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一岛,一条河

书法碑刻系列
古人相信“金石永年”,所以他们把文字刻在石头上,期待其传之后世,刻有文字的石头就是碑刻。我国的石刻文字从商代开始萌芽,碑的名称见于东周,到东汉桓帝、灵帝时,竖碑已经蔚然成风。
碑刻是历史的记录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更是书法艺术的生动载体。现在,石家庄域内仍遗存有不少享有盛誉的名碑,这些名碑石刻,无论从书法艺术,还是内容等方面,都称得上是中国石刻中的珍品。数不清的文人雅士慕名而来,立于碑前,抚今追昔,临习拓本,追摹其神韵。
我们今天先为大家介绍元氏县大名鼎鼎的三通碑刻。
封龙山颂碑
元氏县自古以来文化繁盛,书院庙宇、石窟碑碣等史迹资源丰富,历代文人墨客、官吏学者来此游览,留下了大批石刻题记,尤其汉碑闻名于世。据统计,元氏县汉碑有七通,即《祀三公山碑》、《三公御语山神碑》、《封龙山颂碑》、《三公山碑》、《无极山碑》、《八都神庙碑》和《白石神君碑》。
其中《封龙山颂碑》雄伟劲健,被书法家杨守敬赞誉称:“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在用笔上,此碑线条圆实,笔力遒劲,立体感强,有篆籀笔意;从结体上看,此碑博大雄伟,气象宏大,豪放中见凝重。
《封龙山颂》刊刻于东汉延熹七年,碑文15行,每行26字,记述了常山相蔡爚、长史沐乘等修祠祭祀封龙山以求国富年丰之事。
汉代农业生产受天气左右,雨量充沛与否直接影响着农业的收成。人们相信兴云布雨的权利都掌握在名山大川之神的手中,只有经常祭祀这些山川之神,才能获得足够的雨水,农业才能丰收。因此各地官员会按岁时去奉祀山川之神。常山国相蔡爚等人祭祀作颂,立起《封龙山颂》碑,也是希望封龙山的神灵能蒸云兴雨,与三公山的神灵、灵山的神灵协德齐勋。
默默矗立1600多年后,清道光年间,时任元氏知县的训诂学家刘宝楠发现了《封龙山颂》碑,可惜的是,在迁移过程中碑身遭到损坏,之后下落不明,但其流传下来的拓本仍是人们学习隶书的经典碑帖。
如今《封龙山颂》碑被当代人按拓片同比例恢复重立,存于元氏封龙山双龙寺。
白石神君碑
封龙山山腰的西石堂里,两块青蓝色的石碑一字排开。历经了千年风雨,它们通身斑驳陆离,布满旧痕陈迹,却更富遗韵。
和《祀三公山碑》相比,《白石神君碑》保存得更为完好,碑首与碑身为一整块青石,碑额阳刻篆书“白石神君碑”五个大字清晰无损,碑额刻有双人叉腿擎龙图案,造型简单、活泼,颇具大气之美。此碑结法方正,字形稍长,用笔清劲,波磔明显,属于谨严整饬一路。
《白石神君碑》是为祭祀山神所立。汉灵帝光和年间,当地即已相信住在白石山的神君能力非凡,“善行云雨,有祷辄应”。为颂扬白石神君的功德,常山相冯巡和元氏令王翊率领一众官员倾注心血制作了精美的白石神君碑。
“岩岩白石,峻极太清,皓皓素质,因体为名……”是碑文中歌颂白石神君的四言古诗。优美欢快的语言,自然流畅的行文,生动呈现了白石山神威风凛凛的形象。
祀三公山碑
和《白石神君碑》并排而置的《祀三公山碑》,字迹清晰可见,其书法风格之古拙大气、矫健雄浑,令人赞叹。
《祀三公山碑》,立于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为遥祭三公山神而立,碑高150厘米,宽96厘米,字体为篆隶结合,全文现存187字。碑文主要讲述汉安帝元初四年,常山郡相冯君到任后,带领民众求雨抗旱,并获丰收,是故在此建庙起坛,遥祭三公山神,并立碑记之。
碑文兼揉篆隶在汉碑中别开生面,体现了东汉时期官方认定书体由篆书向隶书的转化过程,处于隶书走向最终完善的“正规化、正式化”过渡期,对书法发展史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吴昌硕节临《祀三公山碑》
此碑因保存完善、文字众多、体量之大,是清代至今众多金石书家临摹研习、入法篆刻的样板。临写借鉴过《祀三公山碑》的吴昌硕、张祖翼、齐白石、潘天寿等古今书法、篆刻名家中,以齐白石的艺术道路受其影响最大,并成为继承其风格的集大成者。
滹沱
往期珍赏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正定古建筑|这座宝藏寺院 “只在宋画有”
正定古建筑|古塔诉说历史沧桑(上)
滹沱美术馆 有艺术有生活
滹沱美术馆创作中心
编辑:桔桔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