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名家鉴赏》编辑首发

张熊 花鸟作品
张熊 喜爱收藏金石书画,一生收藏了一万多件古董珍玩,名扬艺林,被称为“沪上寓公之冠”。张熊最擅长画花卉,纵逸似周之冕,古媚似王武。尤其善于画大幅的牡丹,屏山巨幛,以寻丈计者愈见力量。他画的花鸟、草虫、蔬果、人物、山水都很有功力,精篆刻,绘画注重写生,亦善八分书。花鸟画初亦宗恽南田,后自成一家,富于时代气息,极受社会称赞。
张熊(1803~1886),字寿甫,号子祥,又号鸳湖外史,郭容光《艺林悼友录》记载“家世吴江,入籍秀水。居毛家坊,曰至德堂。堂右小室,以庭有银藤花一本,因名银藤花馆”。工画,喜填词,谙音律。太平天国战乱后,迁居上海,以卖画为生,是最早寓居上海的画家之一。以花鸟画扬名海上,其画改变了传统文人画的画风,雅俗共赏,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海派”是相对于北京的“京派”而言,是在中国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历史变迁中产生的。
张熊的绘画用色艳而不俗,作品雅俗共赏,带动了一批画家活跃于画坛,时称鸳湖派,是当时在上海、苏杭一带比较流行的画风。从其学画者甚众,授徒自有一套由浅入深的方法,其课徒画稿200余页,民国时期由中华书局印行,今犹再版行世。清同治中(1862—1874),宫廷征画士,潘祖荫举荐张熊,推辞不赴,以鬻画终其身。卒年八十四。妻钟惠珠,字心如,嘉兴人。工画梅竹及著色花卉,娟秀有致。咸丰九年(1859)作《花卉图》,有称于世,别有传。与任熊、朱熊合称“沪上三熊”。
张熊,别署鸳湖外史,西厢客,髯参军。清秀水上舍生。早居吴江平望镇,移寓郡城毛家坊,后迁锄家滩。画师石西谷渠,学传神。不乐为政。从夏之鼎茝谷授写生,三年学成,出行于世。学者甚众。昭文蒋霞竹称其“纵逸如周服卿,古媚似王忘庵。”赋色鲜艳,愈见力量,古雅绝俗,不离规矩。同光之际,为沪上寓公冠。有银藤花馆,位置精雅,壁无纤尘。喜填词,擅小令,葺笛弄晚风楼为歌曲处。兼谐音律,八分篆刊,乃其余绪。
张熊的绘画渊源和师承早有研究和梳理,他说,张熊的绘画渊源大多出之“吴门画派”,少年从湖州石渠(西谷)、苏州夏之鼎(茝谷)学画,得花鸟写生之法;后取法前人周之冕(服卿)、王武(忘庵),得纵逸古媚之趣;晚年吸取陈淳(道复)的泼墨法和恽寿平(南田)的没骨法。
张熊对绘画不断学习和探索,兼取诸家之长,自成一家风格。方国权称张熊“于画无不精善,举凡花卉、翎毛、草虫、山水、人物样样精到,尤擅大幅牡丹,以寻丈计者愈见力量。同时,他洒落清逸的书法和题诗,丰富了画的意趣和内涵,诗、书、画三艺并美,成为其绘画的重要特色。”
如果只是画得好,张熊无法成为海派的先驱,张熊的贡献在于思想上的突破,突破晚清正统绘画的局限,敢于由雅入俗,既追求绘画的艺术水准,又考虑市场的需求,使原来束之高阁的小众的文人画,走向商业化、世俗化、大众化,从而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
张熊长于诗词,从其画作的题词中,可见其作品雅俗共赏的意趣。
张熊被称为海派先驱,还因为他奖掖后学,广收弟子,后继有人。朱熊、王礼、任伯年等都受过张熊的帮助和支持。张熊年长吴昌硕三十多岁,和其结成忘年交,诗歌唱和
张熊不但绘画技艺精湛,而且善于教授弟子,有《张子祥课徒画稿》传世。他弟子众多,其中以巢勋和周镛最为著名。巢勋依据张熊家所藏原版,再版了《芥子园画传》;周镛也临过《芥子园画传》,画四百余稿。这对《芥子园画传》的保存和传播有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芥子园画传》仍是初学画者的重要教材。
张熊还带动了朱熊、蒲华、杨伯润、吴滔、潘振镛和金蓉镜等一批嘉兴画家橐笔海上,成为海派前期的重要力量。
本文由《闽农画苑》编辑
本文由公众号《闽农画苑》编辑首发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关注 名家鉴赏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