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産業協同仍須發力 粵港澳大灣區亟待“1+1>2”

本報記者 張一鳴

曾經是中國最具有增長潛力的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在新發展格局下,與内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一直是頗受輿論關注的焦點。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香港和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動力,推動香港和深圳的科創合作和産業協同,善用兩地優勢,對兩地和區域的長期經濟發展非常重要,可以産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協同效應,為中國創造更多經濟效益。

發展優勢

“深圳和香港的融合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核心動力,未來香港和深圳的發展可以起到核心驅動的作用,但轉型過程并不容易,産業界和經濟界需要更強烈的大中國意識,其中香港可以成為更高水準制度性開放的前沿。”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俞建拖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随着中國邁入高品質發展新階段,城市群對經濟的服務支撐力不斷顯現,都市圈和城市群的發展将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在中國幾個主要的城市群中,長三角地區的城市群經濟體量最大,珠三角地區的城市群一體化水準最高,以占全國0.57%的面積彙聚了全國4.5%的人口。

普華永道中國内地思略特合夥人金軍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分析說,與其他城市群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産業結構更強、體量更大,機制上更多元和靈活,具有先天優勢。在産業增長上,更适合發展創新的标杆行業;在人才培育上,之前的流入人口大多都集中在密集型的加工産業,随着創新環境的優化,将吸引更多先進的人才,發力教育和醫療行業;在國際化上,香港是中國國際化的視窗,未來應不隻是港口和樞紐實體上的國際化,還要發展文化的國際化。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面積規模和經濟增速,均已超過包括東京灣、紐約灣和舊金山灣在内的世界其他三大灣區,2020年,深圳和香港兩個地區的經濟總量合計超過5萬億元,占到整個大灣區的45%。

普華永道亞太及中國主席趙柏基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金融服務和科技創新等領域具有領先的行業優勢,深港雙城融合發展有利于發揮這樣的“強強聯合”作用,積極推動兩地在人才、技術、資本等層面的雙向流動,在重要的科技産業領域攜手合作、優勢互補,這樣的融合發展必将為大灣區帶來核心增長動力。

近期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普華永道釋出《〈機遇之城〉系列特别篇——深港融合,共促兩地發展》中,将生物科技、新材料、新一代資訊技術、金融科技、新能源汽車、新能源作為适合深港發展的六個優先合作領域。

産業協同

俞建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堅實的發展基礎和卓越的發展前景,通過前瞻性的驅動政策和創新性的合作模式,在一些重點行業領域開展深度融合與合作,有助于對行業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和帶動區域整體的發展。

普華永道中國内地及香港市場主管合夥人梁偉堅表示,深圳和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兩個重要的中心城市,深港融合發展有利于開拓新的雙城發展模式和在重要前沿行業領域加深合作。深圳和香港未來應該在“産學研”層面進行多方面合作,兩地政府應研究深港口岸接壤土地的空間規劃政策,香港北部都會區應成為香港發展科創和深港融合的核心區域,香港流浮山、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對接深圳前海應先行成為北部都會區核心商業區,香港新田科技城應作為深港科創發展的經濟和人才中心,政府應考慮與企業進行公私營合作有助于分擔發展資金需求,還要考慮到智慧邊境将有效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

俞建拖坦言,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一體化水準最高的區域之一,在人的發展和包容性上都是城市群發展的标杆,未來要關注如何推動區域級的融合,特别是縮小區域内的差距,挑戰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的9個核心城市之外的粵西北和粵東地區,要考慮如何在消除區域差異的基礎上,把珠三角的活力擴大到更多地區,推動珠三角地區實作以人為中心的高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