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長沙有個嶽麓山,到甘肅後發現這裡也有個嶽麓山。一日在臨洮縣吃完早飯,朋友說帶我去爬嶽麓山,我欣然前往,想看看西北的嶽麓山有什麼不同。

同長沙一樣,臨洮嶽麓山也是人文名山,相傳還是老子飛升處。這引起了我的好奇,不僅是因為老子的影響力,更是好奇到底什麼樣的山,能讓醉心于山水的老子在此告别人間。
嶽麓山海拔2200多米,看起來很高,其實是因為臨洮縣的海拔高。縣城的城區海拔在1800米以上,如此算來嶽麓山落差在300多米。
汽車駛過城區,來到嶽麓山腳下,景區前立有三隻白鹿,姿如“馬踏飛燕”狀,寓意着吉祥如意。景區比想象中的熱鬧,市民來往不絕,跳舞的、唱歌的、下棋的、散步的,俨然是建于山中的活動中心。
朋友跟我說,之是以叫“嶽麓山”是因為山上有座宋代的東嶽廟,“麓”指的便是山腳下的林木。入口處有條洮渠,是洮河的第一大分支,灌溉了臨洮縣大部分土地。
西北給人的印象是幹旱少雨,臨洮縣卻有着江南般的景觀,其原因就在于洮河。浩浩蕩蕩的洮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臨洮人,當地人稱之為母親河。
一點點往上爬,景色也豁然開朗,站在山腰處可俯瞰整個縣城。夾在山谷間的臨洮縣,南北狹長分布,樓房林立,屋舍俨然,有種安靜祥和的美感,我忽然間覺得,在此生活也是件很美好的事。
接着往前走是東嶽廟,東嶽指的便是“泰山”,中國古代有祭祀山神、水神的習俗,重大節氣時會有官員專程到此祭拜。這是一座宋代廟宇,屢毀屢建,現在看到的是翻修後的模樣,保持着清代格局,殿宇衆多,古樸典雅。
山頂處是飛升閣,為嶽麓山的主體建築。傳說老子過函谷關後來到甘肅臨洮,喜歡這裡的山水風景,便在嶽麓山上講經,後于此地飛升上天。
飛升閣下有一尊3米高的漢白玉老子雕像,老子面容慈祥,注視着遠處的大地山河。朋友跟我說後面牆壁上有“鳳台”兩字,這兩個字出自于清代末年,至今仍儲存完好。
有趣的是,老子像旁邊有棵梧桐樹,枝幹繁茂,濃密遮陰,将老子像置身于陰涼之下。臨洮幹旱,梧桐樹不容易生長,可嶽麓山上這棵已經有千年曆史,至今仍茁壯生長,當地人都說是沾染了老子的仙氣。
除了老子,山上還有一位名人,這便是在臨洮大名鼎鼎的楊繼盛。
熟悉明朝曆史的人都知道,楊繼盛是著名谏臣,清正廉明又剛正不屈。明嘉靖年間,楊繼盛因得罪嚴黨勢力,被貶于狄道做典史,狄道就是現在臨洮縣。
任職期間,他興教講學,興修水利,開挖煤礦,破除陋習,為臨洮做出了衆多貢獻,當地人稱他為“楊父”。山上有座“超然書院”,便出自于楊繼盛之手,如今被改為了展覽室。
隻是好景不長,楊繼盛又一次遭受嚴嵩的迫害,被捕入獄後慘遭毒手,臨死前他寫詩表達志向:“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
超然書院中間有座“筆峰塔”,筆直挺立于嶽麓山之巅,此塔由楊繼盛所建,距今已有幾百年曆史。書院建成後,楊繼盛常到此講學,寫下了“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名句,這句話也成了楊繼盛一生的真實寫照。
嶽麓山上古迹衆多,還有地母宮、娘娘廟等景點,是西北香火旺盛的道教勝地。古時嶽麓山腳下還有清泉湧動,為臨洮八景之一,有清代詩篇《洮陽八景·玉泉湧月》為證:“嶽麓山岡下,相傳有玉泉。流來波影動,湧出月光圓”。
山上亭台閣榭遍布,花草林木繁茂,夏季清涼舒适,是一處不可多得的風景勝地,平日裡可到此俯瞰縣城,眺望臨洮美景,感受大地山河的美妙。
位址: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城東
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家!在山河中修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