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一生完成了逾萬例開顱手術,有人說他是“華佗再世”“萬顱之魂”;他出版了我國第一部《腦血管造影術》,将我國腦外科診斷水準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縮短了30年;他不斷向疑難重症發起挑戰,帶領團隊一次又一次地勇闖生命禁區。他就是我國神經外科“大廈”的奠基者和守護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
1925年,王忠誠出生于山東省煙台的一個普通家庭,1944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北平醫學院。1950年,王忠誠畢業後配置設定到天津總醫院外科擔任住院醫生。1952年,衛生部在天津總醫院建立第一個腦系科,他主動報名,做了我國神經外科創始者趙以成的助手,成為第一代為數不多的神經外科醫生。
1955年,王忠誠随趙以成一起調到北京同仁醫院,建立我國第一個神經外科。當時,診斷難是困擾神經外科界的一道難題,我國采用的檢測手段為“氣腦造影”,比西方國家的“腦血管造影”落後,面對困境,王忠誠決定自主創新攻堅。
為了掌握先進的“腦血管造影”技術,王忠誠在缺少防護的情況下,無數次暴露在放射線中做實驗。當時他做一次腦血管穿刺的Ⅹ光驗證,所接受放射線的劑量就相當于做胸透大夫幾個月的總和,由于超大劑量反複接觸放射線,他的白血球降到2000多,隻有正常人的一半。脫發,牙龈出血,體質大為減弱,多次患肺炎,有兩次險些丢掉性命……王忠誠卻說:“我知道危害性有多大,但是為了成功,必須豁出去。”
七年的艱苦努力最後終于換來了收獲,他用健康作為代價積累了2500份腦血管造影資料,出版了我國第一部《腦血管造影術》專著。這本裡程碑式的專著,使我國神經外科診斷水準一步跨越了30年。
20世紀70年代,顯微外科技術問世。當時國内神經外科界還很少有人對這種先進技術有所認識,王忠誠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1977年,他從文獻上看到國外醫生用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成功實施小腦血管吻合術,當即就把該課題列為攻關項目,半年後,他成功地完成了國内首例小腦血管吻合術。
王忠誠是一位對中國神經外科建立和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人,他是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是中國衛生界最高獎“白求恩”獎章獲得者。他把中國神經外科帶到國際上,在國際醫學舞台上展示中國力量。他的科研成果曾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種殊榮在中國隻有少數人獲得,在醫學領域裡更是鳳毛麟角。
2012年9月30日,王忠誠與世長辭。但或許他的離去隻是一種告别,他的精神将永遠與我們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