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漠河舞廳》火遍網絡,作為歌曲背後感人的故事的背景,那場火災的人真實場景。
我是含着淚編輯完這篇文章,為親曆者流淚,為人類堅強點贊,經曆過苦難的人們,才會擁有更成熟的人格。 在苦難面前,平凡人也會變得偉大。
簡 介
1987年春季大興安嶺的氣候超常幹旱、燥熱少雨、火險等級偏高,5月6日下午4時許,古蓮林場營林大隊私自雇用的盲流人員汪玉峰在野外作業時違反操作規程和防火規定,在33林班使用割灌機,由于加油過量,燃油溢出油箱,起動時高壓線和火花塞打火引燃了機體表面的汽油和地表可燃物,這就導緻了一場震驚中外的特大森林火災。
這場森林火災過火面積達101萬公頃,燒毀房舍61.4萬米,燒毀各種裝置2488台,糧食650萬公斤,橋涵61座,鐵路專用線9.2公裡,通訊線路483公裡。輸電變壓線路284.2公裡,受災群衆達5萬多人,燒傷266人,210人死亡。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大興安嶺火情,立即召開緊急會議,訓示各級黨委和政府适時疏散、安置有了受凍、餓之苦的全部災民,海内外同仁和許多國際組織對突發蒙難的大興安嶺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紛紛捐款、捐物,使災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在火魔肆虐之時,林區廣大職工與3萬餘解放軍指戰員和來自北京、天津、遼甯、吉林、内蒙古以及省内外各地森林消防警察快速投入撲火戰鬥,經過警民28個晝夜艱苦卓絕的戰鬥,終于降服了火魔,于6月2日取得了撲火戰鬥的徹底勝利。
大火剛剛撲滅,災區人民就投入恢複生産、重建家園工作,在國務院大興安嶺複建指揮部和黑龍江省大興安嶺複建指揮部的上司下,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在全國各地數萬援建大軍的支援下,經過近2年奮鬥,于1988年10月奪取了恢複生産,重建家園的全面勝利。

作者黃桂林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時任漠河縣第一中學團委書記,用攝影家的責任感與時代的使命感記錄了這一切。以下為作者親訴。
那場席卷近半個大興安嶺肆虐了28天的大火已經整整過去了33年。那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那是一次真正的血與火的洗禮。我和當時火災的受害者和親曆者一樣,飽受了那場災難的蹂躏,也經曆了時代的鍛煉和考驗。目睹了災難給災區人民的帶來的痛苦,也感受到了全國各地給災區人兄弟姐妹般的溫暖,更體驗到了黨和人民對災區和災區人民的關懷。我曾在大火剛起時帶領高中學生上山打火,也曾被迫撤回縣城守衛學校;我曾經和師生們一起組織住宿學生在大火到來時将化學藥品轉移撤離到安全地帶,也曾在複建時組織共青團員們為複建大軍送水理發,被《中國青年報》譽為“災區上空飄揚的團旗”;我曾經穿着被火燒了許多窟窿的棉褲和羽絨服拿着相機跑遍了整個縣城,也曾在參加函授學習時接受了同學們嶄新的衣物和捐款。我曾親眼看着自己的家園被無情的大火吞噬,也欣喜地看到一棟棟樓房一幢幢住宅拔地而起;我曾眼睜睜地看到深愛的學校頃刻間付之一炬,也和複建大軍一道共同建設起了自己更美的校園。我曾目睹了諾大的縣城一夜間變成廢墟,也和勤勞智慧的大興安嶺人一道見證了一個美麗的林城的重新崛起。這一切的一切都曆曆在目,這一幕又一幕好像就在昨天。可時隔33年,我們這代的孩子們還知道這些嗎?還了解那段震驚中外曆史嗎?就随着當時我用理光相機拍下的一組照片,同每一個“5·6”火災的親曆者一道,共同回到“1987”--那個難忘的歲月!
1987年春季的大興安嶺燥熱少雨、超常幹旱。5月6日下午4時,古蓮林場臨時雇用人員違反操作規程使用割灌機起火,導緻了一場震驚中外的特大森林火災,過火面積達101萬公頃。
5月7日,大火向縣城撲來,我奉命帶學生去打防火隔離帶,但因火勢太大,又被迫撤回。3個小時後,正是這把山火突襲了漠河縣城。(5月7日下午5點拍于漠河—古蓮公路)
5月7日晚8時左右,漠河縣城變成了一片火海。緊接着大火橫掃了圖強和阿木爾兩個林業局。這是剛剛被大火席卷的漠河縣城。
(拍于5月8日淩晨)
大火過後,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片斷壁殘垣。這次大火燒毀的房舍等建築達61.4萬平方米,受災群衆5萬多人。(拍于5月8日下午)
這裡曾是我溫馨的家。院子裡的煤堆還在冒着青煙,連洗衣機的鋁制缸體都被融化。
像這樣的受災戶全區有一萬多家。樓房的走廊已經面目全非,存放的自行車隻剩下一堆鐵架。
火災中被燒毀的各種裝置達2488台套,這是被燒毀在車庫裡的汽車。(5月9日拍于當時的汽車隊)
這是一輛轉運彈藥的伏爾加轎車,因被火困住後爆炸,棚頂千瘡百孔。
5月8日市民在開展自救,重災之後,群眾的感情被快速的拉近,大家團結的更緊,共同面對災難。
無家可歸的災民臨時搭起爐竈生火做飯
救援隊的到來給受災群衆帶來了希望,帶來了溫暖。這是群衆熱盼親人的場面。食品、藥品等救災物資被源源不斷的運到災區。
救災醫療隊到達災區,免費為災民診治和發放藥品。
重度燒傷的人員被用直升飛機直接送往省城。在這次災難中,共有266人被燒傷,死亡210人。
在救災的同時,撲滅山火工作也正緊張進行,撲火隊伍整裝待發
這是聚集在漠河一中校園的撲火隊伍和車輛。
經過28個晝夜的奮力撲救,大興安嶺森林大火被撲滅,這是撲火部隊留下的用桦樹杆、松枝和石塊砌成的智語,表達了戰士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6月5日拍于漠河—滿歸公路)
災後不久就是農曆端午節,人們仍舊在自家被燒毀的房檐插上樹枝,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拍于端午節早晨)
随着大火被撲滅,恢複生産,重建家園工作全面展開。 這是漠河一中的老師們在拆除被燒毀的學生宿舍。
六月中旬,來自全國各地的複建大軍進駐災區。他們發揚了吃三、睡五、幹十六的精神,每天工作16小時,隻用半年的時間,大多數災民就搬進了新居。這是他們在修複燒毀的平房。
我們帶領留守的學生自發成立了青年志願者服務隊,佩戴團徽,高舉團旗,為複建大軍服務。《中國青年報》以《災區上空飄揚的團旗》進行了報道。
學校克服了重重困難恢複了教學。中考和聯考在簡陋的環境裡正常進行,國家為照顧災區,特準許對大興安嶺災區考生聯考降40分錄取。這是學生們在用帳篷搭起的教室裡參加中考。
全國各地對災區伸出援助之手。慰問信、捐款、救災物資源源不斷。這是保留下來的部分慰問信。
災後國家為恢複和重建調撥給災區的第一批車輛
為牢記教訓,以史為鑒,國家決定在漠河縣建設“5·6”火災紀念館。這是國家上司在為火災紀念館奠基。
在國務院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在全國各地數萬援建大軍的支援下,經過近2年奮鬥,于1988年10月奪取了恢複生産,重建家園的全面勝利。這是已具雛形的火災紀念館
經過近20年的建設,漠河縣已發展成一個美麗的邊境旅遊名城,
這是大火中幸存下來的松苑公園和建立的廣場。
1988年8月25日,也許是為慶祝我們恢複生産重建家園的勝利,漠河縣出現神奇的北極光,預示着災區人民的幸福與安康
33年過去了,作為大興安嶺發展建設的縮影,漠河已經成為國内一級旅遊城市,北極村也變成國家5A級景區。城市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着四海賓朋,願我們的興安綠色永遠,願我們的人民和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