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宋念申:聽聽旅美學者的“颠覆性”曆史課

專訪宋念申:聽聽旅美學者的“颠覆性”曆史課

旅美學者宋念申

參考消息網7月19日報道 參考文化與旅美曆史學者宋念申的見面恰好趕上工作日交通擁堵的早高峰,他背着休閑包,風塵仆仆,臉上挂滿汗珠。

宋念申談及自己研究的曆史和國際關系領域,總抱有無限熱忱。

東亞為什麼特别?

專訪宋念申:聽聽旅美學者的“颠覆性”曆史課

宋念申在新近出版的《發現東亞》一書分享會上

宋念申探究何為東亞,其實早在英國留學時便初見端倪——

他發現“政治學架構有極為固定的問題意識和方法”。它往往是靜态客觀的——要科學方法分析,甚至是統計的一種遊戲,強調不能光用道德評判。譬如中美關系、中日關系,都能套用“區域結構權力決定”的理論。

他後來前往芝加哥大學攻讀曆史系博士學位,期望打破學科間僵化的邊界感。

曆史學科也的确賦予了宋念申新穎的時間次元:事情不是從來就這樣的,所有的事物都在動态變化中——這個觀點貫穿了《發現東亞》始終,也為《發現東亞》的橫空出世塑造了契機。

在宋念申看來,東亞很特别。

東亞架構中的中日韓,在全球化中一直非常重要,但是作為區域,卻在現代缺乏政治領域的合作。

譬如北美有自由貿易協定,歐洲有歐盟,非洲有非盟。但東亞在此方面卻近乎于零。

此外,宋念申在研究中發現,東亞不僅是區域性、更是全球性問題,特别典型地反映了全球對于領土、人口、觀念的變化。

曆史竟然如此颠覆?

其實《發現東亞》這本書脫胎于宋念申在美國大學所教的“東亞史概論課”。

作為一個亞洲人,在美國教授曆史課,絕非那麼簡單。

宋念申說:“少數族裔和女性在考評中處于絕對的弱勢,因為學生覺得你好欺負,對你的要求會更嚴苛”。

在大學課堂上,往往是小班制,學生不能超過25個人。而精英文理學院的學生比較自負,即使不知道也要舉手——硬要跟你讨論。

宋念申也摸出了自己的一套應對打法:将曆史知識與他們已知的常識“勾連”起來,并“颠覆”已知常識。

專訪宋念申:聽聽旅美學者的“颠覆性”曆史課

從波士頓傾茶事件引發出的各種曆史真相

譬如波士頓傾茶事件,是美國獨立戰争的誘因之一。傳統的解釋是,因為沒有政治權利,是以被漲稅。

宋念申一開始就抛出炸彈——“錯,保留這個稅,顧客買茶還便宜了”,當時學生就“懵”了。

然後,他又一步步解釋:“其實不是價格問題,而是走私商的利益受損”,再引申到東印度公司,茶葉的離岸分銷,對美國13州的影響……

他甚至給出結論:“美國的曆史實際上是一群走私商,為了壟斷自己走私的利益,是以借自由之名而發動的一場抵抗。而《獨立宣言》上第一個簽名的約翰·漢考克,是波士頓地區最大的走私商。”

這很颠覆學生的既有認知。

宋念申流露出“教授”的風範,不斷以點帶面,甚至提出“美國革命跟中國關系非常大”。

因為茶葉的生長對氣候很挑剔,英國在自己的殖民地——美國種植茶葉都不成功,貿易逆差嚴重。是以全球貿易體制在十五十六世紀就已經形成的背景下,源自中國的茶葉可以在太平洋另一端——北美掀起革命。

茶葉甚至能解釋“鴉片戰争為什麼發生在1840年”——1830年代,英國種茶成功了,發動戰争的時機成熟了。

如果貿易不開放,何來茶葉交易?

他說,曆史容易被誤讀、被了解片面,這透露出:我們不僅攀附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也同時被這張網限制着思考。

在宋念申看來,它不是單純靠“記憶”,追根揭底,曆史教給學生的是,批判性的思維方式。

曆史如何接近真相?

而《發現東亞》巧妙性将某一個區域性、地方性曆史事件,放到更宏觀的架構下去解釋,往往就能豁然開朗。

曆史為什麼常常有謬誤?宋念申給出精準答案:“主觀的選取,導緻個人想要運用的材料,會不停為現在的現象去找依據。”

那麼如何避免謬誤的産生呢?在他看來,如果僅僅依托文獻資料,往往會限制人們對于曆史的一種了解和想象。 就好比現在的影視劇并不能百分之百還原曆史,甚至還被廣泛傳播……

專訪宋念申:聽聽旅美學者的“颠覆性”曆史課

電影《沉默》的曆史更多依賴口述

宋念申舉馬丁·斯科塞斯執導電影《沉默》(故事講述曆史上耶稣會在日本傳教的失敗過程)為例說,當曆史傳播于底層時,當時廣大的女性和文盲并不能留下文字資料,于是隻能采用人類學的方式去訪談、做田野調查。

但由于帶有個人感情,口述曆史時也會有記憶偏差。“但這也是我們對真實的了解——感受和認知是真實的。”

文化不能決定曆史?

令人注意的一點是,在運用曆史材料中,宋念申一直避免用文化決定論。

在他看來,“我們特别習慣去用文化來解釋,但它本身是一種意識形态而已。”

宋念申甚至抛出一種觀念——中國人和美國人最接近。

雖然人長得不一樣,語言不一樣,曆史路程不一樣,但是最重要的是,國家的形态、雄心很一樣。“我所見的隻有中國和美國,不說統治世界,但是卻有上司世界的胸懷。”宋念申說。

而在韓劇、美劇流行的架構下,宋念申跳出了文化論的桎梏,而是強調:“不是文化本質性的東西,而是現代傳播學的流通手段,全球性的商品化。”

城市生活的中國人似乎容易接受好萊塢文化,滲透力很強,但是,與之相比,在阿拉伯地區、非洲地區、拉美地區,情況可能會大不相同。

怎麼學好曆史?

專訪宋念申:聽聽旅美學者的“颠覆性”曆史課

宋念申有對事物的通達感

當被問及如何學好曆史時,參考文化記者感受到,在跨學科熏陶之下,宋念申對世界、對事物有一種跨界的通達感。

宋念申認為有人喜歡理科,有人喜歡文科。是以,“不一定非得要從曆史這個角度去認識這個世界,因為這個世界有非常多的角度去可以認識,曆史隻是其中一種”。

他給出自己整個人文社科類的學習感受——決定你學問層級高低的,是你的眼界和胸懷,它是主觀性的。而它恰巧在曆史學科之外。

這正如陸遊對兒子學寫詩的建議——“汝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對他來說,能用不同的方法、架構去求解,對于人生至關重要。

宋念申甚至建議研究法學的人也應該讀小說,看小說家“怎麼處理人和法之間的關系”。

總而言之,與宋念申的對談,更像是一節曆史課,看起來“學術專業”,但書本并不枯燥,《發現東亞》也更為貼近身邊的生活。畢竟,對每一個人來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一語,都是适用的。(文/朱柒柒)