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嗝嗝老師》同樣題材,但是又不同的是,這部影片沒有用大量篇幅去講述老師和學生們的相處,而是把重點放在了家庭和他的成長之間的關系,還有發生的種種,試圖在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童年受到的影響對于他的一生有多麼的重要,像《阿甘正傳》一樣,這裡也有一個一直支援他,影響他,改變他的人,他的媽媽,她給了布萊德自信和堅持的勇氣,堅持讓他喝同齡人一樣,這部影片有很多優秀影片的影子,但是又具備自己的風格和表達。

鏡頭語言:
1.在影片開頭的時候,運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将長大之後的經曆和小時候的點滴串聯起來,長大後的樂觀和積極的人生态度和小時候無法改變無奈,害怕,認錯的内心世界進行了深刻的對比,觀衆看到了一個教育體制的偏激和缺失,是那一部分對于孩子的了解和包容,展現在教育理念和老師行為上,“如果你們接受我,我可能就不會這麼嚴重了”這句話變相的表達了對于教育的偏見,認識,歧視等的固有觀念的改變,在孩子們眼中,其實都一樣,那些不解和偏見還有遠離,都是大人們的觀點和判斷而已,那天演出台下的掌聲,說明了一切。
2.畢竟是傳記片,為了展現出人物的成長和傳記片的特嗲安,本片配了很多獨白,或者也可以叫做自述,用一個當事人身處其中的視角,帶觀衆走進主角布萊德的世界,在他父親對他的做法和怪異的動作表現出喪失耐心和無法了解時,一個七八歲小孩眼中滿是自責和無奈,他無法控制,但是對旁人異樣的眼光和做法又表示了解,我驚訝于這個孩子的強大内心和比内心更強大的毅力,因為一個不能控制的病,它需要想所有同學道歉,這個孩子又做錯了什麼呢,老師試圖用這樣的行為展示他的權利和規則感,“我喜歡學習,但是我不喜念書”直到看到影片中段我才明白這句話的意義,可能這就是布萊德心中那份恐懼吧,學習使他收獲知識,但是念書這件事情,會使他喪失自信,被嫌棄,誤會,排斥,他希望,渴望知識,但是他又擔心那份專心帶給他的異樣眼光和感受,那份小心翼翼和故作成熟和堅強使我心疼,他隻有8歲呀。
主題表達:
影片中,他一直用同伴稱呼這個罕見的病,他在成長,學會了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和解,或許這份不完美也讓他決定從事教育事業,改變老師眼中的那個歧視的眼神,無助的學生,和那份所謂平等的規則。給所有學生學習的機會,這個電影向他讨的可能就是學習的獲得教育的,學習知識的那個平等的機會,說起來容易,可是,這也意味着教育體系和認知的改變,較短的篇幅講述老師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更加現實的語境描寫自己的坎坷人生,如何和解是這部影片散發的價值觀,而那個叫海瑟的女孩,讓布萊德仿佛看見了曾經的自己,最後的結局是一個合家歡,第一名,不隻是努力那麼簡單的,更需要一顆學會等待的,強大的内心,不要因為暫時處在某種陰影下(缺陷或弱點),就放棄尋找陽光的權利,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個這樣的結局。
對于我們:
在影片中點的位置,布萊德試了很多地圖上标記的學校,我本來希望故事會發生轉機,在一次次被拒絕之後,總會有一個機會讓他試一試,可是沒有,轉念一想,這不就是現實嗎,努力不一定會換來成功,堅持也不一定有結果,但是,你可以等,換一個姿勢,姿态,靜待花開,久仰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如果第二次你還是用最初的解題的方式去解答,你就不要期待第二次的答案會和第一次有什麼不同,是以,機會很重要,方式更重要,人生就是這樣,隻要心中有光,總會看到希望,因為你就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