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國的制度優勢可利用林業碳彙解決“資源詛咒”問題

首先,什麼是“資源詛咒”?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M·奧蒂提出。在早期的農經時代,豐富的自然資源會促進經濟增長。但是,随着工業化時代的到來,自然資源資産權并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在自然禀賦較好的地區,貧困化增長率反而較高,由此産生了資源對當地經濟發展的“詛咒”現象。這一現象在我國西南部分地區有比較典型的展現;比如說貴州省在實施單株碳彙扶貧前就處于脫貧共建的關鍵時期,雖然兩者間并非必要關系,但林業碳彙的開發在我國的制度下具有拉動經濟的作用。林業碳彙的内在核心驅動力在于通過交易的形式使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實作生态振興的目标,進而打破“資源詛咒”帶來的困局。其中面臨最大的挑戰是林業碳彙的收益怎樣保障,此前在“雙碳”目标尚未提出時,作為林業碳彙的産業末端的碳交易市場還存在很大缺陷,在2017年後無論是CDM還是CCER林業碳彙項目都暫停注冊,這也就直接導緻我國有大量的林業碳彙項目得不到開發,農民的收益也就将受到威脅。在“雙碳”目标提出後,國家對于碳交易市場的重建立設與優化顯而易見,此前已有論文得到結論;隻有當某地政府部門發出強制減排信号、大多市場參與者才能感到一定的市場預期,該地區的林業碳彙市場需求才會大量提升。是以我國的制度機制對林業碳彙帶來的較為确定的發展趨勢,相較于其他國家的政黨輪替所産生的對碳中和态度不堅定來說,我國的制度優勢得到了很明顯的展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