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月,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宣布,美國在遠東的防禦鍊,從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經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到菲律賓,把北韓半島、台灣諸島排除在外。這一表态,直接導緻斯大林誤以為美國放棄了北韓半島而同意金日成統一北韓半島,可以說這也是北韓戰争爆發的緣由。北韓戰争爆發後,美國發現一旦失去北韓半島則日本列島的美國受到威脅,于是迅速出動軍隊幹涉北韓内戰。那麼這些關鍵島嶼,究竟在哪裡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阿留申群島</h1>

阿留申群島位于白令海與北太平洋之間,自北美的阿拉斯加半島向西伸延至亞洲的堪察加半島。由超過300個細小的火山島(當中有57座火山)組成,長1900公裡,總面積17666平方公裡。阿留申群島屬阿拉斯加半島的一部分,它與阿拉斯加半島原屬沙皇俄國,1867年美國人以720萬美元從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二世手中買下。。地圖上的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是以上弦月的形式橫斷着北太平洋,為美國在太平洋迤北一帶的戰略要地,處于日本和遠東通往北美、北歐最短的路途上,又是美俄之間距離最近的地方。阿留申群島由福克斯、安德烈亞諾夫、四山、拉特和尼爾五組群島組成,共有大小島嶼159個,總面積約1.8萬平方公裡,人口約8千,其中主要是駐軍,其餘皆為土著人。群島中,僅有3個優良港口,其中靠近阿拉斯加半島東岸原荷蘭港,在軍事上具有戰略上的價值,向來為美國海、空軍基地。在阿留申群島的西北頂端為阿圖島,是美國領域中最終的島嶼,也是毗鄰俄羅斯最近的一個島。該島多港灣,形勢險要,是天然的艦船停泊地。美國在群島的烏尼馬克島和阿圖島之間建有占地1.1萬平方千米的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居民主要居住在烏納拉斯卡、埃達克和謝米亞3島,從事漁業和馴養毛皮獸。群島戰略位置重要,是美國在太平洋地區重要的海空軍基地。埃達克島和謝米亞島為空運中繼站;烏納拉斯卡島的荷蘭港為一天然深水港,海軍基地。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2、千島群島</h1>
千島群島位于俄羅斯遠東堪察加半島與日本北海道島之間,将西北太平洋和鄂霍次克海分隔開來。全長1300千米,由56個島組成。千島群島現屬俄羅斯薩哈林州管轄,愛努族(阿伊努族)為當地原住民。千島群島為鄂霍次克海東南部的天然屏障,扼鄂霍次克海與太平洋的千島群島日俄之間的控制區演變海上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曆史上日本與俄國圍繞千島群島展開了激烈的争奪。1855年,俄日雙方決定,千島群島南部歸日本,北部屬俄國,庫頁島暫作懸案。1875年,兩國簽訂《桦太與千島群島北部互換條約》,将日占庫頁島南部與俄占千島群島北部相交換。1905年日俄戰争後,日本奪回換給俄羅斯的庫頁島南部,并奪得沙俄在遠東的大部分權益。1945年前蘇聯出兵東北,收複庫頁島南部與千島群島。1945年《雅爾塔協定》規定,整個千島群島交與前蘇聯,于是千島群島南部的庫納施爾島、伊圖魯普島、施科坦島和赫巴馬伊群島戰後便劃歸了前蘇聯,但日本未予以承認。冷戰結束後,由于國力衰微,俄海軍戰略由“遠洋進攻”轉為“近海防禦”,俄太平洋艦隊由中太平洋及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島至白令海,收縮至鄂霍次克海及千島群島外側。同時還關閉了千島群島上的部分海軍基地,駐軍人數也大為減少。然而,最近幾年,為恢複海軍強國的地位,俄開始加強千島群島的軍事實力。俄軍總參謀長2002年在對遠東地區視察之後決定增加千島群島駐軍,重新開放被關閉的軍事基地。同時,俄軍還多次在千島群島舉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千島群島重新成為俄羅斯遠東基地群中的重要橋頭堡。群島主要由火山岩礁組成,有火山160座,其中活火山38座,有太平洋火環之稱。地震頻繁,平均三天一次,多為海底地震,強震之後伴有海嘯。各島山峰聳立,地勢崎岖,千米以上高峰40餘座,阿萊德山最高,海拔2339米。島上河短流急,多石灘、瀑布。群島海岸大部為懸崖陡壁,岸線曲折,近海水深,有良港。擇捉島單冠灣水深港闊,适于大批艦艇隐蔽停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襲擊珍珠港的日本聯合艦隊,曾集結隐蔽在單冠灣。蘇聯在國後島和擇捉島建有機場,可供重型轟炸機起落。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3、日本列島</h1>
日本列島即日本群島,位于北太平洋西側,是太平洋西緣一系列弧形島嶼的一部分,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附近3000多小島組成。其中四個大島占日本總面積的 98%,以本州島為最大。因這些島嶼屬日本領土,故稱日本群島。日本群島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它與亞洲大陸原為一體,位于中國大陸東部邊緣地帶。後來由于環太平洋的造山運動,地殼連續不斷的發生劇烈變動,使日本與亞洲大陸分離。日本群島在水準地形上的特點是:島勢狹長,海岸曲折,海灣衆多,因而群島的任何地方離海岸都在100公裡以内。日本地表崎岖多山,平原面積狹小,山地和丘陵在群島的地形中最占優勢,據統計,日本國有7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其中純山地即占全國土地的60%。山地的走向和排列多與海岸平行,分内外兩帶,内帶位于日本海一側,主要包括奧羽、越後、飛驒等較大山脈;外帶位于太平洋一側,主要包括北上、阿武隈、關東、木曾、紀伊、四國、九州等山脈。日本群島的平原和低山僅占日本面積的13%,臨近東京灣的關東平原是本國最大的平原,面積1.6萬平方公裡,海拔僅50米,其前身為東京灣的海底,如今是日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此外,還有名古屋附近的濃尾平原,大阪、京都一帶的畿内平原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2">4、琉球群島</h1>
琉球群島位于中國東海的東部外圍,南北總長度達1000多公裡,呈東北西南向,大隅諸島、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大島諸島、大東諸島和先島諸島,共有60餘個有名稱有人居住的島嶼和400多個無名小島。曆史上,琉球群島曾長期屬于中國的勢力範圍。距中國沿海的上海、甯波、溫州約700多公裡。1871年前有琉球國,琉球國疆域北起奄美大島,東到喜界島,南止波照間島,西界與那國島。由二戰戰敗國日本管轄,但部分地區行政權仍由美國行使,駐日美軍基地約70%以上集中在琉球。1972年,美軍将琉球群島移交給日本托管(主權不屬于日本),琉球群眾曾聚衆抗議美軍剝奪他們獨立自主的權利。琉球群島從北到南,包括大隅諸島、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大島諸島、沖繩諸島、大東諸島和先島諸島,共有60餘個有名稱有人居住的島嶼和400多個無名小島。 [1] 面積共4,600多平方公裡,人口140多萬(1985年)。多低山,最高點宮之浦嶽海拔1,935米(在大隅諸島的屋久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為常夏島,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多台風。甘蔗和鳳梨是兩大特産,還産甘薯。豬、牛亦多。近海漁業發達,旅遊業甚盛。琉球島上設有國際大學和琉球大學。其中兩個最大的島嶼是沖繩島(1,204平方公裡〔465平方哩〕)和奄美大島(712平方公裡〔275平方哩〕)。這些較大的島嶼原先都是火山島,且有山地;而較小的島嶼則大都為珊瑚島,地勢相對比較平坦。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每年都有台風侵襲。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5">5、菲律賓群島</h1>
菲律賓群島,亞洲南部馬來群島的組成部分。西濱南海,東臨太平洋。群島由7100多個島嶼組成,是菲律賓的國土。 菲律賓群島北隔巴士海峽與中國台灣相望,西臨南海,東濱太平洋,南與印尼和馬來西亞的沙巴州隔海相望,東北隔菲律賓海與馬裡亞納群島相望。這裡雨水豐沛,花草、果木繁盛。出産的香蕉、鳳梨、芒果在國際市場上很有名。是以,菲律賓群島享有“太平洋果盤”、“花園島”之美譽。菲律賓群島大部分是由山地、高原和丘陵構成。多活火山,地震頻繁。棉蘭老島的阿波火山是菲律賓最高的山峰,呂宋島的馬榮火山是菲律賓最大的活火山。主要河流有棉蘭老河、卡加延河,貝湖是全國最大湖泊。菲律賓群島經濟的組成以農業及工業為主,特别著重於食品加工、紡織成衣以及電子、汽車元件等。大部分的工業集中於馬尼拉大都會區的市郊,此外,宿霧大都會區近來也成為吸引外國及本地投資的另一個地點,菲律賓的礦業仍有很大的潛力,菲國擁有大量儲備的鉻鐵礦、鎳及銅,近來在帕拉灣外島發現的天然氣也加入了菲律賓豐富的地熱、水力及煤炭等能源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