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亦我鄉(人生履痕)
文/劉春華

太倉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口南岸,東瀕長江,與崇明島隔江相望,南臨上海市寶山區、嘉定區,西連昆山市,北接常熟市。 總面積809.93平方公裡。太倉是個江南水鄉城市,與上海嘉定區僅僅一條河之隔。
太倉的名字來源于她曾經是“皇帝的糧倉”。而現在的太倉顯然與“皇帝的糧倉”之名,有些名副其實了。其打出的城市廣告語是:現代田園城,江南金太倉。
有一組資料,是這樣描述太倉的: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國投資潛力十強縣,全國文明城市。這些“國字号”榮譽,印證了太倉的實力,也向世界展示了太倉的魅力!
2019年,在全國的GDP排名中,太倉排在第九位。2020年的排名是第十位。
太倉人傑地靈,人文底蘊深厚,從古至今出過的名人有:徐上瀛、陸世儀、淩雲翼、吳偉業、王世貞、王原祁、郏亶、陸增祥、王錫爵、王時敏、王鑒、張溥等等,更有名聞世界的核實體學家吳健雄,現代畫家宋文治,環境科學家唐孝炎,大氣光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863計劃大氣光學重點實驗室主任龔知本;中國舞蹈家吳曉邦;中國著名畫家朱屺瞻等等。
太倉的美食亦名聞天下,雙鳳羊肉面、雙鳳爊雞、太倉肉松、豬油米花糖、新毛芋艿、老閘草雞、長江絨螯蟹、江海河三鮮等等,相信你隻要來到太倉,一定會讓你“食而忘返”。
太倉有兩座名聞中外的古鎮,一是沙溪古鎮,距今已有1300多年,曾享有“東南十八鎮,沙溪第一鎮”之譽。另一座古鎮是浏河,她有1800多年的曆史,位于長江之尾,東海之濱,遠古時一直是長江入海名鎮。她還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号,就是: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号稱“天下第一港”。相信來到太倉旅遊的人,一定不會錯過這兩個地方的。
對于生活在太倉的外地人來說,太倉這地方是留得住人的,主要是太倉人溫婉柔和,性格如水般甘美醇和,即使與其吵架,聽得最多的都還是吳侬軟語,人情味都是足足的。
在将近三十年的時間裡,太倉的發展幾乎是可用“日新月異”來形容的。比如某個地方,你隔了一個月去,你一定會發現她已經變得讓你不認識了。在太倉,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時我在那呆呆不動的,為何呢?我在記憶中搜尋恢複它以前的模樣。
公園演繹,綠水環繞,生态與宜居共存,古色與現代輝映,田園與都市共畫。走在太倉的土地上,伴随你的隻有夾道的鮮花和濃綠的樹木。而街道總是那麼甯靜整潔,即便是在市中心,你走在街道上,宛如是在走進了“桃源”裡,街上聽不到任何的嘈雜聲,走過你身邊的人腳步總放得那麼輕,從背影裡也能感受出她們的生活恬意。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而如今的太倉喊出的廣告語是: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太倉一直都在力圖把自己融于到大上海裡去。
最近一兩年,随着太倉雙高鐵站的使用、滬蘇通高鐵的建成、嶽鹿線通車,未來還有南沿江高鐵、嘉闵線等等,這些交通大動脈的融通,将為太倉的發展加速,進一步鞏固環滬第一門戶、最具發展的環滬城市之一的城市地位。
太倉是一個可生活的城市,是一個可創業的城市,也是一個可求學的城市。2019年,老牌國防西工大落戶太倉。繼西工大後,西安交通大學和英國利物浦大學合作創立的西交利物浦大學也将落地太倉。在縣級市建兩所大學,這在國内都是不多見的。
近十年來,太倉從傳統密集型産業向高科技産業發展,引進德企成為太倉首要舉措。從2020年伊始,太倉每年平均增加德資企業20家,至今,太倉的德資企業達到300多家,被中國商務部和德國經濟部共同授予中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中德企業合作基地”稱号。
我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從湖南來太倉的,那時的太倉才撤縣建市兩年。到今天,我來到太倉已經二十多年了,可以說是随着太倉的發展而成長的。
時至今日,我依舊走在這片我既陌生又感熟悉的土地上。我呼吸着她的呼吸,心跳着她的心跳,已把她當做了我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