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1998年,13億中華兒女萬衆一心、衆志成城,使百年不遇的長江特大洪水屈服于全民族的移山偉力之前。時隔28年,面對江河水位高于1998年的嚴峻考驗,武警水電二總隊以抗擊“98特大洪水”的标準枕戈待旦、全面備戰,真正做到以“最強準備”,提升“緻勝能力”,確定“最大勝算”。
6月20日19時20分,受連續強降雨影響,江西省鄱陽縣昌江支流濱田河向陽圩發生決口,并一度擴大至64.7米,1.03萬畝農田受淹,5600多人受困。根據鄱陽方向的受災态勢,武警水電二總隊迅速從江西南昌、新餘、高安、景德鎮先後調集500餘名兵力、110台套裝備于20日23時抵達災區展開救援。
(徐迎華 肖馳 陳斌攝影報道)
“唱凱号”挖掘機正在緊張作業。
面對生與死,他們把頑強拼搏寫滿铮铮鐵骨。
進入災區,管湧、漫溢、決口,到處都是洪水撕裂的口子,面對及腰及脖的激流,武警水電部隊官兵躍入水中,與“洪魔”近身肉搏。6月20日18時,鄱陽昌江支流古縣渡鎮鄧坂村排洪道告急!長9米、寬2米的漫溢随時可能導緻堤岸崩潰,威脅下遊村莊2000多人口和3000多畝農田安全。23時許,高家嶺鎮鳳山村一處1000平方米的魚塘告急!上漲的洪水不斷沖刷魚塘堤壩,極有可能潰壩。
晝夜制作鋼筋籠。
考量榮與辱,他們以不懈奮鬥展現鐵軍擔當。
武警水電指揮部唐曉政委指出,“榮譽就是共同的不懈努力。”在與鄱陽“洪魔”的拼殺中,從抗洪一線到後方無處不是武警部隊水電官兵的“抗洪主戰場”,前後方的互相協作、密切配合,正是這種共同的不懈努力的真實寫照。
6月20日夜,武警水電二總隊六支隊二大隊官兵剛剛結束夜訓,本以為可以睡個安穩覺,一聲哨音劃破甯靜的夜空。鄱陽向陽圩的決口封堵迫在眉睫,要高效順利封堵決口,就必須用大量裝填大石塊的鋼筋石籠投入決口進行填堵。累了一夜的官兵接到制作近200個鋼筋石籠的任務後,沒有片刻休息便再次投入戰鬥。駕駛員韋超連夜出車前往鋼筋廠運回鋼筋,大隊鉚、焊、電各工種全部就位,大隊幹部士兵一起上,在裝備庫中簡單隔離出7個作業面,同時開始鋼筋籠趕制。
在炎熱的環境中焊接鋼筋籠。
6月21日淩晨,為了加快進度,大隊臨時修改方案,采用“點焊拼接、平焊加強、分面焊接,現場組裝”的制作戰法,并增設作業面至13個。炎夏的悶熱加上焊接中持續的放熱,整個裝備庫被焊接煙霧籠罩着,活像一個大蒸籠。戰士楊序林的褲腿和鞋上燙滿了洞,他已經連續幹了17個小時了,大多數官兵都跟他一樣,眼睛被弧光打得布滿了血絲,仍然忍着灼痛堅持不懈地焊着。6月22日5時許,二大隊58名官兵經過30小時的連續奮戰,圓滿完成江西鄱陽潰口封堵鋼筋籠制作任務。
航拍決口封堵現場。
不計得與失,他們用犧牲奉獻譜奏一路凱歌。
6月22日13時,第一車石料抛向洪流,決口封堵搶險戰鬥正式打響,面對每天37℃以上的高溫和每晚蚊蟲的叮咬,雖然很累還休息不好,官兵們卻願意裹着救生衣,或是扛着沙袋,或是在近50℃的駕駛室中連續操作機械,更有一部分官兵還是剛完成景德鎮搶險連夜趕到鄱陽搶險的。在決口封堵中他們連續鏖戰四個晝夜,為了搶險,六支隊五中隊中隊長劉璘放棄休假,直達災區;為了搶險,四支隊“唱凱号”挖機操作手李玻連續操機近30小時;為了搶險,現場指揮手每日舉旗、吹哨上萬次;為了搶險,水電官兵每天隻休息2個小時;為了搶險……
汶川地震,唐家山上解懸湖;舟曲泥石流,白龍江邊忙疏浚;撫河告急,唱凱堤上驅鐵馬;深圳救援,鐵甲橫流戰滑坡;鄱陽搶險,巍巍大堤鑄忠誠。每一次搶險都是對忠誠和本領的考驗,武警水電部隊官兵用不計一切的犧牲奉獻和鐵心向黨的血色軍魂,趟過艱難險阻,奏響一路凱歌!災難在哪裡,武警水電部隊官兵就在哪裡,科學高效的救援就在哪裡,舍身為民的奉獻就在哪裡!
官兵奮戰全速推進。
決口封堵前的現場一片汪洋。
決口封堵現場。
修複好的大堤全貌。
官兵連夜研讨方案。
決口成功實作合龍後官兵歡呼雀躍。
鄱陽縣當地群衆自發地站在街道兩邊,敲鑼打鼓,歡送搶險官兵。
鄱陽縣贈送部隊錦旗。
參戰的武警水電部隊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