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一島,一條河

書法碑刻系列
古人相信“金石永年”,是以他們把文字刻在石頭上,期待其傳之後世,刻有文字的石頭就是碑刻。我國的石刻文字從商代開始萌芽,碑的名稱見于東周,到東漢桓帝、靈帝時,豎碑已經蔚然成風。
碑刻是曆史的記錄者,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更是書法藝術的生動載體。現在,石家莊域内仍遺存有不少享有盛譽的名碑,這些名碑石刻,無論從書法藝術,還是内容等方面,都稱得上是中國石刻中的珍品。數不清的文人雅士慕名而來,立于碑前,撫今追昔,臨習拓本,追摹其神韻。
我們今天先為大家介紹元氏縣大名鼎鼎的三通碑刻。
封龍山頌碑
元氏縣自古以來文化繁盛,書院廟宇、石窟碑碣等史迹資源豐富,曆代文人墨客、官吏學者來此遊覽,留下了大批石刻題記,尤其漢碑聞名于世。據統計,元氏縣漢碑有七通,即《祀三公山碑》、《三公禦語山神碑》、《封龍山頌碑》、《三公山碑》、《無極山碑》、《八都神廟碑》和《白石神君碑》。
其中《封龍山頌碑》雄偉勁健,被書法家楊守敬贊譽稱:“漢隸氣魄之大,無逾于此”。在用筆上,此碑線條圓實,筆力遒勁,立體感強,有篆籀筆意;從結體上看,此碑博大雄偉,氣象宏大,豪放中見凝重。
《封龍山頌》刊刻于東漢延熹七年,碑文15行,每行26字,記述了常山相蔡爚、長史沐乘等修祠祭祀封龍山以求國富年豐之事。
漢代農業生産受天氣左右,雨量充沛與否直接影響着農業的收成。人們相信興雲布雨的權利都掌握在名山大川之神的手中,隻有經常祭祀這些山川之神,才能獲得足夠的雨水,農業才能豐收。是以各地官員會按歲時去奉祀山川之神。常山國相蔡爚等人祭祀作頌,立起《封龍山頌》碑,也是希望封龍山的神靈能蒸雲興雨,與三公山的神靈、靈山的神靈協德齊勳。
默默矗立1600多年後,清道光年間,時任元氏知縣的訓诂學家劉寶楠發現了《封龍山頌》碑,可惜的是,在遷移過程中碑身遭到損壞,之後下落不明,但其流傳下來的拓本仍是人們學習隸書的經典碑帖。
如今《封龍山頌》碑被當代人按拓片同比例恢複重立,存于元氏封龍山雙龍寺。
白石神君碑
封龍山山腰的西石堂裡,兩塊青藍色的石碑一字排開。曆經了千年風雨,它們通身斑駁陸離,布滿舊痕陳迹,卻更富遺韻。
和《祀三公山碑》相比,《白石神君碑》儲存得更為完好,碑首與碑身為一整塊青石,碑額陽刻篆書“白石神君碑”五個大字清晰無損,碑額刻有雙人叉腿擎龍圖案,造型簡單、活潑,頗具大氣之美。此碑結法方正,字形稍長,用筆清勁,波磔明顯,屬于謹嚴整饬一路。
《白石神君碑》是為祭祀山神所立。漢靈帝光和年間,當地即已相信住在白石山的神君能力非凡,“善行雲雨,有禱辄應”。為頌揚白石神君的功德,常山相馮巡和元氏令王翊率領一衆官員傾注心血制作了精美的白石神君碑。
“岩岩白石,峻極太清,皓皓素質,因體為名……”是碑文中歌頌白石神君的四言古詩。優美歡快的語言,自然流暢的行文,生動呈現了白石山神威風凜凜的形象。
祀三公山碑
和《白石神君碑》并排而置的《祀三公山碑》,字迹清晰可見,其書法風格之古拙大氣、矯健雄渾,令人贊歎。
《祀三公山碑》,立于東漢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為遙祭三公山神而立,碑高150厘米,寬96厘米,字型為篆隸結合,全文現存187字。碑文主要講述漢安帝元初四年,常山郡相馮君到任後,帶領群眾求雨抗旱,并獲豐收,是故在此建廟起壇,遙祭三公山神,并立碑記之。
碑文兼揉篆隸在漢碑中别開生面,展現了東漢時期官方認定書體由篆書向隸書的轉化過程,處于隸書走向最終完善的“正規化、正式化”過渡期,對書法發展史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吳昌碩節臨《祀三公山碑》
此碑因儲存完善、文字衆多、體量之大,是清代至今衆多金石書家臨摹研習、入法篆刻的樣闆。臨寫借鑒過《祀三公山碑》的吳昌碩、張祖翼、齊白石、潘天壽等古今書法、篆刻名家中,以齊白石的藝術道路受其影響最大,并成為繼承其風格的集大成者。
滹沱
往期珍賞
(點選标題 即可閱讀)
正定古建築|這座寶藏寺院 “隻在宋畫有”
正定古建築|古塔訴說曆史滄桑(上)
滹沱美術館 有藝術有生活
滹沱美術館創作中心
編輯:桔桔
文中圖檔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