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漠河舞厅》火遍网络,作为歌曲背后感人的故事的背景,那场火灾的人真实场景。
我是含着泪编辑完这篇文章,为亲历者流泪,为人类坚强点赞,经历过苦难的人们,才会拥有更成熟的人格。 在苦难面前,平凡人也会变得伟大。
简 介
1987年春季大兴安岭的气候超常干旱、燥热少雨、火险等级偏高,5月6日下午4时许,古莲林场营林大队私自雇用的盲流人员汪玉峰在野外作业时违反操作规程和防火规定,在33林班使用割灌机,由于加油过量,燃油溢出油箱,起动时高压线和火花塞打火引燃了机体表面的汽油和地表可燃物,这就导致了一场震惊中外的特大森林火灾。
这场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101万公顷,烧毁房舍61.4万米,烧毁各种设备2488台,粮食650万公斤,桥涵61座,铁路专用线9.2公里,通讯线路483公里。输电变压线路284.2公里,受灾群众达5万多人,烧伤266人,210人死亡。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大兴安岭火情,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适时疏散、安置有了受冻、饿之苦的全部灾民,海内外同仁和许多国际组织对突发蒙难的大兴安岭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纷纷捐款、捐物,使灾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在火魔肆虐之时,林区广大职工与3万余解放军指战员和来自北京、天津、辽宁、吉林、内蒙古以及省内外各地森林消防警察快速投入扑火战斗,经过警民28个昼夜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降服了火魔,于6月2日取得了扑火战斗的彻底胜利。
大火刚刚扑灭,灾区人民就投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在国务院大兴安岭复建指挥部和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复建指挥部的领导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各地数万援建大军的支援下,经过近2年奋斗,于1988年10月夺取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全面胜利。

作者黄桂林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时任漠河县第一中学团委书记,用摄影家的责任感与时代的使命感记录了这一切。以下为作者亲诉。
那场席卷近半个大兴安岭肆虐了28天的大火已经整整过去了33年。那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那是一次真正的血与火的洗礼。我和当时火灾的受害者和亲历者一样,饱受了那场灾难的蹂躏,也经历了时代的锻炼和考验。目睹了灾难给灾区人民的带来的痛苦,也感受到了全国各地给灾区人兄弟姐妹般的温暖,更体验到了党和人民对灾区和灾区人民的关怀。我曾在大火刚起时带领高中学生上山打火,也曾被迫撤回县城守卫学校;我曾经和师生们一起组织住宿学生在大火到来时将化学药品转移撤离到安全地带,也曾在复建时组织共青团员们为复建大军送水理发,被《中国青年报》誉为“灾区上空飘扬的团旗”;我曾经穿着被火烧了许多窟窿的棉裤和羽绒服拿着相机跑遍了整个县城,也曾在参加函授学习时接受了同学们崭新的衣物和捐款。我曾亲眼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无情的大火吞噬,也欣喜地看到一栋栋楼房一幢幢住宅拔地而起;我曾眼睁睁地看到深爱的学校顷刻间付之一炬,也和复建大军一道共同建设起了自己更美的校园。我曾目睹了诺大的县城一夜间变成废墟,也和勤劳智慧的大兴安岭人一道见证了一个美丽的林城的重新崛起。这一切的一切都历历在目,这一幕又一幕好像就在昨天。可时隔33年,我们这代的孩子们还知道这些吗?还了解那段震惊中外历史吗?就随着当时我用理光相机拍下的一组照片,同每一个“5·6”火灾的亲历者一道,共同回到“1987”--那个难忘的岁月!
1987年春季的大兴安岭燥热少雨、超常干旱。5月6日下午4时,古莲林场临时雇用人员违反操作规程使用割灌机起火,导致了一场震惊中外的特大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101万公顷。
5月7日,大火向县城扑来,我奉命带学生去打防火隔离带,但因火势太大,又被迫撤回。3个小时后,正是这把山火突袭了漠河县城。(5月7日下午5点拍于漠河—古莲公路)
5月7日晚8时左右,漠河县城变成了一片火海。紧接着大火横扫了图强和阿木尔两个林业局。这是刚刚被大火席卷的漠河县城。
(拍于5月8日凌晨)
大火过后,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片断壁残垣。这次大火烧毁的房舍等建筑达61.4万平方米,受灾群众5万多人。(拍于5月8日下午)
这里曾是我温馨的家。院子里的煤堆还在冒着青烟,连洗衣机的铝制缸体都被融化。
像这样的受灾户全区有一万多家。楼房的走廊已经面目全非,存放的自行车只剩下一堆铁架。
火灾中被烧毁的各种设备达2488台套,这是被烧毁在车库里的汽车。(5月9日拍于当时的汽车队)
这是一辆转运弹药的伏尔加轿车,因被火困住后爆炸,棚顶千疮百孔。
5月8日市民在开展自救,重灾之后,民众的感情被快速的拉近,大家团结的更紧,共同面对灾难。
无家可归的灾民临时搭起炉灶生火做饭
救援队的到来给受灾群众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温暖。这是群众热盼亲人的场面。食品、药品等救灾物资被源源不断的运到灾区。
救灾医疗队到达灾区,免费为灾民诊治和发放药品。
重度烧伤的人员被用直升飞机直接送往省城。在这次灾难中,共有266人被烧伤,死亡210人。
在救灾的同时,扑灭山火工作也正紧张进行,扑火队伍整装待发
这是聚集在漠河一中校园的扑火队伍和车辆。
经过28个昼夜的奋力扑救,大兴安岭森林大火被扑灭,这是扑火部队留下的用桦树杆、松枝和石块砌成的标语,表达了战士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6月5日拍于漠河—满归公路)
灾后不久就是农历端午节,人们仍旧在自家被烧毁的房檐插上树枝,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拍于端午节早晨)
随着大火被扑灭,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全面展开。 这是漠河一中的老师们在拆除被烧毁的学生宿舍。
六月中旬,来自全国各地的复建大军进驻灾区。他们发扬了吃三、睡五、干十六的精神,每天工作16小时,只用半年的时间,大多数灾民就搬进了新居。这是他们在修复烧毁的平房。
我们带领留守的学生自发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佩戴团徽,高举团旗,为复建大军服务。《中国青年报》以《灾区上空飘扬的团旗》进行了报道。
学校克服了重重困难恢复了教学。中考和高考在简陋的环境里正常进行,国家为照顾灾区,特批准对大兴安岭灾区考生高考降40分录取。这是学生们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参加中考。
全国各地对灾区伸出援助之手。慰问信、捐款、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这是保留下来的部分慰问信。
灾后国家为恢复和重建调拨给灾区的第一批车辆
为牢记教训,以史为鉴,国家决定在漠河县建设“5·6”火灾纪念馆。这是国家领导在为火灾纪念馆奠基。
在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各地数万援建大军的支援下,经过近2年奋斗,于1988年10月夺取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全面胜利。这是已具雏形的火灾纪念馆
经过近20年的建设,漠河县已发展成一个美丽的边境旅游名城,
这是大火中幸存下来的松苑公园和新建的广场。
1988年8月25日,也许是为庆祝我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胜利,漠河县出现神奇的北极光,预示着灾区人民的幸福与安康
33年过去了,作为大兴安岭发展建设的缩影,漠河已经成为国内一级旅游城市,北极村也变成国家5A级景区。城市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四海宾朋,愿我们的兴安绿色永远,愿我们的人民和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