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唱好“雙城記”成渝經濟圈超2萬億重大投資項目公布

作者:證券時報e公司

成渝如同兄弟,有競争、有合作,更多的将是互助奮進。

回溯到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兩年時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正穩步推進,兩座兩萬億GDP規模的城市将檫出什麼樣的火花,怎樣唱好“雙城記”?

唱好“雙城記”成渝經濟圈超2萬億重大投資項目公布
唱好“雙城記”成渝經濟圈超2萬億重大投資項目公布

供圖:圖蟲創意 彭春霞/制圖

2022年,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從夯基壘台邁向整體成勢的關鍵一年,2月9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聯合辦公室(以下簡稱雙城辦)正式印發的《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2年重大項目名單》,160個标志性重大項目被納入名單,總投資超2萬億元,當年度計劃投資1835億元。

川渝一盤棋

兩年前,中央财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進成渝地區統籌發展,促進産業、人口及各類生産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強化重慶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品質發展。

當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又需突出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強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統一謀劃、一體部署、互相協作、共同實施,方能唱好“雙城記”。會議提出,雙城經濟圈要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産業體系建設,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加強生态環境保護,推進體制創新,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成渝地區在中國區域發展闆塊上,一直具有重要位置。

早在2011年,國務院批複,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确,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态環境優美的國家級城市群;2030年,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國家級城市群向世界級城市群的曆史性跨越。

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渝地區在全國區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不斷上升。

2月9日,為充分發揮重大項目對落地實施國家規劃的支撐作用,雙城辦印發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2年重大項目名單。

據悉,160個重大項目将圍繞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緊扣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協同建設現代産業體系、共建科技創新中心、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生态共建共保、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六大重點共建任務。

雖然名為“雙城”,但卻不僅限于成渝兩地,而是意在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規劃綱要明确指出,統籌協同,合作共建。堅持“川渝一盤棋”思維,發揮優勢、錯位發展,優化整合區域資源,加強交通、産業、科技、環保、民生政策協同對接,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互相協作、共同實施,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顯著提升區域整體競争力。

據川渝兩省市發展改革委資料顯示,僅2021年,川渝就推進實施合作共建重大項目67個,已完成投資934億元。而需要指出的是,最新出爐的160個重大項目估算總投資約20367億元,2022年度計劃完成投資1835億元。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啟動以來,川渝兩省市共建項目釋出最早的一次,也是總投資金額最大的一年。

為全面落實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川渝黨政召開兩次聯席會議,設立300億元雙城經濟圈發展基金,共同實施85項年度重點任務,推進67個重大合作項目,打造10個區域合作平台。

“雙城記”不僅僅是做生意賺錢,更多的還展現在互聯互通、扶持融合。“一盤棋”思維很重要,成都有一汽大衆、豐田、沃爾沃、吉利、神龍等車企,重慶有長安福特、菲亞特、五十鈴、依維柯、長城汽車、德國博澤等,如何整合好相關産業至關重要。

在科技創新區域協同方面,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啟動建設,集中開工40個重大科技項目,合作共建6個重點實驗室,組建成渝地區高新區聯盟、技術轉移聯盟和協同創新聯盟;推動産業發展協同協作,制定汽車、電子、裝備制造、工業網際網路高品質協同發展實施方案。

此外,川渝還将推動生态環保聯建聯治,共同實施長江幹流生态保護修複重大工程,開展跨界河流污染專項整治和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啟動第二批便捷生活行動,210項“川渝通辦”事項全面實施,跨省醫療結算、公積金異地貸款等實作“一地辦”,企業和群衆享受到更多同城化便利。

共構超5萬億級城市圈

毫無疑問,重慶、成都是雙城經濟圈的核心所在,各自為一方的主樹幹,并強化重慶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互動。

規劃綱要明确,着力打造重慶都市圈,推進中心城區加快集聚高端現代功能,推進璧山、江津、長壽、南川率先實作與重慶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推進涪陵、永川、合川、綦江—萬盛等支點城市加快發展,推進榮昌、銅梁、大足、潼南等橋頭堡城市特色發展,推動廣安全面融入重慶都市圈。

另一方面,着力打造成都都市圈,建設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試驗區,推進成德臨港經濟産業帶、成眉高新技術産業帶、成資臨空經濟産業帶建設和交界地帶融合發展。加強成都都市圈與綿陽、樂山、遂甯、雅安等城市協同,推動成都平原經濟區一體化發展。

從客觀實際層面來看,重慶和成都也都具備這種火車頭的帶動實力,兩大城市GDP均在兩萬億規模上下。

1月19日,重慶市釋出2021年重慶經濟運作資料,當年全市實作地區生産總值27894.02億元,同比增長8.3%,兩年平均增長6.1%,實作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其中,重慶第一産業實作增加值1922.03億元,同比增長7.8%,兩年平均增長6.2%;第二産業實作增加值11184.94億元,同比增長7.3%,兩年平均增長6%;第三産業實作增加值14787.05億元,同比增長9%,兩年平均增長5.9%。

十天後(1月29日),成都也正式釋出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全文,2021年,成都地區生産總值達1.99萬億元、增長8.6%,常住人口超過2000萬、跻身超大城市行列,天府國際機場建成投運、成為全國第三個擁有雙國際機場的城市。

盡管與重慶相比有一大截距離,且尚未邁過GDP兩萬億元大關,但如無意外,成都将在2022年邁上這個重要關口。據成都最新工作報告提出,2022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标是:地區生産總值增長7%左右。此外,成都将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主動搶占量子通信、元宇宙等未來賽道,力争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産總值12.8%以上。

科技含量更高

科技創新能力強弱,深度影響着高素質人才的去留,同時也決定了一座城市發展天花闆的高低。

近年來,重慶、成都這對兄弟雙雙晉升全國一線網紅城市,外地人看來這兩座城市是休閑娛樂好去處。而實際上,在大衆看不到的領域,科技硬實力方面也有進步。

2021年,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提速,超瞬态實驗裝置、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等科研平台加快建設,北京大學重慶大資料研究院、重慶醫科大學國際體外診斷研究院等研發機建構成投用;兩江協同創新區新引進科研院所10家,集聚院士團隊14個,分布式雷達驗證試驗場啟動建設,西工大重慶科創中心投入營運;15個高新區引進重大科技産業項目474個、總投資2604億元。

去年,重慶新增2所高校,新引進研發機構16家、累計達到104家,新增4個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聯合微電子中心獲批成為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市畜科院獲批建設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

從資料上看,重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分别達到118家、5108家、3.69萬家,有研發機構的規上工業企業占比預計達到30%。科技企業融資近4000億元,預計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比達到2.21%,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

推進産業轉型更新,重慶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分别增長18.1%、18.2%,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長15%以上。其中,2021年重慶汽車産業實作“整車+零部件”雙提升,博世慶鈴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等項目開工,比亞迪動力電池二期等項目建成,汽車産業增加值增長12.6%;電子資訊産業加快補鍊成群,計算機年産量首次突破1億台,京東方第6代柔性顯示面闆産線正式投産,華潤微電子12英寸功率半導體晶圓生産線、康甯顯示玻璃基闆前段熔爐等項目落地,電子産業增加值增長17.3%。

再看成都,創新主體也得以持續壯大,組建新型研發機構22個,新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産學研聯合實驗室23個。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2021年淨增高新技術企業1600餘家、總量達7800家,高新技術産業營業收入增長13.9%。

其中,生物醫藥、軌道交通裝備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叢集,獲批國家服務型制造示範城市、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177個重大項目竣工投産,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4%;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107家、居副省級城市第3位。

圍繞工業網際網路等重點領域,成都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121個,突破納米孔基因測序等核心技術100項,成功研制一批打破國外壟斷的高端裝備核心部件,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視覺終端專用晶片實作量産。

此外,成都組建注冊資本100億元的成都科技創新投資集團,建成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5個,技術合同成交額1220億元。出台禮遇“成都工匠”十條政策,大力推進青年創新創業,新落戶青年人才16萬人。

兩萬億元怎麼投

此次最新出爐的2022年重大項目名單,這兩萬億資金到底将投向哪裡?

據悉,此次共納入标志性重大項目160個,估算總投資約20367億元。其中,“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項目”的投資總量最大,達13461億元,包括世界級機場群項目、軌道交通項目、公路體系項目,長江上遊航運樞紐項目、毗領地區平台基礎設施項目、能源基礎設施項目,共涉及40個項目。

再進一步來看,軌道交通項目總投資達到3284億元,包括成渝中線高鐵、成達萬高鐵、渝西高鐵、渝昆高鐵(川渝段)。早在2021年9月,成渝中線高鐵建設已正式啟動,正線全長292公裡,設計速度350公裡/小時(預留400公裡/小時)。這條線路經重慶科學城、銅梁區、大足區進入四川省境内,經安嶽縣、樂至縣、簡州新城引入成都樞紐成都站,雖不能直接縮短實體距離,但成渝兩地往來将更加快捷。

能源基礎設施項目将投入7413億元,2022年度計劃投資379億元,占全年計劃額度的21%。兩年前,川渝兩省市已着力打造千億級天然氣基地項目,建設周期為2020年~2035年,總投資7100億元,其中“十四五”投資2700億元。力争到2025年,川渝實作兩地天然氣(頁岩氣)産量達630億立方米;到2035年,建成中國第一個千億級天然氣生産基地。

作為另一大重頭戲,協同建設現代産業體系項目72個,估算總投資5402億元,2022年度計劃投資728億元,涵蓋制造業、數字經濟、現代服務業、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等重點領域。其中,锂電、光伏、醫藥、半導體等項目較為突出。

跳出成渝兩大中心城市,宜賓也有兩大項目被納入協同建設現代産業體系項目,分别為宜賓锂電産業項目,宜賓三江新區锂電配套結構件及倉儲項目。

近年來,宜賓通過引入甯德時代,大力推動向锂電産業的轉型更新。早在2016年,宜賓市第五次黨代會就曾提出“産業發展雙輪驅動”戰略,除了白酒等傳統産業轉型更新,還有一輪便是培育智能制造、汽車、軌道交通等新興産業。随後,宜賓各級黨政團奔走各地,迅速開啟招商引資、定制服務、簽約落地之戰。宜賓迫切想告别以“一黑一白”(煤炭和白酒)為支柱的産業結構,希望借此讓“酒都”變成“锂都”。

2019年,宜賓牽手甯德時代,後者敲定在宜賓投資建設動力電池項目,逐漸推進建構完整的新能源電池及上下遊核心産業鍊體系,欲聯手将宜賓打造成中國西部新能源産業基地。同年12月底,甯德時代全資子公司四川時代動力電池生産基地項目開工建設。

2021年12月28日,宜賓三江新區管委會與甯德時代在成都簽署《四川時代七至十期項目投資協定》,标志着四川省與甯德時代的全面深化合作落地見效。2019年至今,甯德時代陸續宣布在宜賓建立動力電池工廠,總投資規模超500億元,項目分十期建設。目前,四川時代動力電池一期二期等項目已竣工投産,若十期項目順利竣工投産,宜賓基地将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單體動力電池生産基地。

此外,2022年重大項目名單還包括:共建科技創新中心項目30個,估算總投資750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27億元;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項目8個,估算總投資41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41億元;生态屏障項目4個,估算總投資133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8億元;公共服務項目6個,估算總投資206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8億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