,到院壩群衆中去做示範,帶頭整治環境、愛院睦鄰,其發揮作用的情況納入“黨員積分”評比。

自治激活,院壩“四共”為治理增效

堅持問題導向,通過院壩組織、引領、激勵群衆,成功破解“政府幹、群衆看”的治理難題。

一是公事共商。通過群衆選、上級派等方式,推選有威望、有公心的群衆當院主,選取2名左右群衆任理事。推行“黨群議事”,對院壩建設、公共設施、産業項目、平安治理等公共事務,由理事們商議後交院民讨論,把“上級規劃”和“群衆呼聲”結合起來,提高群衆參與度、知情權。

二是大事共建。找準“公共事業”切入點,凝聚群衆共同建設。菜地灣院壩以人居環境建設為紐帶,油常院壩以管水自治為切入點,橋上院壩以産業發展為契機,因勢利導,因地制宜,讓政府投入與群衆參與結合起來,提高群衆主人翁意識、責任感。

三是常事共治。通過群衆讨論“院規”共治,制定“院約、院淨、院問、院說、院享”5個方面10餘條辦法,引導群衆共護衛生、關愛老人、和諧鄰裡,讓“院規”促進常态治理。院主主導形成群防群治機制,收集民情、化解糾紛、商議事務。

四是樂事共享。逢年過節,組織壩壩餐、分享會、趕年節等活動,宣揚好人好事,分享上級政策,交流各家樂事,增進鄰裡和諧。

功能聚焦,院壩“四器”為發展提速

堅持服務中心,讓院壩成為推進項目、産業、人才“三要素”落地的有力抓手。

一是建成脫貧振興“助推器”。以“院壩夜校”為載體,組織土專家、脫貧典型、緻富能人開展技能分享、政策解讀。幫助群衆算好投入賬、收入賬,引導群衆感黨恩、跟黨走,全村因扶貧公路項目調土273畝、遷墳56座,無一上訪鬧訪。黃泥堡院壩帶動院民合作養殖香瑤雞,建立起8戶貧困戶利益連結機制,人均增收7000元。

二是建成培養能人“孵化器”。建立黨建、産業、治理指導員機制,培養院壩“法律明白人”10人,開展“民法十講”等宣傳,有效增強了群衆法治意識;在院壩就近發展土地、勞力等資源抱團,發展适度規模特色種養、家庭農場和庭院經濟,培育出5名緻富帶頭人,帶貧率達到70%;帶領有公心、有能力的院主外出學習,開拓眼界,切實提升其治理能力和水準。

三是建成多元治理“連接配接器”。引導幫扶機關、社會組織等,面對面服務院壩和農戶的“小微需求”,有效激發群衆的共建熱情。駐村律師為村民審查了20餘份法律意見,法治下鄉更貼近群衆。

四是建成平安鄉村“穩定器”。推進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将“讓一讓”調解室向院壩延伸,把40餘件沖突糾紛化解在院壩、控制在基層,做到了“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

文化育心,院壩“三轉”為新風導航

堅持以人為本,讓院壩成為提振精神、重塑鄉風的前沿陣地。

一是弘揚勤勞文化,轉變勞動方式。以“白石,開山石的奮鬥”為題打造菜地灣院壩,用“九個山嫂”抱團脫貧“四條軍規”教育激勵群衆,根植“奮鬥有方”理念,引導群衆從單幹走向合作,培育了心田花、爬山雞等4個專業合作社,産值120萬元。

二是弘揚互助文化,轉變生活習慣。以“百食,百家食的互助”為題打造田美院壩,通過院主帶領院民“豬圈革命”現身“說事”,帶動4個院壩改善人居環境,210戶開展畜圈、廁所改造,共建“幹淨有品”的新生活。

三是弘揚舍得文化,培育公共精神。以“白食,吃白食的舍得”為題打造薯粉院壩,以院民舍得吃苦、成功創業的案例感染群衆,宣揚“舍得有福”的新風尚,助銷白石薯粉10萬元。通過文化育心,讓貧困群衆脫貧不忘感恩,自發為疫情捐款4萬餘元,捐資5萬元支援公共事業,白石以“勤勞、開拓、淳樸、舍得”赢得美名。全村各院壩星落棋布、各具特色,以農民首創精神為“鍊條”,院壩獨特人文、風物、美食為“珍珠”,串珠成鍊,“無中生有、百思得解”的農民首創精神文旅線路不斷開發湧現。

經過3年深度脫貧攻堅,白石村人居環境全面提升,院戶公路全面覆寫;林果蔬菜長短結合、瑤雞洞魚比翼齊飛;市場主體健康發展,帶頭能人不斷湧現;内生動力勁頭十足,感恩有德蔚然成風。全村69戶270名貧困群衆高品質脫貧,全村人均增收4700元,産值500萬元,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突破20萬元。下步将持續深化“院壩治理”建設,提升黨建引領農村治理的效能,為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奠定基礎,開啟鄉村振興新引擎。

(作者系重慶市司法局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原白石村第一書記、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10月下旬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