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做“散裝”山東,“雙城記”唱法要變?

作者:這是憤世嫉俗的

每經記者:淡忠奎 每經編輯:楊歡

不做“散裝”山東,“雙城記”唱法要變?

圖檔來源:攝圖網

在經濟發達的南方省份,“蘇大強”式的散裝可能已不足為怪,但是沒想到北方也隐藏着一個“散裝大戶”——山東。與江蘇不同,山東正是以“備受困擾”,其原因在于省會偏弱,多中心卻不強,整體帶動力不足。

不久前,山東省紀委監委官網釋出山東省委巡視組對濟南、青島等城市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将這兩座中心城市存在的各類問題公之于衆,其中分别提及“省會首位度偏低”“高品質發展龍頭帶動作用不強”。

同一天,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召開建構“一群兩心三圈”區域發展總體布局新聞通氣會宣布,《省會經濟圈“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膠東經濟圈“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魯南經濟圈“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印發實施。

一方面直指兩大中心城市的發展問題;另一方面,區域協調發展又讓中心城市承擔起更大責任。這背後與山東作為經濟第三大省的壓力分不開——今年上半年,山東GDP38906.35億元,同比增長12.8%,兩年平均增長6.1%。

與全國相比,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進出口等優勢名額繼續擴大,地區生産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均勢名額實作反超,有人感歎,山東已經好多年沒有如此高光時刻。

但與此同時,山東仍面臨着标兵漸遠,追兵漸近的局面,且聚焦省内雙子星——濟南上半年GDP增速僅為10.5%,低于全國全省水準;青島上半年增速13.8%,居23個萬億城市第四位,但老對手甯波表現同樣出色,GDP再次超越青島,并将優勢擴大至100億元。

如何以中心城市和經濟圈為切口,破解區域内産業同質化競争、要素資源整合效率低等難題,成為山東下一階段發展的關鍵。

<h2>首位度</h2>

不做“散裝”山東,“雙城記”唱法要變?

濟南、青島不是第一次因為首位度問題被點名。早在2018年,十九屆中央第一輪巡視整改情況通報中,全國有七個副省級城市被點名,其中就包括山東的濟南、青島。

回看近5年資料,局面有所改變。濟南的經濟首位度已從9.7%提高到14%左右,青島也從15.2%提高至16.9%。毋庸置疑,在強省會戰略下,濟南的發展勢頭更為迅猛。

山東财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董彥嶺對城叔表示,濟南的快速發展具有政策性和趨勢性的雙重因素。

“一方面,山東的強省會戰略下,濟南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援和偏向,另一方面是在雙循環格局下,内循環比重上升,一些交通節點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性也在上升,像武漢、鄭州、合肥等城市的崛起都印證了這一點。”

但從半年資料來看,濟南明顯拖了山東今年上半年經濟發展的後腿。資料顯示,2021年上半年,濟南市生産總值為5198.75億元,同比增長10.5%,兩年平均增長5.5%。同期山東GDP同比增長12.8%,兩年平均增長6.1%。

濟南的短闆在哪裡?比較與濟南經濟體量相當的的城市,南通、合肥都是憑借二産的高速增長,完成了上半年對濟南的突襲——今年上半年,南通第二産業增加值完成2679億元,合肥第二産業增加值實作1820.07億元,濟南第二産業增加值僅為1709.79億元。

不做“散裝”山東,“雙城記”唱法要變?

濟南曾提出,“強省”必須要“強省會”,省會興則全省興。但放在作為工業大省的山東省内來看,濟南對全省的工業貢獻度仍然偏低。2020年濟南工業增加值2360.5億元,僅占全省的10.2%,對于産業的帶動核輻射作用還沒有充分凸顯。

中心城市産業帶動作用不強,也使得山東在重大産業的“卡位賽”處于不利地位。在上一輪國家先進制造業叢集競賽遴選的25個産業叢集中,山東隻有青島的智能家電和軌道交通裝備等2個産業叢集入選,已經明顯落後于江蘇(6個)、廣東(6個)、浙江(3個)等南方先進省市。

今年初,濟南印發《中共濟南市委市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強省會戰略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産業引領作用顯著提升,産業能級躍居全國主要城市前列,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萬億元,打造1—2個萬億級産業叢集,量子科技、空天資訊、內建電路、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規模發展。

<h2>做龍頭</h2>

不做“散裝”山東,“雙城記”唱法要變?

不論從中心城市,還是從膠東經濟圈而言,青島扮演的角色都非同一般。但在當地人看來,青島正處于尴尬的境地——雖為首位城市,但在強省會戰略下,政策支援上明顯不如濟南;作為膠東經濟圈的龍頭,但是相比圈内,煙台、濰坊等城市也不弱。

“青島原來的定位就是山東的首位城市,它的努力方向是向高品質發展邁進,主要展現在高端産業、高端要素、高端人才的聚集上。”董彥嶺表示,從域内來說,山東不存在絕對的中心城市,經濟體量排名前四的城市,三個都在膠東經濟圈,青島要想絕對聚集資源,難度是非常大的。

此外,他還提及,港口城市之間的競争也非常激烈,這些年廣東、上海、深圳等南方港口城市強力崛起,北方的港口城市受到不小的沖擊,包括青島、大連、天津等都發展相對放緩。

從近五年的外貿資料也能發現這個變化。2020年,青島、天津、大連三個港口城市的進出口總額分别為6407億元、7340.66億元、3854.2億元,近5年增幅僅為2056億元、564.7億元和457.7億元,增長普遍緩慢。

當然,相比外在環境,城市自身的發展理念和打法才是關鍵所在。青島科技大學教授、青島市城市經濟學會會長雷仲敏曾在2019年發表的文章中指出,青島的發展一度陷入迷茫與困惑之中———

“發展定位與發展思路的不清晰、區域内的産業同質競争、城市間的功能分工不明确,緻使區域協同發展的機制長期未能形成,城市發展遊離于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格局之外而處于邊緣化狀态,不但難以實作與國家戰略需求的密切對接,也未能建構起有效整合吸引集聚國内外發展要素的戰略平台。”

這一點從青島及周邊城市的“十三五”規劃中也可窺探一二。青島十三五時期重點發展的産業為軌道交通裝備、汽車、船舶海工、機械裝備、家電、石化、橡膠、服裝、視訊、電子資訊,其中僅有“軌道交通裝備、家電、橡膠”與其他4市形成錯位。

中心城市區域增長極的主導作用不僅在于經濟體量上增長,更展現在産業化的高度上。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常務理事陳維民曾将青島、杭州、深圳三個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重點發展的産業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發現高度重合(4個以上同一門類)名額上青島達到0.6,杭州和深圳分别為0.285和0.2。

當然,随着膠東機場的北移,産業更新集聚的動能正在逐漸改變這個城市的城市骨架與産業結構,高新技術企業已經達到4396家,排在全國第11位,但是要想當好膠東經濟圈的龍頭依然任重道遠。

<h2>經濟圈</h2>

不做“散裝”山東,“雙城記”唱法要變?

實際上,膠東的困境正是山東城市的一個縮影。作為工業強省,山東在紡織服裝、造紙等傳統優勢産業中,都存在同質化競争,要素流動不足的問題,制約區域協調和高品質發展。

随着今年重磅規劃的陸續出台,山東層面的“解法”也逐漸明晰,那就是“錯位”,從兩座城市定位的變化就能看出一些迹象。

2020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支援濟南、青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劃中定位轉變為“支援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從更大的層面來看,經過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實施方案等鋪墊,《省會經濟圈“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膠東經濟圈“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魯南經濟圈“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正式印發實施,對于中心城市和三大經濟圈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及路徑都有了明确的指南。

董彥嶺認為,圍繞中心城市、經濟圈,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山東半島城市群,這是合乎區域一體化發展邏輯的戰略,這三份規劃的出台進一步明确發展的路線圖。将來濟南的首位度更高,青島能夠更好的發揮高品質發展的引領作用,這樣山東的一盤棋才真正能活。

來看看這盤棋的分量有多重。

省會經濟圈以濟南為中心,涵蓋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濱州、東營六市;膠東經濟圈以青島為中心,涵蓋煙台、威海、濰坊、日照四市;魯南經濟圈包括臨沂、棗莊、濟甯、菏澤4市。

2020年省會、膠東、魯南經濟圈分别實作GDP為27466億元、31113.4億元和14515.9億元,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别為38.7%、41.2%和20.1%。

未來,三大經濟圈将分别突出“黃河、海洋、農業”為特色,還将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省會、膠東經濟圈分别由濟南、青島牽頭,而魯南經濟圈則由4市輪值牽頭,定期召開會議協商研究一體化重大事項。

就在膠東一體化“十四五”規劃印發實施後的第5天(8月31日),青島市牽頭召集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工作會議,讨論舉辦首屆膠東經濟圈合作發展大會、加快建設萊西萊陽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等議題。

對于結構同質化、産業配套不完善、要素資源整合效率低等産業發展痛點,膠東5市提出,對标長三角,在五市遴選軌道交通、智能家電、大資料等11個重點産業鍊,試點建設膠東經濟圈産業鍊聯盟,促進優勢互補、高效分工的新生态。行業龍頭企業、行業協會或高校院所将會輪值擔任聯盟理事長機關。

對于山東半島來說,這種市場化的運作機制确實是一種新打法。而膠東經濟圈乃至山東半島城市群能否破解産業協同的難題,還需要更多的革故鼎新的改革來蓄力。

每日經濟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