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名家鑒賞》編輯首發

張熊 花鳥作品
張熊 喜愛收藏金石書畫,一生收藏了一萬多件古董珍玩,名揚藝林,被稱為“滬上寓公之冠”。張熊最擅長畫花卉,縱逸似周之冕,古媚似王武。尤其善于畫大幅的牡丹,屏山巨幛,以尋丈計者愈見力量。他畫的花鳥、草蟲、蔬果、人物、山水都很有功力,精篆刻,繪畫注重寫生,亦善八分書。花鳥畫初亦宗恽南田,後自成一家,富于時代氣息,極受社會稱贊。
張熊(1803~1886),字壽甫,号子祥,又号鴛湖外史,郭容光《藝林悼友錄》記載“家世吳江,入籍秀水。居毛家坊,曰至德堂。堂右小室,以庭有銀藤花一本,因名銀藤花館”。工畫,喜填詞,谙音律。太平天國戰亂後,遷居上海,以賣畫為生,是最早寓居上海的畫家之一。以花鳥畫揚名海上,其畫改變了傳統文人畫的畫風,雅俗共賞,是海上畫派的先驅人物。“海派”是相對于北京的“京派”而言,是在中國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的社會曆史變遷中産生的。
張熊的繪畫用色豔而不俗,作品雅俗共賞,帶動了一批畫家活躍于畫壇,時稱鴛湖派,是當時在上海、蘇杭一帶比較流行的畫風。從其學畫者甚衆,授徒自有一套由淺入深的方法,其課徒畫稿200餘頁,民國時期由中華書局印行,今猶再版行世。清同治中(1862—1874),宮廷征畫士,潘祖蔭舉薦張熊,推辭不赴,以鬻畫終其身。卒年八十四。妻鐘惠珠,字心如,嘉興人。工畫梅竹及著色花卉,娟秀有緻。鹹豐九年(1859)作《花卉圖》,有稱于世,别有傳。與任熊、朱熊合稱“滬上三熊”。
張熊,别署鴛湖外史,西廂客,髯參軍。清秀水上舍生。早居吳江平望鎮,移寓郡城毛家坊,後遷鋤家灘。畫師石西谷渠,學傳神。不樂為政。從夏之鼎茝谷授寫生,三年學成,出行于世。學者甚衆。昭文蔣霞竹稱其“縱逸如周服卿,古媚似王忘庵。”賦色鮮豔,愈見力量,古雅絕俗,不離規矩。同光之際,為滬上寓公冠。有銀藤花館,位置精雅,壁無纖塵。喜填詞,擅小令,葺笛弄晚風樓為歌曲處。兼諧音律,八分篆刊,乃其餘緒。
張熊的繪畫淵源和師承早有研究和梳理,他說,張熊的繪畫淵源大多出之“吳門畫派”,少年從湖州石渠(西谷)、蘇州夏之鼎(茝谷)學畫,得花鳥寫生之法;後取法前人周之冕(服卿)、王武(忘庵),得縱逸古媚之趣;晚年吸取陳淳(道複)的潑墨法和恽壽平(南田)的沒骨法。
張熊對繪畫不斷學習和探索,兼取諸家之長,自成一家風格。方國權稱張熊“于畫無不精善,舉凡花卉、翎毛、草蟲、山水、人物樣樣精到,尤擅大幅牡丹,以尋丈計者愈見力量。同時,他灑落清逸的書法和題詩,豐富了畫的意趣和内涵,詩、書、畫三藝并美,成為其繪畫的重要特色。”
如果隻是畫得好,張熊無法成為海派的先驅,張熊的貢獻在于思想上的突破,突破晚清正統繪畫的局限,敢于由雅入俗,既追求繪畫的藝術水準,又考慮市場的需求,使原來束之高閣的小衆的文人畫,走向商業化、世俗化、大衆化,進而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
張熊長于詩詞,從其畫作的題詞中,可見其作品雅俗共賞的意趣。
張熊被稱為海派先驅,還因為他獎掖後學,廣收弟子,後繼有人。朱熊、王禮、任伯年等都受過張熊的幫助和支援。張熊年長吳昌碩三十多歲,和其結成忘年交,詩歌唱和
張熊不但繪畫技藝精湛,而且善于教授弟子,有《張子祥課徒畫稿》傳世。他弟子衆多,其中以巢勳和周镛最為著名。巢勳依據張熊家所藏原版,再版了《芥子園畫傳》;周镛也臨過《芥子園畫傳》,畫四百餘稿。這對《芥子園畫傳》的儲存和傳播有重要作用。時至今日,《芥子園畫傳》仍是初學畫者的重要教材。
張熊還帶動了朱熊、蒲華、楊伯潤、吳滔、潘振镛和金蓉鏡等一批嘉興畫家橐筆海上,成為海派前期的重要力量。
本文由《閩農畫苑》編輯
本文由公衆号《閩農畫苑》編輯首發
圖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必删。
關注 名家鑒賞 閱讀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