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于永正:課堂教學就是解決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

作者:談文化論教育
于永正:課堂教學就是解決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

教學中,普遍存在着重視第二課時、淡化第一課時以及第一課時教學目标越位等現象。我們應注重第一課時教學目标的優化,采取适切的教學政策,為提升第一課時教學的有效性服務。張慶老師提出課堂教學應“倡簡、務本、求實、有度”。

于永正老師也曾指出,課堂教學就是解決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反觀現在的一些公開課,第二課時居多,第一課時鮮有人講,即使有人講第一課時,也都是對字詞以及整體感覺過程的極力壓縮,而把大量的時間留給了句段品讀,似乎隻有這樣才能彰顯課堂精彩。

第一課時被“異化”與“越位”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學生越來越不會寫字,越來越不會讀書,這些現象不禁令人深思:第一課時怎麼了?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尴尬的境地呢?怎樣才能上出第一課時的精彩呢?教師首先要對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标有明确的定位,即需要解決第一課時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

☞第一課時“教什麼”——明确課時目标

怎樣才能對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标進行合理定位,做到不越位、不錯位,并讓第二課時的閱讀真正有效呢?這就需要教師對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标有一個明确的界定。許多教育界的優秀教師其實都對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标做了這樣的要求:“第一課時應以字詞教學為主,在引導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厘清文脈,為第二課時做好準備。”這是教師對第一課時教學目标定位的普遍共識。

小編認為,要想使第一課時的教學更加有效,教師可以把第一課時的教學基本目标定義為四個方面:識字寫字、了解詞語、讀通課文、感覺全文。在這一目标的引導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采取“基本目标+變式”的教學模式,這也就是說要求教師能夠在遵循第一課時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根據文本内容的特點,或增或減,靈活運用,把每一篇的目标制訂得更為精準、樸實,這樣才能使第一課時的教學更具有挑戰性,讓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于永正:課堂教學就是解決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

如在教學《孔子遊春》一課時,正常的教學目标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大緻了解課文内容,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事情。(3)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新詞。在這一課的第一課時的教學中,針對學生對孔子了解較少的情況,教師可以先把“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緻内容”的教學目标,提升為“搜集孔子的相關資料,了解孔子在教育上作出的貢獻以及他的教學主張,并結合課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教育弟子的方法,以使學生能夠真正對文本内容有正确、合理的認知”。

其次,就要求學生能夠達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基本目标;學會本課的生字詞,圈畫批注出自己對課文基本的了解感悟以及不了解的句子,并做好标注,為第二課時有針對性的聽講奠定基礎。

☞第一課時“怎麼教”——優化教學政策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也是如此,由于每篇課文的題材、内容、長短、學情等都不同,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也應有所差別。教師應注重對第一課時的教學環節進行優化,以期取得更高的教學效益。

搜集資料,拓寬學習管道

當今社會是知識與網絡的社會,學生擷取知識的管道是多樣的。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文本内容的特點,鼓勵學生多管道搜集資料,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豐富學生對課文的認知,提升第一課時教學的效果。

如在教學《神奇的克隆》一課時,考慮到“克隆”這個新鮮的詞語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在課前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從網上查閱關于克隆技術的相關資料,以使學生對克隆技術有初步的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這個教學目标的引領下,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對克隆的了解就不僅僅局限于課文中介紹的方面,而是對克隆技術對人類、對醫學以及它的優勢與危害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認識,擴大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學生的能力。

于永正:課堂教學就是解決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

重視文題,抓住文本切入時機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不僅與文本内容有着密切的關系,更是作者精心選擇的,是作者智慧的凝聚,是以,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借助題目引導學生感覺課文内容,以促進學生對文本内容的初步感覺。

如在教學《愛之鍊》一課時,在闆書課題之後,教師就可以直接從課題切入,讓學生說說看到課題自己有什麼疑問,引導學生展開閱讀。在教師的啟發與鼓勵下,有學生提出:什麼是愛之鍊?課文為什麼要以愛之鍊為題目?愛之鍊是怎樣進行傳遞的?這篇課文主要想告訴我們什麼?……學生提出的問題恰好是解讀課文的重要線索。

這樣鼓勵學生帶着問題閱讀課文,不僅能幫助學生解決生字詞的任務,還能促進學生對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這樣教學,水到渠成,可以使學生順利由第一課時的學習向第二課時的學習過渡。

初讀指導要樸實

于永正老師曾經強調“書讀不熟,不開講”。對于課堂教學來說,讀通順、讀流暢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在第一課時教學中,讀可以使學生對文本中的語言文字有更為直接的感受與體會,使學生與作者之間有初步的溝通,為第二課時中學生的自主閱讀奠定基礎。

是以,在第一課時的朗讀指導方面,教師就需要遵從“扣讀導悟,以讀見悟”的教學原則,也就是說在學生朗讀的時候首先讓學生讀懂語言,再通過讀來檢查學生對課文的感悟程度。如此教學,才能使第一課時中的朗讀指導更為紮實有效。

如《安塞腰鼓》一文主要運用了大量的短句,營造出激烈的氣氛。在朗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反複朗讀,讀出課文所要表現的氣勢。針對課文中短句較多的特點,要讓學生注意讀好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與停頓。比如課文一開始就是以一句話獨立成段“一群茂騰騰的後生”,在這句話後面停頓的時間要稍微長一點,再進入下一段的朗讀。再如“但是,看”獨立成段,教師要鼓勵學生讀出短句中轉折的意味。“好一個安塞腰鼓”在課文中反複出現了幾次,每一次都是獨立成段,學生讀的時候不僅要讀出段與段之間的停頓,還要讀出感歎句應有的色彩……

在學生把課文真正讀透讀熟的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簡單說說自己對課文的了解,這樣一來,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覺也将會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就這樣,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把引導學生讀好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放在重要位置,才能真正做到書不讀熟不開講,為第二課時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于永正:課堂教學就是解決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

重視識字寫字教學指導

國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讀好書,寫好字,習好文。是以,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教師也要注重對學生識字寫字的指導,以幫助學生落實識字寫字過程,提升學生的識字寫字品質。

如在教學《麋鹿》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邊讀課文,邊畫出這一課的生字詞,然後把這些生字詞多讀幾遍,借助工具書了解生字詞的意思。課文中要求會認的字有“悄、跋、覓、匿、爵、墅”,要求會寫的字有“姜、哺、沼、涉、殖、沛”,還有許多易錯字,學生在書寫的時候很容易混淆,“跋”的右邊部分很容易寫成“發”與“友”,“沛”字右邊部分許多學生會把中間的一豎寫成點、豎……

對于學生書寫中出現的易錯的地方,教師要注重對其進行正确的指導,并注重巡回檢查,及時指出學生書寫中存在的問題,以避免學生出現易錯字的慣性現象,進而幫助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升識字教學效果,真正使第一課時教學中學生的識字情況得到落實。

小編有話: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隻有對教學目标定好位,并根據教材内容的特點,不斷優化教學政策,才能讓第一課時的教學更為紮實、樸實、真實。

于永正:課堂教學就是解決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