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物市集#正所謂“一入宮門深似海”,豪華的宮廷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某些女孩子的夢想。然而她們所不知道的是,看似富麗堂皇的皇宮其實也是一個充滿着血腥和争鬥的權力場。無數美麗的女孩為了争奪權力而深陷其中,最終不可自拔。
就讓我們跟随《資治通鑒》,進入1000多年前的北魏,看看宮廷中的女人戰争,到底有多麼可怕。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母貴子死與文明馮太後的崛起</h1>

北魏,是由鮮卑族建立的政權。與漢人不同,鮮卑族的女人地位頗高,有着強烈的參政欲望。北魏拓跋皇室入主中原後,為了避免呂後式的女主之禍,狠心制定了一個恐怖的規矩,那就是“子貴母死”。根據《資治通鑒》記載:
“後宮産子将為儲貳,其母皆賜死。”
也就是說,儲君的母親,必須賜死。推行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防止後妃通過母子親情幹預朝政。自道武帝拓跋珪開始到孝文帝,幾乎每一代北魏君主都奉行了這個恐怖的制度。但是這項恐怖的制度,卻催生了一個幸運兒,他便是文明太後馮氏。
馮太後出身于北燕皇族。北燕被北魏消滅後,馮氏便沒入了皇宮。然而馮氏非常幸運,她的姑母馮昭儀早就得到了皇帝的寵幸。是以馮氏在後宮,并沒有吃什麼苦。相反,馮氏還被舉薦到文成帝身邊,成為了貴人。
雖然馮氏在後宮位階很高,但是并不受文成帝喜歡。而馮氏的不受寵,反而為她漁翁得利。原來,文成帝喜歡李貴人,而李貴人則生下了未來的獻文帝——拓跋弘。根據“母貴子死”原則,李氏自然活不了,很快便被賜死。而馮氏則扶搖直上,被冊立為皇後。
和平六年(465 年),文成帝逝世,拓跋弘繼位(即獻文帝),馮氏被尊為皇太後。由于當時拓跋弘年僅13歲,是以馮太後得以臨朝稱制,将朝政緊緊攥在自己手中。
在“母貴子死”制度的幫助下,馮氏當上了太後;同樣利用這一制度,馮氏還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原來,獻文帝非常寵愛一名姓李的嫔妃,而這名妃子産下了未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馮太後自知與獻文帝沒有什麼血緣關系,母子間沖突不斷,是以她變想将拓跋宏從他的生母手中奪過來。
是以,馮太後再次祭出“母貴子死”的舊制,不顧獻文帝的反對,處死了李氏,并親自撫養太子拓跋宏。孝文帝繼位後,馮氏不僅以太皇太後身份再度臨朝聽政,更努力在孝文帝身邊培植自己的接替者,而新一輪的後宮權鬥也是以拉下了序幕。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馮氏姐妹的血鬥</h1>
孝文帝剛一繼位,馮太後就做主将自己的兩個侄女——馮潤(姐)和馮清(妹)嫁入了後宮。然而在馮氏姐妹之前,孝文帝還有一個姓林的皇後。而這位姓林的皇後,為孝文帝産下了太子拓跋恂。作為北魏的實際統治者,孝文帝自然不會容忍其他姓氏的女人威脅馮家的權勢。是以馮太後再次以“子貴母死”為名,強硬地處死了林皇後。
最終,“有姿媚”的姐姐馮潤替代了林皇後的位置,得到了孝文帝的寵愛。然而也怪馮潤倒黴,不久後,她便不幸患上了天花。為了防止她将天花傳染給孝文帝,馮太後勒令馮潤出家為尼。
而馮清則幸運地繼承了姐姐的位置,成為了北魏的後宮之主。但是對于馮清,孝文帝并不算非常喜歡。他之是以将馮清冊立為皇後,無非是顧忌自己飛揚跋扈、殺伐果斷的奶奶。馮太後去世後,馮清的地位陡然下降。
原本,馮清負責撫養太子元恂(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鮮卑姓拓跋氏全部改為漢姓元氏)。為了防止馮清像文明太後那樣臨朝稱制,孝文帝強行将元恂奪了過來,并自己撫養。進而徹底切斷了馮清與太子的聯系。
不過馮清也不甘示弱:既然手中沒有了太子,再立一個不就行了。于是,馮清将目光投向了皇次子元恪。不過在當時,元恪的生母高氏仍在。于是馮清有模有樣地模仿自己的姑母,祭出了母貴子死的原則,強行殺害了高氏。而當時,孝文帝剛剛遷都洛陽,對原在平城的高氏愛莫能助。
就這樣,馮清成功奪走了皇次子元恪的撫養權。不過馮清機關算計,她的勝利果實卻被另一個女人所奪走,而這個女人正是她的姐姐——馮潤。
原來經過3年的精心調養,馮潤的病又好了。孝文帝聽說此事後,立即派宦官将馮潤迎入洛陽,冊封為僅次于皇後的左昭儀。對于自己的妹妹,馮潤似乎沒有親情可言。在她看來,妹妹的皇後之位本來就是自己的。妹妹比自己年幼,長相也不如自己,憑什麼坐在皇後的位置上?
是以,馮潤不斷在孝文帝面前構陷馮清,而孝文帝本來就憎恨于馮清擅自誅殺高氏。是以,孝文帝頒下诏書,廢掉了馮清。而馮清的辛苦經營,也全部落入馮潤的手中,其中包括皇次子元恪。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機關算盡,馮氏的覆亡</h1>
馮潤鬥倒了妹妹,下一個目标自然是皇太子元恂了。當時,元恂的生母早已被殺,完全失去了外戚的保護。雖然元恂還有孝文帝的撫育和保護,但由于他“不好書學,體貌肥大,深忌河、洛暑熱,意每追樂北方”,是以和孝文帝的沖突越來越大。
在舊貴族的撺掇下,元恂多次和緻力于漢化改革的孝文帝的唱反調,甚至狂言,等他繼位,就要遷都回平城。就此,元恂愚蠢地失去了最後一層保障,那就是他的父親。
馮潤見此機會,不斷地在孝文帝面前構陷元恂。最終,孝文帝果然大怒,賜死了自己的親生兒子,而他的生母林氏也被廢為庶人。
在馮潤的苦心經營下,元恪取代了兄長的地位,成為了太子。而她也成功地由昭儀,升格為皇後。此後,馮潤精心撫養元恪,母子倆雖然沒有血緣關系,卻建立了深厚的母子情義。正如《資治通鑒》記載:
”三日一朝幽後,後拊念慈愛有加。高祖出征,世宗入朝,必久留後宮,親視栉沐,母道隆備。”
可以想象,一旦孝文帝去世,馮潤必将借助元恪,成為第二文明太後。然而天日昭昭,老天絕不會馮潤這樣的惡女得意太久。
馮潤為人不守婦道,她經常趁孝文帝出征之機,忙着給皇帝戴綠帽。為此,馮潤還将高菩薩等帥哥裝扮為宦官,在夜幕的掩蓋下颠鸾倒鳳。
但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馮潤的任意妄為最終敗露了。原來,孝文帝有一個妹妹,号曰彭城公主,原本是歸附北魏的南朝宋皇室成員劉承緒的妻子。
劉承緒死後,馮潤做主,想将她改嫁給馮潤的同母弟、北平公馮夙。然而,彭城公主更喜歡大臣王肅。雖然彭城公主極力反抗,但最終仍被馮潤強行逼婚成功。
婚後不久,彭城公主便打聽到了馮潤出軌的醜事。于是,她連夜帶着十多個随從,向孝文帝告知了這一切。聽聞皇後悍然出軌,孝文帝差點被吓倒。于是他連忙停止了南征戰争,回到洛陽調查此事。
經過審問,孝文帝果然在馮潤的宮中發現了兩個帶把的宦官。不過,精明的孝文帝并沒有直接廢掉甚至殺掉馮潤。畢竟馮氏在北魏家大業大,不好打草驚蛇。就這樣,馮潤雖保留了皇後的位置,但被打入了冷宮,不再與元恪相見。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四、最後的“母貴子死”</h1>
前文也提到,馮氏一族以“母貴子死”舊制,屢次殺害威脅自己的地位的嫔妃。然而誰也沒成想,馮潤卻成為最後一個“母貴子死”制度的犧牲品。
經過漢化改革,孝文帝已經廢除了“母貴子死”制度。但在廢掉馮潤後不久,孝文帝便病入膏肓。他深知,若不盡早處理掉冷宮中的馮潤,太子元恪繼位後一定會将她尊為皇太後。以馮潤的心計,肯定能将元恪玩弄于股掌之間。
是以,孝文帝留下遺诏,要馮潤和自己一同殉葬。元宏的庶弟北海王元詳拿着毒藥,奉命前往馮潤宮裡,要她飲鸩自盡。然而望着即将到手的皇太後皇冠,馮潤又如何會甘心?是以,馮潤奔走呼号,就是不肯死。
元詳見馮潤如此不配合,隻好無奈地歎道:“撬開她的嘴,往裡灌毒藥!一代毒後馮潤就此暴斃于冷宮。
更諷刺的是,元恪繼位後不僅迅速追尊生母高氏為文昭皇後。同時,元恪還找到了自己的舅父,并對他們進行了封授。同時,元恪還将舅父高偃之女納為貴人,後冊為皇後。
就這樣,馮氏姐妹的苦心經營,卻讓高氏一族摘了桃子。高氏“數日之間,富貴赫奕”,從此他們取代了馮氏,成為了北魏一朝的新貴。
權力是一時的,智慧是永恒的。在筆者看來,權謀永遠隻是權宜之計,絕非立國、立族乃至于立身之本。權謀雖然能夠得逞于一時,卻豈可得志于一世?馮氏姐妹機關算盡,以殘酷的計謀殘害其他嫔妃,甚至互相算計,最終卻作法自斃,落得個服毒暴斃的下場。
司馬光之是以記載這段故事,就是為了驚醒後人,權謀和陰謀固然重要,但絕不可為國家、民族、家庭以及個人的立身根基。欲了解更多曆史的智慧,可以多讀讀《資治通鑒》。畢竟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鑒》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
但是對于普通大衆來說,閱讀文言文還是比較吃力的。是以,陶陶向大家推薦一套好書——《白話資治通鑒》。這套書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台灣大學國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領銜主持,集27位教授、學者,曆時3年,合譯而成。
因為編纂此書的學者本都是國學大家,是以這套書絕不是現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濫造、攜帶私貨的資治通鑒。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鑒》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做為曆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劃算,因為這一套在頭條做活動,一套十大學,原價498,現在頭條讀者隻要208,可以說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連結購買。之前的1.3萬本賣完了,現在又新進一批,數量不多,就快沒庫存了:
白話資治通鑒【全套共10本】 ¥208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