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秋天第一瓜”竟不是南瓜,而是這“補血瓜”

說到秋天必吃的瓜,很多人都會想到南瓜。

其實,有一種瓜名氣雖然沒有南瓜大,但養生作用很強大,而且很适合現在吃。

不賣關子了,它就是——木瓜!

“秋天第一瓜”竟不是南瓜,而是這“補血瓜”

為啥說木瓜很适合秋季吃呢?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秋季吃木瓜,5大好處收入囊中

木瓜素有“百益之果”“水果之王”“萬壽瓜”等美譽。

愛吃木瓜的朋友,可以獲得以下5大好處——

1.胃的“保護神”

随着氣溫下降,不少人的老胃病又犯了。這時候,就很适合吃木瓜來養護胃。

木瓜之是以能養胃,要歸功于其所含的木瓜蛋白酶。

木瓜蛋白酶可以幫助人體分解肉類蛋白質,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消滅人體内的某些細菌和蛔蟲。

“秋天第一瓜”竟不是南瓜,而是這“補血瓜”

養胃小妙招:

●盡量挑青木瓜:木瓜蛋白酶在尚未熟透的青木瓜中含量最豐富,大約是紅木瓜的兩倍。

●生吃才養胃:木瓜蛋白酶遇上高溫就變性了,想要養胃,記得吃生的木瓜。

●飯後少量吃木瓜:可以幫助腸道消化難以吸收的肉類,有助于預防胃潰瘍、腸胃炎、消化不良等胃部不适。

2.天然“護肝寶”

在《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木瓜平肝和胃”,肯定了木瓜對肝的養護作用。

此外,現代醫學也證明了木瓜有益于肝髒:木瓜中的齊墩果酸,能護肝降酶、降血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癌細胞也有抑制作用。

3.預防貧血

木瓜中的鐵用處也不小。

鐵是紅細胞中血紅素的重要成分,從飲食中攝取足量的鐵可預防缺鐵性貧血。

4.增強免疫力

木瓜富含維生素C和蘿蔔素,可幫助機體修複組織,增強免疫力。

5.美容護膚

這背後的功臣仍然是咱們剛才提到的木瓜蛋白酶。

木瓜蛋白酶有溶解壞死組織的能力,兼具“選擇性濾過”功能,即分解老化皮膚而不傷害新生皮膚。

不過,千好萬好的木瓜,也有一些“小禁忌”,吃前必須知道——

木瓜有3個小禁忌,吃前必讀

1.不要一次吃太多

木瓜的胡蘿蔔素含量很高:每100克木瓜含870微克胡蘿蔔素。遠遠超過普通胡蘿蔔的蘿蔔素含量(160微克/100克)。

如果你一下子吃太多木瓜,胡蘿蔔素會攝入過量,多出的胡蘿蔔素會就分布到皮膚下儲存,進而“染黃”了皮膚。

“秋天第一瓜”竟不是南瓜,而是這“補血瓜”

不過,隻要停止或減少吃木瓜一段時間,體内多餘的胡蘿蔔素完全代謝後,皮膚就會恢複自然的顔色了。

建議:成年人每天吃木瓜不超過100克(約半個中型木瓜)。

2.孕婦千萬别吃

木瓜中含有的木瓜苷有增加子宮收縮的作用,煮熟了也沒法完全破壞。是以,為了避免意外流産或早産,孕婦就不要吃木瓜了。此外,過敏體質的人及體虛者,最好也少吃木瓜。

3.不要拿來豐胸

“木瓜能豐胸”的說法由來已久,其實并不靠譜!

事實上,乳房的大小主要由脂肪的含量決定。

一般來說,體型瘦小,皮下脂肪少者胸部相對較平坦,而肥胖者胸部較豐滿。

然而,木瓜并不含有促進乳房發育的激素,也沒刺激雌激素生長作用的物質。

除了直接吃木瓜,還可做成食療,好吃又養人——

木瓜這樣吃,美味又養人

1.木瓜沙拉

如果覺得生吃木瓜單調,不妨做成沙拉。

做法:木瓜削皮切塊,再加入其他可生食的蔬果,如火龍果、猕猴桃、番茄、生菜等;接着加入适量橄榄油、沙拉醬、白醋、糖、鹽等,拌勻即可食用。

“秋天第一瓜”竟不是南瓜,而是這“補血瓜”

2.木瓜銀耳排骨湯

材料:木瓜100克、銀耳50克、排骨200克、蔥姜适量。

做法:銀耳撕小塊、木瓜切塊備用;排骨切塊焯水備用;鍋裡加入适量清水,加入排骨、蔥姜;大火煮沸後,加入銀耳,小火慢炖1小時;最後放入木瓜,炖10分鐘左右,加鹽調味即可。

營養點評:此湯可滋陰潤肺,适合口幹舌燥、陰虛火旺的人,還能美容養顔。

“秋天第一瓜”竟不是南瓜,而是這“補血瓜”

3.陳醋焖木瓜

材料:青木瓜1個、老姜100克、花生粒100克、陳醋3勺。

做法:木瓜、生姜洗淨切好備用;鍋裡燒水煮開,放入花生粒,煮3分鐘撈出;重新起鍋,鍋燒熱後,放入少量油,爆香姜片,再倒入木瓜和花生一同翻炒;炒約3分鐘後,加入陳醋和半碗水,蓋上鍋蓋,中火焖燒;待焖燒至鍋中僅有2勺水,加鹽調味,蓋鍋蓋再悶2分鐘即可。

營養點評:這道食療有滋養補益、解表散寒的作用,很适合秋冬食用。

最後給大家說說怎麼挑到一個優質的木瓜——

木瓜這樣挑,家人誇你到明年

一看

新鮮的木瓜,表皮會比較光滑,瓜蒂鮮綠。

相反,表皮有傷痕的木瓜容易腐爛,就不要選了。

如果你想馬上吃,可以挑選看起顔色比較黃的。

“秋天第一瓜”竟不是南瓜,而是這“補血瓜”

二聞

還沒熟的木瓜通常沒啥味道,而已經熟了的木瓜,會有一股清香味。

三捏

不想被老闆打,記得輕輕的捏,别把木瓜捏壞了。

如果能捏得動,又不會太軟,說明木瓜剛剛好。

反之,完全捏不動說明太還沒熟,而捏下去太軟,則說明熟過頭了。

來源 | 健康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