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康有鵬

前 言
最近,因受好友南遠景先生激勵鞭策,我寫了篇"陸賈散記",遂反複琢磨,亦不知取何标題恰當。暫且信馬由纏,任思緒馳騁,草成此稿。
我生于陝西乾縣底陸陌村,民間俗稱陸賈村。可以說,這是萦繞我腦際,數十年揮之不去的話題。因家父粗通文理,好古今之事,頗具智慧的民間傳說,我自幼便有所聞。由于先天不足,未受過系統教育,更缺乏名師指點,雖平生喜讀史書,也隻是業餘愛好,不求聞達與成名,僅以此獲得心靈慰籍。
概因生于陸賈封地的緣故,漢初這位極具個性的風雲人物,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從幼年零散傳說,到後來閱讀正史,對陸生逐漸有了較為豐滿的認識。仰慕先賢,啟迪來者,風追司馬,神交古人,此乃志士仁人之修為。然而,敝人不畏地位卑微,才疏學淺,亦操拙筆欲盡己所能,用較為系統且淺顯的文字,留下這位偉人不朽的形象。但因資料極為匮乏,有關現地欲往拜谒,亦未如願,實感惶恐遺憾。好在僅以此豐富精神生活,權當茶餘飯後消遣,也就罷了!兼以此文追憶我早已過世的父親,亦懷念我深深眷戀的朝思夜想的故鄉。
僅以此記,請閱讀的朋友們斧正,不吝賜教!
康有鵬
2021年5月31日 北京
大秦沃土養奇士一一漢初風雲人物陸賈散記
“江南才子山東将、陝西黃土埋皇上"早已傳遍大江南北,聽着這則耳熟能詳的諺語,平添了遊子思鄉的濃濃深情。
陝西簡稱“陝”或“秦”,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氣候溫潤,沃野千裡,曆史上有西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全長約八百裡的關中平原,滔滔渭河穿其間,素有八水繞長安,從古至今被譽為風水寶地。這方恰似坐落在巨大天然城堡裡的地方,周圍被河川、山原和關隘環抱,東臨黃河是潼關,西倚隴山為大散關,南望秦嶺有武關,北靠黃土高原乃蕭關。四面天然屏障,自古易守難攻,從春秋戰國時起,便有“四塞之國”、“金池湯城”、“天府之國"的美譽。
在這塊豐饒的熱土上,有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傑和謀臣策士,上演過一幕幕驚心動魄、名垂青史、啟迪後人的活劇。漢高祖劉邦初定天下,以還江東子弟衣綿回鄉之願,意欲建都洛陽,雄踞中原,君臨天下。但在張良、婁敬力谏下,果斷定都長安,為大漢四百餘年偉業奠定了堅實基礎。西漢一一作為平定秦末天下大亂,經過楚漢相争統一中原的王朝,如何盡快收拾殘局,開辟新的偉業,不得不說是擺在統治者面前的頭等大事。然而,經過殘酷征戰殺伐、血雨腥風洗禮,以軍功取天下的将士們,此時,都沉浸在争功邀爵的饕餮盛宴中。即使貴為一國之君的天子劉邦,也顧不上思考天下大勢,在陶醉于勝利的喜悅的同時,便向張良等謀臣問計,以“功人"、“功狗”等樸素道理說服臣下,并用封王封候撫慰人心。作為"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除獻計穩定局勢外,還主動謝絕受封“齊三萬戶”的重賞,表示“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以此高風亮節平息這場風波。
西漢王朝向何處去?這一重大而深遠的課題由誰解答?!可以想象,除了劉邦這位一代英主,“漢初三傑"似為最佳人選。但冷酷的現實是:"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天下初定,王位一貶再貶,确已無心思慮此事;而“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饷、不絕糧道”的肖何,雖受皇恩獲第一等功臣,也僅限以定律令規範社會秩序;唯有“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的第一謀臣張良,似應站立時代潮頭高瞻遠矚,從思想理念上謀國理政,為新生政權頂層設計。然而,曆史往往難遂人願!西漢立國後,張良曾多次向漢高祖劉邦示意退出朝政,“願辭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進而“乃學辟谷、道引輕身”,稱病歸隐終南山麓。民國元老于佑任曾以"送秦一槌、辭漢萬戶"憑吊張良,以高度精煉的聯語,概括了他一生兩件大事:雇刺客“槌殺秦王”以報滅韓之仇、取天下功成身退“辭漢萬戶"重賞,頗令後人景仰,也在曆史上留下一段佳話。試想,以張良的聰明才智,西漢建立後淡岀江湖,和平年代裡顯有豐功;作為一代英豪,由壯士、謀士、到隐士的人生軌迹,豈不耐人尋味嗎?究其原因:是他懼怕功高蓋主者身危、亦或其智隻适宜于亂世征伐、還是久病纏身精力不濟、或者江郎才盡智慧不足?這些,都是人們關切和猜測的問題。後來人和讀史愛好者可以大膽推測,但它終将永遠成為曆史之謎,僅會留作史家鈎沉!
"江山代有才人岀、各領風騷數百年"。西漢初年,在由亂到治這一特殊時期,有位飽讀詩書的大賢一一陸賈,被推到了曆史的前台。楚漢相争時僅以幕僚身份追随劉邦,因能言善辯常出使遊說諸侯,深得漢王賞識的這位儒生,卻在和平時期顯示出了超凡脫俗的謀國才能。據史家評價,陸賈是漢代第一位力倡儒學的思想家,他針對漢初特定時代和政治需要,以儒家為本、融彙黃老道家及法家思想,提出“行仁義、法先聖,禮法結合、無為而治”,從理論上解決了漢朝如何治理,為西漢前期統治思想奠定了基本模式,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個裡程碑。西漢,以軍功封候在朝野已形成共識,即使蕭何這樣的大功臣,沒有漢高祖力挺亦難服衆,而僅為漢王進階幕僚的陸賈,即使功勞再大要想封侯難于登天,這似乎是這位功臣和時代的一大遣憾。但是,在曆史長河中尤其在史家心目中,陸賈是當之無愧、應被銘記、漢初真正的第一大功臣。而他之後的賈誼、晁錯、乃至大儒董仲舒等,分别在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朝,作為思想先驅,治國理念因時而變,有所創新發展,就其淵源而言,都是陸賈思想的延續者;從政治智慧方面來比較,他們與陸賈均不在一個層次上,而且鮮有善終。史家認為,陸賈的治國理念,不僅主導了西漢約70餘年曆史,而且對中國兩千多年來的統治思想都有重要影響,是至今漢朝最值得研究的一位政治人物。(王立群教授等觀點)
作為西漢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的陸賈,其智與張良、陳平齊名,善辯與遊說鲸布的隋何齊名。斯人已逝,但青史仍銘記着他的傳說。《史記》記載了陸賈平生"四件大事”,即說臣南越、奉獻《新語》、稱病歸隐、協同滅呂。可以說每件事都關乎漢王朝江山社稷和天下安危,司馬遷以傳神之筆,惟妙惟肖的刻畫了這位善于辭令、智勇雙全、胸懷天下、風流倜傥的大智者栩栩如生的形象,至今讀來仍使人身臨其境,給人以啟迪并留下餘味無窮的回顧和聯想。
【奉旨攜印,說臣南越】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前)後,曾發50萬大軍分五路"三征嶺南”,一路勢入破竹,很快攻下閩浙(今福建浙江),其餘四路進擊南越(今兩廣),因遭遇少數族群強敵而受阻敗北。第二次南征,在主帥任嚣和副帥趙佗統領下,大軍經過穿越險惡的南嶺自然環境,激烈厮殺,斬關奪隘,使南越(今兩廣)這塊未曾開發的蠻夷之地納入秦朝版圖,并在此設定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極大地增強了嶺南與嶺北人民的交流,使南越較早地得到了開發,為大漢民族融合開辟了成例,使華夏族大一統初現了曙光。南越初定後,任嚣為南海(今廣州)郡尉,趙佗任所轄龍川令。秦末大亂,任嚣病世前委托趙佗行南海尉事,秦亡趙佗即撤換秦朝所任官吏、封閉南嶺關隘、迅速出兵奪取桂林、象郡,敏銳的洞察北方亂勢,擁兵自重,偏安一隅,自立為南越之王。進而實行“和揖百越”的民族平等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發展經濟文化,使嶺南人民免受動亂之苦。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作為一代創業之君的漢高祖,統一中原後派重臣陸賈親赴南越,賜南越王趙佗以印信,使其面北稱臣,實作中華一統。可見作為使者的陸賈,要擔當何等的千釣重任啊!
史載,陸賈到達南越後,趙佗身着南越族服,傲慢的盤腿接見他。陸賈說:"你是中原人,親朋祖墳均在真定(今河北石家莊),現卻違反天性,抛棄華夏冠帶,欲以區區南越與大漢天子抗衡,豈不大禍臨頭!秦喪德政,諸侯蜂起,惟當今皇上入關中、占鹹陽。而項羽自立西楚霸王,諸侯皆所屬,其兵強馬壯,天下皆知。然而,漢王起兵巴蜀,掃天下誅項羽,五載平定海内,此非人力乃上天所賜!漢天子聞您稱王,不助天下誅暴逆,文臣武将争相都想剿滅您。但天子憫百姓剛曆兵事,暫且休兵不發,派我授您王印,頒發符節,互通使臣。您應親臨郊迎,面北稱臣,但卻憑借建立未定之國,對大漢如此無理!朝廷若要知道這些,毀您祖墳,誅您宗族,再派一偏将率十萬大軍壓境,越人殺您降漢,易如反掌!”趙佗聽後大驚失色,立即離開坐位,向陸賈謝罪:“實在抱歉,先生!我久居蠻夷,有失禮義。” 然而,狡黠的趙佗又戲問陸賈:“你看我與蕭何、曹參、韓信比,誰高明?"陸賈回答:“似乎您高明些。”趙佗又問:“那麼我與漢朝皇帝陛下比呢,誰更高明?"陸賈說:"皇帝起豐沛,讨暴秦,誅強楚,為天下興利除害,繼承三皇五帝偉業,統一治理中國。中原人口以億計算,土地方圓萬裡,物産殷實豐富;皇帝能集國政全權于一家,開天辟地以來未曾有過。您臣民不過幾十萬,都是蠻夷之人,散布于崎岖的崇山大海之間,好似漢朝一郡而已,怎麼能與大漢相提并論!"趙佗聽後,哈哈大笑。接着說:“我未在中原興起,故在此稱王;若在中原,何以見得不如漢朝!”言罷,便留陸賈暢飲。過了數月,趙佗說:"南越沒有可以說話的人,直到你來,才讓我每天聽到從未聽過的新鮮事。"于是,趙佗非常喜歡陸賈,賞賜給他一袋珠寶價值千金,其他饋贈也達千金之多。陸賈便拜趙佗為南越王,令他向漢稱臣,遵守漢朝約定,随後還朝複命,漢高祖十分高興,便任命陸賈為太中大夫。(參考《史記》《漢書》《資治通鑒•漢紀》等)
【大漢開國,奉獻新語】西漢立國後,陸賈雖然職務不高,但作為天子近臣,卻常常待奉在皇帝身邊。據史載,太中大夫,秦漢時級别較低,明清以後等級較高。雖然陸賈岀使南越有功,被晉升為太中大夫,但充其量僅相當于當今部級官員,且為皇帝顧問之類虛職。這在重視軍功的西漢初年,尤其是面對為國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的勳功重臣,可想而知,是多麼的人微言輕!然而,由于陸賈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具有良好的儒學功底,加之洞悉時勢、善于權變、性格狂放,且敢于直言,其他臣僚們自然也不會小觑。再說,西漢開國元勳們多為平民出身和三教九流之輩,大多文化層次較低,既無能力又無心思考慮天下大勢,這樣無形中使陸賈鶴立雞群。更由于漢高祖豁達大度、有王者之風,這就為陸賈施展政治抱負和治國才能提供了廣闊天地!曆史上“馬上得天下、難道馬上能治天下嗎”這一脍炙人口的名言,便是出自陸賈之囗。
據《史記》載,陸賈經常向皇帝進言,口稱《詩經》《尚書》,高祖罵他說:“你老子是騎在馬上得到天下的,哪裡用得着《詩》《書》!”陸賈說:“騎在馬上可以取天下,難道也可以騎在馬上治理天下嗎?況且商湯、周武用武力奪取天下,卻順應形勢以文教治理天下,文治武功并用,這才是長治久安的辦法啊,當初如果秦國統一天下後,實行仁義之道,效法先聖之賢,那麼陛下您哪能奪得這天下呢?”陸賈不僅提出了"逆取順守、文武并用”,方為“長久之術”的觀點,進而用曆史上恃力而亡的反面事例,如智伯被韓趙魏三家所滅,吳王夫差因越王勾踐而亡,秦王朝被高帝您而滅國等史實,進一步說服劉邦!雖然皇帝聽了很不高興,但臉上還是露出了愧色,便對陸賈說:“你嘗試着替我寫寫秦朝失天下的原因是什麼,我得天下的原因又是什麼,還有古代成功、失敗的國家都有哪些事例。”于是,陸賈一口氣寫了十二篇文章,每當上奏一篇,劉邦“未嘗不稱善”,滿朝文武沒有不叫好的,群臣們稱其為“新語”。陸賈的治國理念,集中展現在《新語》一書,主要是反秦之弊,與民休息;以農為本,輕徭薄賦;禮法結合,無為而治。實質上三條都是相通的,就是"不折騰"老百姓而與民以利。《新語》系統總結的前代王朝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不僅促進了漢朝的安定和發展,而且為後代開明政治亦提供了經驗。《新語》作為政論散文集,論理深入淺出,語言簡潔凝練;因陸賈有辯才,更似縱橫家,文風恣肆,旁征博引,陳述國是,利害分明。後人評價他與賈誼、晁錯比較,卻多了份從容之氣,集敢谏與善谏為一身,
【稱病歸隐,大智若愚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秦地作為開發較早的富饒華夏國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自然環境看,不僅因有中國之肺的巍峨秦嶺聞名于世,而且亦因有滋養華夏的母親河黃河令人神往。從人文視角看,盛世帝王多建都關中以雄視天下,即使壽終正寝也願安眠于斯高枕無憂。對于信奉"天人感應"和重視喪葬禮儀的漢代人來說,生死相依,陰陽協和是天道,也是人生在世的理想境界。陝西現存帝王陵寝多達八十餘座,約占曆代帝陵百分之五十。中華始祖軒轅黃帝陵、炎帝陵,周文王陵、周武王陵,秦始皇陵,漢高祖長陵、漢武帝茂陵,隋文帝泰陵,唐高祖獻陵、唐太宗昭陵、武則天乾陵等等,這些著名帝王陵寝均在大秦,且大都安卧于渭水之濱的關中北原、"鄭國渠“一線。早在秦漢時期,距漢長安城西北約六十餘華裡的古好時縣(今鹹陽市亁縣),已屬上佳的風水寶地。《史記》《漢書》均有記載:孝惠帝時呂後用事,“陸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以好畤田地善,可以家焉。”自此,這位赫赫有名的大漢功臣,為避呂後亂政,就在這裡置田攜子安家,過着神仙般極為高調的隐居生活。
史載,遠離錯綜複雜是非之地的陸賈,帶着五個兒子和衆随從,乘坐氣魄豪華的車隊,浩浩蕩蕩離開繁華似錦的長安城,來到好畤這塊空氣清新,景色迷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幽靜而神密的莊園,過起了風流倜傥、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就在一切安排就緒,舉家定居下來之後,陸賈把五個兒子召集在一起,拿出從前出使南越時所得的千金,每人二百金平分給了兒子們,并告戒他們,安心從事生産,今後要過自食其力的生活。而陸賈自己卻經常乘坐驷馬豪車,帶着彈琴鼓瑟的十位待從,佩帶價值百金的寶劍,縱情歌舞,遊覽山水,開懷暢飲,一付近仙似道、又象俠客、實乃隐者的形象漂忽天地之間。陸賈曾經這樣與兒子們約定:“每當我出遊經過你們誰家時,都要讓我的人馬酒足飯飽,盡量滿足一行人的要求。每十天更換一家,我在誰家裡去世,就把寶劍、車騎以及侍從留歸誰家所有。我還要到其他朋友那裡去,這樣一年當中我去各家的次數大概不過兩三次,總來見你們就不新鮮了,你們也用不着厭煩你老子總這麼做。” 可見,洞明世事的陸賈是何等的高人,曆史怎能不銘記這位能屈能伸的高官大賢!
似可大膽設想,古往今來,這種閑雲野鶴般的生活,誰人敢想,誰人能達,這豈不讓人羨慕、成為千古美談!就在此前,作為與他同時代、同朝為官、且謀略智慧高于他的張良,盡管半隐半退居住在與他遙遙相對的終南紫柏山中(今天仍儲存“張良廟”),亦然未能超脫劉邦晚年欲換太子的纏繞,不得不應呂後卑詞懇求,獻奇計請出避秦亂世的"商山四皓"輔佐太子劉盈,終于使一場波谲雲詭的易儲風波得以平息!然而,曆史往往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此時的陸賈能否以退為進,以其高超的智慧協同滅呂,挽救剛剛建立的正處于危局中的大漢王朝呢?
【協同滅呂,扶漢天下】稱病隐居好畤的陸賈,在縱情山水歌舞升平的表象背後,深藏着心憂天下的赤子之情。他密切注視着諸呂封王封候、呂後擅權亂政、欲奪劉姓天下的時局。有一次,陸賈登門向右丞相陳平請安,尚未發現他來訪的陳平,正陷入深深的憂思,陸賈問:“您的憂慮為何如此深重呢?”陳平說:“你猜猜看,我究竟在憂慮什麼?”陸賈說:“您老位居右丞相,是食邑三萬戶的列侯,富貴榮華無以複加,應該沒有這方面的欲望吧。然而,您老若有憂慮,恐怕是擔憂諸呂和幼主而已。”陳平說:“你猜得很對,你看這事該怎麼辦呢?”陸賈說:“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調,則士務附;士務附,天下雖有變,即權不分。"陸賈接着說,這件事都在您和周勃兩人了,我常想把這些話對太尉周勃講,但他和我總開玩笑,對我的話不太重視。您為什麼不和太尉交好,建立親密無間的聯系?接着,陸賈又為陳平籌劃出幾種對付呂氏的辦法。陳平就用他的計策,拿出五百金來給绛侯周勃祝壽,并且準備了盛大的歌舞宴會來招待太尉;而周勃也以同樣的方式回報陳平。這樣,陳平、周勃二人便建立起非常密切的聯系,而呂氏篡權的陰謀也就更加難于實作了。陳平又把一百個奴婢、五十輛車馬、五百萬錢送給陸賈作為飲食費用。陸賈就用這些費用在漢朝廷公卿大臣中遊說,搞得名聲很大。在諸呂被誅殺、迎立孝文帝登上皇位這一千秋大業中,陸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漢初另一重要人物一一叔孫通,在此也值得一提,他是劉邦立國後兩個重要人物之一。如果說陸賈是西漢第一大儒、治國理念設計的靈魂人物,那麼叔孫通則是規範臣僚行為、制定朝廷禮儀的踐行者。叔孫通原為秦博士,陳勝吳廣起義後,他早早逃離鹹陽,先投奔項羽,後追随劉邦。高帝乃馬上皇帝,追随他征戰的将領,大多三教九流。得天下後,不懂朝堂規矩,“飲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使劉邦很沒有威嚴。叔孫通建議聘請儒生,“頗采古禮與秦禮雜就之”,按照實用簡單的原則,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漢朝禮儀,并教練諸侯王及大臣們習禮,自此朝堂嘈亂無序的狀态徹底改觀。史載:“自諸侯以下,莫不振恐肅靜。”漢高祖感慨的說,我才感受到了當皇帝的尊貴。司馬遷稱贊叔孫通因時而變,為大義而不拘小節,乃“漢家儒宗”。而一千多年後的司馬光,則指責叔孫通制訂禮樂,逞一時之功,故使古禮失傳。
記述往事,啟迪來者,追憶先賢,揚威華夏。在關中平原古好畤這塊沃土上,大漢風雲人物陸賈的豐功偉績,被一代代當地人交口傳頌着。史載,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始置好畤邑,秦統一六國後,更名好畤縣,治在今乾縣城東約兩華裡的好畤村。據《乾縣新志•地理志》載:縣城東“陸陌鎮…東臨大河,北枕長原,居商路之隘,亦南北交通之沖也”。今天這裡仍有與好畤村相鄰的三個古村莊一一俗稱陸賈村,即上陸陌村、中陸陌村和底陸陌村,實際上後兩個為一牆之隔的一個村莊。因古人稱田曰阡陌,故陸陌以此取名。說來也巧,我就出生在底陸陌村,孩童時代常聽老輩人講,我們村是古代朝廷一個大官的莊園,村北坡那方巨冢是他的墓地。很久以前這裡風水很好,山坡旁有條水量豐沛的泔河,山坡上是樹木茂密的黑松林,常有狼蟲虎豹出沒,村邊有長安城通往大西北的商旅古道(古絲綢之路)。漢高祖去世後,呂後攝政長達15年之久,陸賈從稱病歸隐實則協同陳平、周勃謀誅諸呂,到孝文帝登基還朝并二次奉旨出使南越,他在好畤陸陌莊園居住應在十年以上,距其七十歲去世,可以說乃為頤養天年的黃金時段。但這位出生于楚國彭城、秦末戰亂冒死遊說諸侯、以辯士随高祖定天下的花甲老人,仍以其特有的個性和處事風格,奔波于崎岖的鹹陽古道上,其國士之風的确令後人膜拜景仰!
關于陸賈的墓址,仍有不同觀點。乾縣縣志辦袁富民先生考證,據《太平寰宇記》陸賈墓“在州東北岑陽鄉甘河西原。”明一統志:“在乾州城東北十八裡”,考其址,即底陸陌村西之巨冢。百度百科則持異議,認為陸賈葬于鹹陽城西北70公裡處永壽縣店頭鎮,墓前原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石碑一通,上書"漢太中大夫陸公賈墓",現已毀。我小時候與夥伴經常在巨冢旁挖草拾柴,高大而突兀的陸賈墓冢草木蔥郁,但令人遺憾的是,早在四十多年前,農村整地平田被夷為平地,至今已不複存在。我十九歲遠行應征入伍,赴西北邊陲賀蘭山衛國戍邊,現又北漂京城幫帶孫子,雖年逾六旬仍漂泊在外。每當回到故鄉,我總喜歡天空晴朗的清晨或者傍晚,一個人靜靜的站在村邊的曠野上,極目遠眺西北方梁山上宛如睡美人的"姑婆陵"(乾陵),東北方九嵕山上清晰可見的"唐王陵"(昭陵),在燦爛的朝霞或火紅的夕陽映照下,美麗壯觀而氣勢恢宏的天然畫卷。
昭乾靈氣聚籠渭北沃土,
泔潓秀水滋潤豐宅佳壤。
……
2021年5月29日初稿 北京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