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人為何不“悲秋”?日本人本不悲秋為什麼日本人“悲秋”比中國人晚了近兩千年?

作者:張石

一九九三年四月,是我來日本後迎來的第一個櫻花盛開的季節,我和朋友桦山約好一同去看花,但一天到晚忙得很,一直沒有抽出時間。到了四月上旬,突然有一天桦山來電話,約我在黃昏後去上野看櫻花,我說:“花這兩天都已經謝了呀,再說黃昏看櫻花,怎能看得真切呢?”桦山說:“夜櫻和落櫻是最美的呀!”我隻好和他一塊去了。一到上野,人還真多。朦胧的月光下,櫻花樹上隻剩下幾片櫻花的殘瓣,但地上卻鋪滿了落櫻,乘着銀色的月光踏上去,腳下仿佛湧起櫻花淡紅而晶瑩的花魂,有許多人坐在落櫻上飲酒,一陣三味線太鼓的聲音傳來,仿佛是夜風彈撥櫻樹上的殘花,流下來一陣寂寥的隽永。

日本人為何不“悲秋”?日本人本不悲秋為什麼日本人“悲秋”比中國人晚了近兩千年?

賞櫻的人們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日本人本不悲秋</h1>

日本人是這樣喜歡落花,這和中國人的情趣大不相同。在中國,萬物蕭瑟的秋天,總是詩人們悲歎的對象。 詩人們經常是“惜春悲秋” , 可謂“自古逢秋悲寂寥”(劉禹錫《秋詞二首》)。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雖較少言“秋”,但一旦言“秋”,則會悲從中來。《詩經·小雅·四月》雲:“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亂離瘼矣,爰其适歸。”意思是說:“秋天真讓人悲傷啊!百花凋零百草稀,我也遭難,被凋落的心境折磨得如此憔悴,前途叵測難以安甯啊!”而越到後來,悲秋的色彩也就越濃重,到了《全唐詩》,悲秋之詩就更多了,深刻影響古代日本詩人的中國詩人白居易是一個以悲秋出名的詩人,他的《暮立》詩雲:

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

大抵四時心總苦,就中腸斷是秋天。

在《萬葉集》成書的時代編撰的日本人的漢詩詩集裡,也會偶爾見到一、兩首有悲秋意味的漢詩,但那是亦步亦趨學習中國詩人的詩作,而在純粹的日本和歌集中卻極少看到。在日本最有代表性的和歌集《萬葉集》中 , 與“秋”字有關的詩 , 大約140 首 , 而純粹以秋見悲的詩,幾乎一首也沒有 ,而在中國的《全唐詩》中 , 悲秋之詩不勝枚舉,僅在潘百齊先生編的《&lt;全唐詩&gt;精華分類鑒賞內建》 “秋季門”中選的 27首詩中 , 以秋見悲的多達19首,而在日本萬葉詩人的筆下,秋天簡直是美不勝收:“暮逢朝不見 , 隐野散美萩。秋風陣陣吹,紅葉似落霞 ” (《萬葉集》,1536年,《緣達師歌一首》) 。

《源化物語》的《浮雲》中也說:在唐土,人們都極力贊美春花,認為沒有比春花似錦再美的了,而用大和的話來說,卻是“春天隻有花怒放,不及秋意風情長”。

日本人為何不“悲秋”?日本人本不悲秋為什麼日本人“悲秋”比中國人晚了近兩千年?

熱烈的日本秋日景象

中國人最喜歡生機勃勃的美,“美”的原意是“大羊”,壯大而飽含生命力的壯觀,是中國人美的源泉;而日本人更喜歡寂滅之美,他們認為“滅”與“死”的不能窮盡之神秘中,有生命不可企及但卻永遠為之吸引的“大美”。

但是在《萬葉集》之後,日本人也開始悲秋,如平安時代前期的敕選和歌集《古今和歌集》中,卷第四和卷第五分别為“秋歌上”和“秋歌下”,在那裡收錄了144首和歌,其中悲秋之詩約有16首左右。

如秋上·189的佚名和歌:

秋色染大地,昨事今已非。涼風陣陣起,我身不堪悲。

秋上·193的大江千裡所寫的和歌:

仰頭望月,百事傷悲。萬物凋零,非我獨秋。

秋上·215的佚名和歌:

深山踏紅葉,凄然聞鹿鳴。呦呦動我心,此時最悲秋。

大概就是從這個時代開始,日本人就開始在自己所作的和歌中正式 “悲秋”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2">為什麼日本人“悲秋”比中國人晚了近兩千年?</h1>

那麼,為什麼日本人“悲秋”比中國人晚了近兩千年呢?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前11世紀-前6世紀)的詩歌305篇,原本叫《詩》,又稱《詩三百》。從漢朝起儒家将其奉為經典,遂也稱之謂《詩經》。《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時期中葉,也就是公元前6世紀左右,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株林》,整個《詩經》跨越了大約500年的曆史長河。

《萬葉集》是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在日本其地位相當于中國的《詩經》。據信是在奈良時代末期編成,共收錄20卷、4500多首和歌,大緻包括描寫宴會和旅行《雜歌》、男女情歌《相聞歌》和悼亡歌《挽歌》,收錄了7世紀上半葉至759年(天平寶字三年)約130年間的作品,對于成書年代和編者,曆代學者衆說紛纭,一般認為《萬葉集》經多年、多人編選傳承,約在8世紀後半葉由大伴家持(公元717年~785年)完成,其後又經數人校正審定才成今傳版本。

《古今集》全稱《古今和歌集》,是日本最早的敕撰和歌集,由醍醐天皇下令,以紀貫之為首的宮廷詩人于公元914年左右編成,共收和歌1111首和歌,多為短歌。

從《詩經》最早的作品到《古今集》的編撰,大約有近兩千年的曆史,而為什麼日本人在《萬葉集》裡幾乎不悲秋,而在《古今集》就開始盡情悲秋了呢?

産生《詩經》和唐詩等的地區,其文化地理主要屬于北方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以河南省為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為腹地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北方中原是中華文化最主要的發祥地,長期處于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而生活于溫暖多雨,四面環海環境中的日本人,生活起來要比在寒冷幹燥的中國北方的中國人容易得多、舒适得多。在溫暖多雨、四面環海的環境中,更容易通過捕撈和采集獲得食物,也不十分寒冷。在幹燥寒冷的北方,漫長的冬季是人類生活的大敵,食物短缺,難以抵抗的寒冷對生命産生威脅,而秋天的到來是冬季的前奏,讓人觸景生悲。也許中國詩人“悲秋”的感情源頭,正是來自于此。

日本人為何不“悲秋”?日本人本不悲秋為什麼日本人“悲秋”比中國人晚了近兩千年?

日本的秋天

而日本人原本不具備悲秋感情的文化地理環境,日本是亞洲東部太平洋上的一個群島國家,四面臨海,除東北部海岸外,均被來自熱帶太平洋的暖流環繞,氣候受到海洋的調節,形成較為溫和、濕潤的海洋性季風氣候,比大陸同緯度地區溫暖,降水豐富,由于四面環海而且森林覆寫面積非常大,漁撈和采集文化一直相當發達。

而《萬葉集》的發源地古都奈良,位于日本紀伊半島中央,近畿地區的中南部,是日本曆史和文化發源地之一,森林覆寫率極高,日本僅植物的種類就比歐洲多十倍以上。這裡從氣候上看基本上四季如春,自古以來以采集植物、野果和漁撈維持或補充生計的生産文化也相當發達。

日本人為何不“悲秋”?日本人本不悲秋為什麼日本人“悲秋”比中國人晚了近兩千年?

紀伊半島的秋天

稻種傳入日本以後,日本文化由原屬新石器時代的以漁獵采集為主的繩紋文化,跨進了金石并用、經營水稻栽培、儲存糧食與畜牧并重的彌生時代。這個時代大約從紀元前3世紀中葉一直延續到紀元後3世紀中葉。

而對于稻作文化而言,日本的地理環境是得天獨厚的,日本河流短促,水量充沛,北部和東北地區有大量積雪;在平原地區,扇狀地形較多,在這扇狀的端部,有地下水自噴,對稻米生産十分有利。而在沖積平原的微高地之間的後背濕地,則不需人為引水也能形成稻田,是以日本人非常熱愛自己豐饒的自然,基本上沒有“與天鬥,與地鬥”的思想,也不具備“悲秋”的情感原型。

而後來日本大量吸收中國中原文化,共向中國隋唐派遣過4次遣隋使和約20次遣唐使(還有其他諸種稅法),其中也帶去許多去中國學習佛法的學問僧等,當時中國的文化典籍等大多數是通遣隋使、遣唐使、留學生、學問僧帶回日本的,有的留學生把從唐朝官府得到的生活、學習補助金都買了書,據說當時日本有的人個人藏書達千冊以上。在7世紀上半葉至759年《萬葉集》作者活躍的時代,大約向中國派去了12次遣唐使,而且并不是每次都到達唐土,對中國的文化還屬于“将來”,而不是全面吸收階段,但是到了《古今集》時代就不同了,寬平 6年(894年),廷臣、令外官菅原道真向第59代天皇宇多天皇建議,提出唐朝由于安史之亂動蕩不安,派遣唐等使赴唐不僅很危險,而且也不利于日本文化獨自的發展,宇多天皇接受了他的建議,停止了遣唐使,而唐于907年滅亡,也就再也無法派遣遣唐使了,但是這個時代已經和《萬葉集》的時代不同了,日本人已經開始大量仔細消化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入骨髓,《白氏文集》、《文選》等已成了日本文人的必讀書,白居易等中國詩人濃重的悲秋意識也深深地滲透到了日本人的詩歌中,有些和歌是從白居易等中國詩人的悲秋詩歌直接轉寫而成。

但是這種“悲秋”的情感至今沒有全面滲透到日本人的生活與藝術情感之中,他們喜歡凋零之美,喜歡落花殘葉,喜歡枯淡靜寂,“悲秋”是他們的一種曆史性模仿,而不是他們的心理原型和文化動力。

(本文為作者原創稿,原題《日本人為什麼比中國人晚近兩千年才開始“悲秋”?》,轉載請留言獲得授權。文中圖檔均由庫索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