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雄嶽武穆

數年前,我想通一遍宋史(然而《宋史》卻不算是好材料)。今年剛找了個書-《續資治通鑒》,開了個頭。但還不到二十分之一。這個工作,以我看《資治通鑒》的速度,怕是要持續好幾年了。不過宋朝的通俗小說,讀來快速,可以權且填一下内容。宋朝有些演義、俠義、公案類型的小說是可以看的,譬如《楊家将演義》《三俠五義》《包公案》等等,宋代話本和拟話本也開始發展了,依此而發展出來的高峰傑作《水浒傳》,關于《水浒》,也算是個大主題了,不述。

今年所讀的書實在不多,實在有愧年初的flag。想來《說嶽全傳》算一部,但這實在不能算一部好書了,這種水準的,本來是應該十多年前完成的,因為受限的眼界拖到了現在。該書内容講的是嶽飛的故事。這顯然是民間藝人的文學創作。書的文字實在算不得精彩,然而嶽武穆實在是我敬佩的大英雄,其磊落風骨,家國情懷,英勇無畏,豪氣幹雲,以及悲情的結局,都讓我不忍批評此書。古語說:夫妻者,兼愛其屋上之烏。此之謂也。

《說嶽全傳》中附上了元人所著《宋史》關于嶽武穆的傳記。這當然是史學,也是小說之餘一個看點了。閱讀後,更加佩服,以為嶽武穆實在是幾百年難得一見的軍事人才,可謂國士無雙。他起于平民,入伍為小卒,憑借一線的沖殺和武俠式的鬥智鬥勇,慢慢累積軍功,立不朽事業,建立蓋世聲名。他首先是一位豪傑。豪傑之人恐怕很多,而隻有嶽武穆是豪傑又精通軍事,還兼具儒生的學識。一代之中豈多見哉。他的《滿江紅》《小重山》都是上乘佳作,為我們所熟記。

宗澤,名将也,大緻是嶽武穆的貴人。與宗澤論兵法,宗澤初時不悅以為武穆誇誇奇談而已。不過嶽武穆說道:用兵之道,存乎一心。此言一出,宗澤心悅以為然。軍事家的世界就是這樣。其實不止宗澤。後世兵家也非常稱許,以為這算是兵家最高境界了。譬如蔣百裡在《國防論》裡就詳細講述過這個軍事思想。至于這個“一心”是什麼,可能有不同的人心中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了。

嶽武穆一生有一個主題,抗金。其實他做的事情還有一個,平賊。宋朝南渡,南方有很多占山為王,實力強大的草寇,如楊麼,曹成等。其情形如同北宋末年的宋江、方臘等。新生的南宋,在風雨飄搖中。他們(中興名将們大多參與了這些平賊的工作)費了好些時候,才平定了境内的匪患。南宋初年能夠組織抵抗金人的力量比較有限。不過平定匪患後,國家軍力情形已經大為不同,風貌一新,可以與金人正面戰鬥了。建炎年間,一時将星璀璨。

嶽武穆不是唯一一個抗金名将,當時還有像韓世忠,吳氏兄弟等戰果輝煌的名将。不過嶽武穆還是高出他人一等的。他已經深入領會和運用了敵後抗戰的終于取得空前勝利。後來,在進兵到朱仙鎮的那個地方,嶽武穆分派的衆将捷報頻傳,金國地界的起義軍紛紛響應,而自己也帶少量精銳大破完顔宗弼(金兀術)金兵十萬。形勢一片大好,勝利隻在目前。可是這一切被自己人破壞了。

國家屬于他的,高宗自然是自己人。而秦桧實在不算自己人,大概是個奸細。彼在金國内深知金國急于求和的内情,而又蒙混國内不明真相之人以為己功。實在可恨!本來主戰、主和都是一種可選政策,但是秦桧此人造成的惡劣影響,深及大明,思宗是以而不敢與女真議和,實在可歎。

這次收複河山的大好機遇葬送後,北伐形勢沒有好的改觀。嶽武穆竟屈死風波亭,嶽雲、張憲也死于此,韓世忠見廢。待到孝宗即位,欲重整河山,竟無人可用。悲夫!若留得嶽武穆性命以受孝宗,還我河山不見得為空話。嶽武穆實為宋室北伐的最佳人選。然“高宗忍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可見父傳子,家天下這個封模組化式有多大的局限性。中國傳統政治中,王室和政府的分化始終沒有完全完成,大概有着深層次的原因。

回頭談下《說嶽全傳》。小說中嶽武穆,非常熱衷于結拜,結拜兄弟很多。後面一半,為了彌補嶽武穆的缺憾,虛拟了嶽雷北伐的情節,完成了嶽武穆的夙願。内中充斥着,宿命論和神話色彩。以嶽飛字鵬舉,言嶽武穆為如來佛金翅大鵬鳥降世;徽宗對玉帝不恭,便派赤須龍(金兀術)下界攪亂大宋江山,玉帝在小說中小心眼是出名的,譬如西遊記鳳仙郡求雨,情節雷同;至于牛臯是龍虎玄壇真君(按封神演義的說法即趙公明)的黑虎。凡此種種,都令人不悅。

情節上有幾個印象深刻的點,可以一看。“泥馬渡康王”一節。所謂真命天子,常常喜歡來這一手。我把這個故事講給不太讀書的老媽聽,老媽回問:救這個壞東西做什麼?可見人心之中的這杆秤。“挑滑車”一節,着墨不多的描寫一個英雄高寵,若不是我事先對這個故事有點了解,必定就忽略了。這個人物展示了他的過人的本領,卻如同當今影視劇或漫畫中驚豔出場的英雄人物一般帥不過三秒,像流星一般轉瞬即逝了,着實可惜。可見一個人的力量再大,也碾不了幾顆釘子。《挑滑車》被改為平劇在傳唱,大宅門裡的主人公也特别喜歡唱這一段,我是以沒有忽略,也在此。還有一個楊再興“戰死小商河”。查閱百科,這是一場勝仗,但是楊再興誤走小商河,長使英雄淚滿襟。為了小說的需要,楊再興被塑造成楊老令公的後人。而楊老令公,是小說中讓人崇敬的人物,“七郎八虎闖幽州”這已經是另一套書了。楊再興算得上金庸先生創作的《射雕三部曲》的起點人物了。

講嶽武穆的小說,實在也挑不出其他了。我以為,讓嶽武穆在文學上也豐滿起來,乃今日乃至後世文學家們的一項重要任務。不過當今趨勢,網文盛行,以産量和流量取勝,這個大勢下怕是難有作為吧?古來聖賢皆寂寞,今日之“聖”看來是隐藏在平平無奇之人中?說嶽評書當然是有的,但我沒有聽過,算到如今,隻怕時間不充裕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