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 “Bizarre” 這個單詞,我腦子裡本能地會想到 New Order 的俗曲《Bizarre Love Triangle》和荒木飛呂彥的《JoJo’s Bizarre Adventure》。前者是我自怨自艾的曲目,後者則讓我接觸到國外搖滾樂并開始畫漫畫的啟蒙。

《JoJo’s Bizarre Adventure》第24卷封套。
喜歡《JoJo’s Bizarre Adventure》的男孩女孩大多是被裡面的異域風情、華麗服飾、唯美動作所吸引。連載了20多年,始終保持着超高的人氣。盡管被定義為商業漫畫,但是你總是能在裡面挖掘到好多高雅與異色并行的内涵 —— 什麼妓女式意大利面、烏龜體内的酒店、住在高壓電塔上種植蔬菜自給自足的怪人、用舌頭和牙齒保持櫻桃的核與蒂完好無損的連接配接在一起、讓對手的口腔内賽滿刮胡刀片 ……
每次看到空條承太郎和荒木飛呂彥的墨色填充我總會想起 Hugo Pratt 的冒險漫畫《Corto Maltese》(七海遊俠柯爾多)。
甚至還有人将原作中角色的肢體語言創造成了“JOJO 體操”。
“JOJO 體操”!
相應的,擁有這些能力的怪人們也都被冠以 Pearl Jam、Mr.President、Super Fly、White Snake、Metallica 這些耳熟能詳的搖滾藝人或專輯的名字。你很難想象被叫做Sex Pitols的能力者與被喚作Spice Girls 的能力者相處在動蕩的航班裡被另個稱為Notorious B.I.G的能力者追殺會是什麼樣子。
Pearl Jam 介紹意大利面的分類。
反派 Red Hot Chili Peppers 使用的吉他介紹。
White Snake 示範櫻桃的事兒逼吃法。
King Crimson 被 Metallica 的刮胡刀片算計。
擁有不同替身能力的怪客們湊在一起,就像是在看 Alejandro Jodorowsky(這個瘋逼導演還拉來薩爾瓦多·達利和漢斯·吉格爾想一起來拍攝《沙丘》。) 的《El Topo》(鼹鼠)的超長篇版。
《EL TOPO》的海報。
《Jodorowsky's Dune》的海報。
Jodorowsky 的漫畫。
棋逢對手時的角逐并不是《龍珠》裡靠什麼熱血、友情、努力就能獲得勝利的無限循環硬碰硬,每場戰鬥的勝利都是靠勾心鬥角耍髒心眼子換來的。觀察沙漠中景物 的對角線找出隐藏在幕後的弱智反派、丢出石頭幹擾聽覺敏銳的盲人殺手、将牙齒變成水母來喝杯尿博得黑社會幹部的信任 …… 單聽這些描述,就能感到滿滿的 B 級橋段襲來的辛辣與刺激。
Gold Experience 将自己的牙齒變作水母。
Sticky Fingers 從尿鬥裡用拉鍊找出财寶的一幕讓我想起了 Circle Jerks 的《Golden Shower Of Hits》的封套。
Rolling Stones 的《Sticky Fingers》的專輯封面由 Andy Warhol 設計,牛仔褲的拉鍊是可以拉開的,當然,CD 版就算了。右圖是 Circle Jerks 的《Golden Shower Of Hits》。
《JoJo’s Bizarre Adventure》我從1991年就開始看,後來看到第19卷就中斷了,等到再次繼續看的時候已經是1999年。從第20卷再繼續追的時候,迎來了最曆史性的一刻,那感覺就像是你已經50歲,遇到了你20歲時候喜歡的女孩的女兒,她和她媽媽長得一樣好看,說話的方式也一樣,她說要陪着你待到地球爆炸那天 似的。
在20卷,21卷,23卷,24卷内短暫出現的預言書畫風就帶給了我上述的感覺。荒木飛呂彥在這幾卷中設計了 Oingo & Boingo兄弟的角色,哥倆的錯亂搭配組合,總算是對得起Oingo & Boingo這隻怪逼 New-Wave 樂隊的盛名。
Oingo & Boingo 樂隊。
哥哥 Oingo的能力是易容,弟弟Boingo的能力是擁有一本畫風超級抽象的預言書。說是預言書,實際上更接近繪本的概念,大膽的分鏡頭,扭曲的漫畫邊框線,拟人化的世間萬物,即使都是黑白組成的你也能覺得特飛特飄。
2002年的時候,集英社文庫将 Oingo & Boingo 這段的預言書畫風的故事整合成單行本發售,現在已經絕版了。一個作者在漫畫中用兩種畫風繪制作品,又提取出來單獨出版的行為,使我想起了浦澤直樹在《Monster》裡的那個《沒有名字的怪物》了。
雞賊的我一下子就從中發現了繪畫的捷徑,不厭其煩的進行臨摹,妄圖繞過空間透視色彩明暗等需要花功夫才能征服的懸崖峭壁。
啧啧!
《JoJo’s Bizarre Adventure》中的《Oingo & Boingo Brothers Adventure》。
配合漫畫單行本上市時候的 Flash 宣傳動畫。
《JoJo's Bizarre Adventure》漫畫裡的塔羅牌的迷幻程度不輸 Grateful Dead 的專輯封套。
有意思的是,沉迷這種癫狂的醉漢線條的時候,恰好是《Yellow Submarine》的動畫原聲在中國發行紀念版。看了歌本内蕩漾的黃藍撞色,我又開始尋找這部歌頌愛與和平的傳奇動畫。
《Yellow Submarine》的海報。
那會兒北京盜版市場并沒有《Yellow Submarine》的 DVD,VCD 倒是有刻錄版,就是那種文藝味十足的牛皮紙包裝的。
刻錄 VCD。
可能所有買過這版的朋友,都有着和我一樣的遭遇:A 碟被刻錄錯了,裡面的内容實際是 David Sylvian的《Preparations For A Journey》的風光紀錄片。整部片子與迷幻沒有半點關系,都是 New-Wave 的陽春白雪,寶利萊相機拍攝某個景物的各個局部,最後局部又組合成整體的虛無意境。也算是歪打正着的收獲吧。而David sylvian在Japan樂隊時期恰好有張專輯叫《Gentlemen Take Polaroids》(紳士們愛用寶利萊)。1999年 的專輯《Dead Bees On A Cake》的封套,也有着類似的迷幻與抽象基調。
Japan 的《Gentlemen Take Polaroids》日版唱片封套。打傘的美男子就是 David Sylvian。
David Sylvian 的《Dead Bees On A Cake》專輯封套。
可能要是沒有《JoJo’s Bizarre Adventure》,我也不會收到那張張冠李戴的《Yellow Submarine》,也不會喜歡Japan樂隊和David Silvian。好多事情都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就像漫畫的第63卷裡,Rolling Stones說的那句名言一樣:我們全都是命運的奴隸。
“我們全都是命運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