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個綜藝節目中,主持人問相聲演員于謙:“你最怕兒子和你說什麼?”
于謙說:“我最怕他什麼也不說。”
“今天在學校怎麼樣?”
“挺好的。”
“你上什麼課?你今天怎麼着?”
“ 永遠'挺好的'。”
“這個是我最害怕的,因為你了解不了他,你也進入不了他的世界,你就覺得掌控不了,但是他又沒有真正獨立,沒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觀,是以作為父母來講,很怕兒子走歪路。”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以前圍着你打轉,和你有說不完話的孩子,突然之間沉默了。他們拒絕和你溝通,不再和你聊天,對你的問題總是敷衍了事。
你不再知道今天他在學校的經曆,不了解他最近的學習狀态如何,他現在的好朋友是誰你一無所知,他最近在讀什麼書你完全不知道。
黃磊說:“孩子犯錯不可怕,怕的是不跟父母溝通。”可是,為什麼孩子和你成為了在一個屋檐下生活的“陌生人”?
每次去朋友家,她12歲的女兒茵茵都特别喜歡和我聊天,圍着我說這說那的,很開心。可是我發現,隻要媽媽一走過來,茵茵就立刻變得很安靜,一言不發。
朋友私底下和我說“女兒已經好久不和自己聊天了,都說女兒是貼心的小棉襖,我這件怎麼還漏風呢?”
後來我和茵茵聊到這件事的時候,女孩淡淡地說“我和她有什麼好聊的,每次和媽媽說話,媽媽不是教訓我,就是批評我,煩死了。”
為什麼有着旺盛傾訴欲望的孩子,一夜沉默了?有的家長認為,這是青春期孩子在鬧别扭。實際上,孩子和父母之間距離的冷漠,都是父母自己“作”出來的。
從來不聽孩子說什麼
茵茵說,每次自己和媽媽聊天,剛張嘴,媽媽就開始說自己的。你說東,她說西,從來不聽你說的是什麼。
動不動就扯以前的事兒,說自己有多辛苦,說女兒有多不聽話,每次聊天的最後都變成茵茵的“批鬥會”,媽媽越說越生氣,自己越聽越委屈。
是以,小姑娘幹脆就不和媽媽說話了。
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會豎着耳朵聽!我們總是閉上耳朵張開嘴,喋喋不休地沉浸在自己的說教中。
《正面管教》一書中說到:父母不願意傾聽、了解孩子的話,最終可能會喪失傾聽的機會,到最後孩子什麼都不願意和父母說。
高高在上的說教、指責,讓孩子根本沒有說出自己心裡話的機會,也逐漸喪失了表白自己的勇氣,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對父母充滿失望和不信任,他認為自己不被重視、不被愛,很容易出現行為問題。
父母的不講信用
喬喬有一次告訴了媽媽一個小秘密,他說班級有同學在談戀愛,并且将名字告訴了媽媽,喬喬囑咐媽媽“這可是個秘密,不許告訴别人哦。”
沒想到的是,喬喬媽媽轉身就和人家家長說了。這天放學後,喬喬回家對媽媽大發脾氣,質問為什麼媽媽說話不算數,讓同學對自己很有意見。
喬喬媽媽卻不以為然地說“小破孩有什麼秘密,談戀愛多耽誤學習,不告訴家長怎麼行,這都是為你們好......"
喬喬對媽媽的失信感到非常失望,從此再也不講任何秘密告訴媽媽,也不和媽媽說心裡話了,甚至溝通也變少了,而喬喬媽媽卻認為,小孩子就是矯情,不知道家長都是為了自己好。
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是沒有秘密的。他們認為孩子的秘密是非常幼稚可笑的,經常不以為然地将孩子的秘密分享給其他人,甚至當着孩子的面,再和大家一起取笑孩子。
這種行為嚴重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在這類家長心裡,他們從來沒有将孩子當成獨立的人,從來沒有尊重過孩子,可以說他們将孩子的自尊心視為腳底泥,随意踐踏。
溝通是基于信任的基礎之上,然而在大部分孩子心中,父母卻不值得信任。你明明應該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卻偏偏失去了孩子對你的信任,這不是最大的諷刺嗎?
我認識一個媽媽,她和孩子相處的就像是好朋友,他家的男孩子已經上高一了,但是和父母的關系依舊很親密,即使青春期也度過的非常平穩,沒有别人家的雞飛狗跳。
男孩曾經自豪地和我說“我和我父母之間就是朋友,我可以和他們暢所欲言任何心裡話”
這位媽媽告訴我,他們經常在一起聊天,特别是周末假期的時候,做一桌好菜,喝點東西,邊吃邊聊。有時也會帶孩子去咖啡廳,茶樓坐坐,聊聊天。孩子對自己很信任,什麼心裡話,困惑都和自己說,而自己從來都是站在朋友的角度給孩子指點迷津。
教育家斯賓塞說:“一個甜蜜的家庭,父母與子女間應該有最好的溝通而且彼此體諒與尊重。
父母要學會張開耳朵,閉上嘴巴
蘇格拉底說:“上天賜給每個人兩隻耳朵,而隻有一張嘴巴,就是要求人們多聽,少說話。”
和孩子溝通的第一步,家長就是要先學會多傾聽,少說話。
去聽聽孩子真正的想法,他的思考,他的夢想,他的困惑,有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多說什麼,隻要能進行地傾聽,讓他們有機會在最親密的人面前傾訴,就夠了。
家長要非常注意的一個點就是,在傾聽的時候,不要敷衍!
很多家長心不在焉,甚至一邊做事一邊聽,這樣的行為甚至比責罵孩子還傷人!放下手裡的事情,坐在孩子的旁邊,看着孩子的眼睛,認真去聽孩子的每一句話,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呵護,這很重要!
父母要學會說話
别看家長們在外面和朋友,同僚相處的時候,個個情商都很高,說話很有水準,密不透風。但是和孩子溝通起來,講究話術的卻沒幾個。
不耐煩地打斷孩子、不高興地指責孩子、沒頭沒腦地呵斥諷刺,這樣的溝通太可怕。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曾說,父母最錯誤的溝通方式之一,是不懂共情,忽略感受。
你怎麼和朋友說話,就請怎麼和孩子說話。
讓孩子在溝通中感到自信,對他多一些鼓勵和贊同,父母給予的自信能激發孩子最大的力量;
讓孩子在溝通中得到撫慰,了解孩子,體諒孩子,和孩子共情,讓孩子的情感得到撫慰和滿足;
讓孩子在溝通中感到被信任,不打斷孩子,允許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為孩子保守秘密,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
和孩子說話同樣需要技巧和方法,同樣的一個問題,不同的說話技巧帶給孩子的也許是傷害,也許是鼓勵!
著名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老師曾說過,生命力如果被看見,才是好的生命力,才能有創造有向上,但如果生命力沒被看見,那将會衍生出來憤怒等負面情緒,就是黑色的生命力。
而孩子和父母溝通的過程,就是生命被看見的過程。
和孩子溝通,是一門藝術,家長不要不以為然,讓自己的高傲堵死和孩子溝通交流的道路。而是要學會傾聽孩子,學會和孩子溝通,幫助孩子将生命打開,才能綻放出更耀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