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摩登粑粑 不一樣的味道

摩登粑粑 不一樣的味道

作者像 江南(雲陽士子)

偶然聽一華人朋友說,世界旅遊組織官方出版的《世界旅遊雜志》上,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全世界最具特色的著名餐館飲食小吃,其中就有介紹雲南餐館的文章。聽她這麼一說,我馬上聯想到了“摩登粑粑”。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追問:雜志上有沒有關于摩登粑粑的介紹?您知道嗎,摩登粑粑,可是我們昆明人在外來椒鹽餅的基礎上,汲取西式面點蛋糕之長,通過努力實踐,創新出來的,有着濃郁家鄉民族氣息的煎餅糕點,是種用手一層一圈撕着吃的面點小煎餅,具有外酥内軟,鹹甜奶香,松毛氣味四溢的特色,是昆明獨特的地方美食,與其它面食糕點可以平起平坐,毫無遜色。聽完我的得以洋洋的介紹,朋友非常遺憾的說,她認真搜尋過雜志上有關雲南字樣的指南,除了一篇推薦:中國雲南昆明咖啡館“南來盛”的文章外,再無其它雲南飲食餐館特色小吃的介紹,就連隻言片語也沒有。

“摩登”一詞,最早起源于佛教,作梵典中的摩登伽解,是一位首陀羅種姓(奴隸階級)的年輕女子摩登伽女之名。在《楞嚴經》巴利文經典和大正藏第十四卷的《佛說摩登女經》中均有記載。19世紀20年代末期,因摩登與英語modern音譯詞讀音相近,意思有時尚、現代,新式,時髦,不同于過去等含義。必須說明,漢語中的摩登并不是英語單詞modern 的音譯詞,而是屬于同音同意的兩種語言巧合。“粑粑”一詞,源于古代四川巴人移民滇境時帶來的方言。在四川方言中,帶巴字的詞彙比比皆是,比如:巴适、巴結、叉巴、巴爽、粑粑、粑耳朵(一種糯食小吃)等。之後,經長時間磨合,巴人方言逐漸就融入到了滇地方言中,是以将“餅子”喊成“粑粑”一點不奇怪。正如昆明飲食界大佬所說的那樣:“摩登”是拿來看的,而“粑粑”則是拿來吃的,将二者結合了就應了“秀色可餐”的老話。

印象中,第一次吃到摩登粑粑,好像還是剛剛上國小一年級的時候,是我媽給予我成為國小生的獎勵。那時,人很小,聽我二哥說,這種粑粑是用面粉和着白糖、牛奶、黃油煎烤出來的,和做椒鹽餅一樣,隻消把一個花卷壓扁,在再鍋裡面雙面烤到焦黃就可以吃了。從外形造型上看,椒鹽餅大,摩登粑粑小點兒。從味道上分辨,一個有椒鹽味,一個是奶香味。在當時,我還有點納悶,同樣的一種面食糕點,為什麼一個叫粑粑,一個要叫餅呢?唯獨知道摩登粑粑和椒鹽餅的的吃法相同,都是一層一層、一圈一圈,慢慢撕着吃。

據說,椒鹽餅的始創者,是一位中世紀時的意大利修道士,并且很早以前就已經随外國修道士傳到了中國的中原地區,但直到清朝末年,椒鹽餅才開始在雲南流傳。這種餅的英語名稱意譯叫:“椒鹽卷餅”,屬面食點心脆餅幹類。與其它傳統的爐火烘烤平面餅不同,椒鹽餅的外觀造型形狀很像雲南少數民族男子的盤頭帕,一圈一層地纏繞着。煎好的椒鹽餅,表面金黃,每圈每層都帶有香噴噴的椒鹽味兒。從最外面的那一層開始,撕下一小段吃到嘴裡,香脆可口,非常有嚼頭,淡淡的麻鹹味,生動地刺激着舌尖,激發出唾液不斷分泌。一般吃到第三層,餅的口感又變得十分酥松、柔軟。

那麼,本來已經很符合昆明人口味的椒鹽餅,如何搖身一變,就成了摩登粑粑,變成了另一款面點小吃的呢?這源于一個真實而美麗的故事。

上個世紀40年代末,有個叫楊鳳芝的婦人,相貌出衆,且她老倌兒還是個老闆。一天,楊鳳芝随她老倌兒上山打獵,途中遇上下大雨,他們便來到一戶山地牧民家躲雨,想等雨停後再繼續出獵。山裡人一般都很淳樸,牧民家的主人也一樣,很客氣的端出牛奶請兩人先暖暖身,并捧出面粉讓楊鳳芝先炕幾個粑粑吃。楊鳳芝是個能幹人,她挽起手袖準備和面,卻不慎将案闆上的牛奶碰翻在了面粉上,隻見她遲疑三秒鐘後,随機索性将錯就錯,借着打翻在面粉裡的奶水,又加了一點糖和少許鹽攪拌均勻後和成面團,接着把和好的面擀成薄片,學着做椒鹽餅的方法,在面皮上抹了一層豬油,卷成條,切成一個個小節,又将面節直拉旋扭壓扁成餅狀醒着待用。接下來,她将清香的馬尾松毛添湊進風爐中,鍋中倒入油加熱到八成熱時,楊鳳芝麻利的把案闆上醒好的粑粑放入鍋中,慢慢煎至成金黃色即出鍋。哇!這個錯饪成就的小粑粑,外焦裡嫩,香氣撲鼻,大家邊品嘗邊稱贊:味道美極了。回家後,楊鳳芝一不做二不休,就在昆明鳳翥街置房開店,專門經營這種鹹味奶油甜餅,并取店名為“鳳翥麥餅店”。因她做的煎餅,包括原材料沒有摻雜丁點外來物,外觀模樣又時髦小巧,黃爽噴香,相當好吃。有人就借用佛教摩登伽女的故事來稱它是昆明的摩登粑粑,從此,摩登粑粑成為了昆明土生土長的,散發着山地民族味道的特色糕點小吃。

上述故事,來自過去昆明文化人的一些記述。不言而喻,當時的昆明文人,不僅認同摩登粑粑是由昆明人楊鳳芝一手創新的昆明糕點類品牌,而且還認為她是昆明飲食業推陳出新,改良創新産品的推動者。然而,曾幾何時,昆明人除了對這款帶有點洋味名的摩登粑粑有點印象外,其它的,比如這款糕點完全是由昆明人自主創新出的糕點品牌,變得相當陌生了。

我是到了上個世紀的70年代,才真正有了分辨食品好吃,或者不好吃的舌尖味蕾。記得那時每逢部隊星期日輪到我休假時,我偶爾也去到白塔路機械廳,一方面是去找同學玩耍,另一方面則是想去感謝同學的家人,在我最困難的學生時代給予我的幫助,當然也是我很有福氣地抓住了他們伸出來的溫暖的手。盡管幾十年過去了,但至今我依然記得住曾經幫助過我的同學,他們的名字和他們家長的面孔。我一直認為,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得到外來援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像我假設當初沒有得到外力幫助,我敢肯定我成不了今天的我。我不是一個麻木的人,至今在我的胸腔裡依然跳動着的是一顆感恩的心。

1971年仲夏,和以往去同學家一樣,雖然部隊當時的津貼很低,但還是買了一兩鹹味奶油糖和幾個椒鹽餅去了,卻沒想到被其中會拳擊的黃姓同學好一頓打擊挖苦,他的意思是現在誰還啃椒鹽餅,要吃就吃摩登粑粑。其他同學也來湊合,七嘴八舌最終的意思:隻要是昆明人一定知道,或吃過摩登粑粑。最精彩的發言,來自那個之後成為某廳廳長的陳姓同學,他話裡的内容是:别小看了散發着奶油甜香的摩登粑粑,隻因為加入了一小塊黃油,竟然就有了濃郁的西洋氣息,勾起了昆明人對面包、蛋糕、咖啡等西式食品,以及對30年代抗戰大後方曆史的聯想。黃姓同學比劃着拳頭插話說:确實,摩登粑粑和法國人,美國人的到來有着密切的關系。聽着他們的話,我當時的腦袋很大,甚至是茫然迷亂的,也記不清是哪位同學娓娓道出來,關于摩登粑粑由來的另一種傳說故事。

上世紀30年代,昆明有位叫莫登科的面餅師傅,在鳳翥街開了一家“鳳翥麥餅店”,專賣椒鹽餅。莫登科有一對雙胞胎女兒,姐姐叫莫美珍,妹妹叫莫麗珍。她們既是莫登科的掌上明珠,又是鳳翥街麥餅店的掌鍋賣餅人。 1938年,“西南聯合大學”來到昆明,因校址臨近的鳳翥街一帶,來自全國各地的很多學生都喜歡到“鳳翥麥餅店”買餅吃。但不知為何,一段時間後,來買餅的學生日漸減少,經莫登科打聽得知,原來是餅店頭天賣出的椒鹽餅,第二天就變得相當硬。當美珍和麗珍了解到這個情況後,立刻着手商量改進方案。姊妹倆背着父親去到金碧路,嘗遍了這條街上所有的西式糕點,覺得西式面點,除了奶香味十足外,即便放上兩三天,口感依然十分松軟。于是她倆決定,趁昆明很容易就能買到黃油、奶粉等原料的機會,首先将椒鹽餅的形制做小,并改井水和面為用牛奶和面,又将椒鹽換用白糖,然後在平底鍋裡抹上黃油,現剪現賣,并對圍觀者吆喝:“獨家美國黃油煎餅,又香又軟,快來買,快來嘗,先嘗後買,不好吃不要錢喲!” 美珍一邊吆喝,還從筲箕裡拿起小煎餅,從餅的面頭拉起,一條一條的撕下,分給圍觀的人品嘗。改良過的煎餅,奶香、麥香、黃油香滿口飄香,鹹甜适宜還松軟,鳳翥麥餅店的生意又火爆了起來。更瘋狂的是,有外地學生甚至直接昵稱莫美珍為“美珍”。“美珍,來個粑粑!”“美珍,粑粑!”更精彩的是,當時美國飛虎隊有一處駐地距離鳳翥街不遠,吃過黃油煎餅的美國大兵錯将“莫珍”錯聽成英語的“摩登”,也跟着用夾着昆明方言的英語喊:“摩登,粑粑”。喊着喊着:“摩登粑粑”,竟喊成了昆明的一個時髦又時尚的著名糕點名稱。

沒想到摩登粑粑還有這麼一段動人的故事,更沒有想到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在翠湖邊的省圖書館查找有關昆明民俗資料時,竟無意間讀到汪曾祺老先生描寫西南聯大師生生活的小說《日規》。辦完租書手續,跑到翠湖公園裡的茶室,平心靜氣的讀起來。在汪老的小說中,有一段描述,我把它摘錄下來抄在記本上,小說中寫說:“有一家做一種餅,其實也沒有什麼稀奇的,不過就是加了一點白糖的發面餅,但是,是用松毛(馬尾松的松葉)烤熟的,帶一點清香,故有特點。聯大的女學生最愛吃這種餅。昆明人(當時)把女大學生叫做‘摩登’,于是這種餅就被叫成摩登耙耙。而且成了正式的名稱。”令我沒想到,摩登粑粑名稱的由來,竟然還有這樣一種說法,還有那麼個精彩時髦的故事。

沒人知道,“鳳翥麥餅店”是什麼時候搬遷到綏靖路昆華女中旁邊的。說到綏靖路,也許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這條路在什麼地方了,但作為昆明人總該知道人民中路吧?而人民中路之前叫“長春路”,始建于明朝,是一條非常熱鬧的商業大街,它東起北京路,西至正義路,全長1.2公裡。明清時期,長春路共分為五段,即長春坊、熟皮坡、大東門正街、鹹和鋪、綏靖路。到民國時期,才将這五段獨立的街路合并歸一,統稱“長春路”。1990年因狂熱的城市擴張擴建規劃需要,政府對長春路進行了外科手術般的改造,使好端端的一條最能代表昆明四季如春,最能展現昆明獨特氣候,以及曆史經久不衰的長春之路,一夜之間,就改換成了意義并不重大的人民中路。經過改造的這條嶄新的人民路上,奇怪的是人民不再熙熙攘攘、也沒有了熱熱鬧鬧,但卻仍然留在老昆明人的心底。

說到鳳翥麥餅店的搬遷時間和搬遷原因,我個人推測,時間應該是在抗戰勝利,大部分西南聯大學生都已撤離之時。從市場的角度分析,随着人走樓空的趨勢,摩登粑粑的生意不可避免地也遭受到重創。如果要想将摩登粑粑品牌發揚光大,就必須重新選擇一個人口流量比較大的新店址。針對摩登粑粑的主要目标客戶是女學生,将鳳翥麥餅店搬遷到綏靖路,與昆華女中為鄰,這是一個相當明智的選擇。昆華女中,顧名思義,自然是女學生最多的地方,且女子中學的女生們正值豆蔻年華,雖然衣着樸素,藍衫黑裙,卻青春年少,巧笑倩兮,款款而行,顯得時尚又摩登。而摩登粑粑又最受女生青睐。

我清楚記得,老昆明人對摩登粑粑的認識,一般都是從長春路開始的。而且許多人是吃着摩登粑粑長大的。記得中學時代,我和後來在海關工作的劉姓同學,騎着單車,專門跑到長春路女子中學旁邊的鳳翥麥餅店去買摩登粑粑,當然也想随便一睹女中摩登的風采。因排隊買粑粑的隊伍很長,于是我倆就編筐鬧矛的說馬上就要打鈴了,饒饒我們先買吧。如今回想起來,當時的做法隻是人生中的一個小插曲,一段經曆,但這段經曆,其實就是為我們今天的回憶準備的,因為每當回憶起學生時代美好,就沒有遺憾了,盡管我們承受了不該在我們那個歲數承受的,但能夠有回憶得起來的事情真好,

随着長春路的舊城改擴建,鳳翥麥餅店也随着長春路一同消失了,老昆明的摩登粑粑也在不知不覺中,淡出了昆明糕點食品類的市場。摩登粑粑,是昆明人的小吃,但它囊括的是老昆明最真實的回憶和久遠的曆史,具有雲南少數民族風格和洋氣十足的和特色。順着一圈圈金黃色澤的摩登粑粑的卷兒,被輕輕撕開,撕開的是一幀幀昆明曆史的畫卷,咀嚼一口伴有奶香和馬尾松毛的清新味,仿佛滿含着時光流轉的人生況味,腦海中不斷分解出,人生鹹甜冷暖味道的體會。

摩登粑粑是昆明最為經典的傳統糕點,您吃過嗎,如何?味道蠻好的!

——江南(雲陽士子)修改于2021年2月15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