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法家邢侗《來禽館帖》發現始末

書法家邢侗《來禽館帖》發現始末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來禽館帖》刻石,穿越了三百多年的塵封,奇迹般的出現。轟動了神州大地,震驚了中外文壇。吸引了大批文化、書法學者、曆史學家前來參觀、考察、學習、研讨、交流。

這似乎是偶然,似乎又有定數,更似乎與一位老文化工作者有緣。他就是先父,原臨邑縣文化館員傅旭亭(1922-1993),1942年參加工作,1975年退休,後改離休,享受副處級待遇,退休後仍在原機關幫助工作。

對于《來禽館》碑刻,他早就聽說過,但一直沒發現實物,始終是個打不開的心結。直到1980年春,耳聞在宿安街有《來禽館》石碑,經館上司同意,帶領在文化館幫助工作的齊明文,于6月下旬,二人冒酷暑騎自行車來到三十華裡外的宿安,在宿安鄉文化站王傳和同志的配合下,立即在宿安街召開群衆會議,發動群衆提供線索,幾天下來無果。

他們回到供銷社旅館商量下一步的對策。決定改變政策,一是圍繞邢氏詞堂劃定重點區域;二是選準重點戶,主要是邢侗的後人。召開座談會、入戶訪談,宣講政策,明察暗訪,搜集線索,尋找珠絲馬迹。

一天清晨,他們來到一戶院門破落,無人居住的院内,發現水缸周圍,用石條圍着,石條上有刻字,經仔細辯認,正是邢侗上石的《唐人雙鈎十七帖》等碑石十四塊。見此,如撥雲見日,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經通路該住戶的主人叫邢數年,幾年前全家去了新疆。為了確定文物的安全,遂找來村主任崔永禮,将這些碑刻運到鄉政府儲存。

書法家邢侗《來禽館帖》發現始末

工作的突破,一位近六十歲的老人,完全忘記了天氣的炎熱和工作的勞累,繼續走訪有關住戶,促膝談心,講明保護文物的重要性,動員他們主動交出所收藏的文物。接下幾天來,又有幾家将鋪在門台上、壘在豬圈内或收藏的碑石,主動奉獻出來,共收集了二十六通。

經走訪還了解到,在宿安街還有邢太公像,不知流落誰家。得知這一線索後,繼續走訪,當來到邢氏祠堂舊址處,觀賞了邢侗當年手植的皂角村。據村裡老人講,這棵樹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曆史了,六七十年代曾一度枯萎,隻剩下兩枝樹幹,幹枯葉疏,不知為什麼,今年老樹還童,枯枝又冒出新芽,枝繁葉茂。是迎合舊藏重制天日嗎?不得而知。

這個院裡住着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是村裡的五保戶,多年居住在這裡,讓她搬遷,說什麼也不同意。是不是她能了解更多的情況呢?抱着這一想法,先父坐下來和老人家談心,講明來意。得悉她家也是邢侗後人,便開始做老人家的說服。首先肯定邢氏後人保護文物有功;其次文物不出難以揚名;三是自已儲存難以長久,獻給政府會妥善保護,永駐史冊,讓世世代代銘記他們的先人,最終做通了老人的說服。

當問太公像時,老人沒說話,隻是用手向上指了指西牆,順着老人指引的方位,用錘子輕輕敲開薄薄的一層牆皮,是一個方龛,裡面珍藏一木刻雕像,正是邢太公像。

經過一個多月的搜集工作,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經縣裡決定,這些文物由縣文化館儲存,并特批500元獎金,根據貢獻文物多少,分别獎勵120元、90元、20元、10元、5元不等。之後又陸續從邢侗後人手中征集到邢慈靜手劄、詩文和手臨《蘭亭序》,以及她主刻的《芝室集帖》木刻七通。

這批文物的現世,立刻引起了各級上司和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1985年決定重建“來禽館”,投資40萬元,1986年破土動工,曆時三年建成。由于建立不在原址,故更名為“邢侗紀念館”。将來禽館諸石陳列于内,供各界人士觀賞、學習、研讨。1992年5月20日舉行開館典禮,這也是臨邑舉辦的首屆邢侗書法藝術節。

開館之日,縣上司握着我父親的雙手說:“是您的挖掘收集,使邢侗書法和來禽館獲得新生,功不可沒。邢侗後人感謝您!全縣人民感謝您!”父親微微一笑說:“應該的,我心願了啦。”

一句“心願了啦”,道出了一個老文化工作者的心聲。

書法家邢侗《來禽館帖》發現始末

作者簡介:傅宗國,曆史文化學者,中國名鎮志《德平鎮志》專職顧問。

1956年出生,臨邑縣德平鎮傅家村人,1975年參加工作,中共黨員,大專文化,先後擔任臨邑縣文化館攝影員,縣警察局預審員,預審股副股長,縣委政法委幹事,臨邑縣打擊經濟犯罪辦公室副主任、主任,縣警察局第一任政委,縣委政法委副書記,縣委610辦公室主任等職,享受副縣級待遇。退居二線後,潛心研究地方文化史,其作品多現于報刊、雜志。

曾為臨邑南廣場冠名“明德廣場”和為德平中心公園冠名“平昌公園”,并賦予豐富的文化内涵。2012年影印出版《德平文獻彙略》,2019年對《德平文獻彙略》點校待出版。多年來,緻力于做傳承曆史文化血脈的踐行者,成就經典的薪火傳遞者,弘揚光大民族精神的前行者,信仰一生學習的修練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